CCTV-10
2020.2.1 7:39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湖北卷 谷城篇
谷城篇 預告片
谷山位于谷城縣城西北部,這座古老的石山被當地人稱為谷城的“祖山”,同面前緩緩流過的漢江一起,見證了谷城早期的文明印記。
修訂于清同治年間的《谷城縣志》,是谷城現存最古老的縣志,它記錄著谷城千百年間的歷史沿革。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國。后因地在筑水之北,將這里定名為“筑陽縣”,屬南陽郡管轄。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為這里曾有谷國,因此改為谷城縣,谷城縣之名由此而始。
古城古街訴說往昔繁華
南河碼頭,位于谷城縣南河鎮。明清時期,因漢江航運的興盛,在距離南河碼頭與縣城城門之間將近兩千米的距離,形成一片繁華的商業街區。商鋪會館,茶鋪戲坊,熱鬧從早到晚。
“三神殿”,位于谷城老街西北部,是一座三進兩天井的徽派木構建筑,并兼具北方四合院建筑形制規整、中心對稱的特點,集南北建筑文化于一體。
位于谷城縣茨河鎮的承恩寺始建于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經過歷代修繕,現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等殿宇106間。這座鐘樓是承恩寺的重要景觀,精巧的結構讓這座木制建筑足以承重一個近萬斤的古銅大鐘,大鐘高2.3米,口徑1.57米。
古老的建筑維系著這座城市的記憶,谷城人保護、修繕文化遺產的腳步從未停歇,在過去與未來的對視中,他們創造著,也繼承著,讓古老的建筑再次以嶄新的風姿屹立于漢江之畔。
古老越調盡顯秦風楚韻
明清時期,秦腔隨著漢江傳到襄陽地區,外來的秦音與本地的楚歌雜交孕育,催生了湖北越調這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湖北越調以襄陽四聲調植于唱腔、念白之中,演唱以“本音報字,假嗓行腔”為特點,頗具“秦風楚韻”的特色。
過去谷城一帶戲班眾多、劇目豐富,湖北越調以“古老雅拙、原生高腔”而享譽秦頭楚尾,風靡一時。
戰亂年代,藝人們將越調大戲轉為皮影小戲。皮影戲保留了越調部分劇目、音樂和表演,為多年后越調大戲的恢復保留了一線希望。
谷城縣文化館館長多年來致力于越調大戲的恢復工作。經過對湖北越調唱腔的采訪、錄像和歸檔整理等準備工作,又經過三個月的籌備與排練,傳統越調劇目《打金枝》正式亮相。這個被遺忘半個多世紀的珍貴劇目再一次煥發生機,重新回到了谷城人的生活之中。
空心奎面 絲絲滑嫩
對谷城人來講,一碗高湯,一把掛面,就可以成就關于家鄉的味覺記憶。而這把掛面,就來自石花鎮駱蓄巷的林家面鋪。
制作這種掛面需要使用紅皮小麥。這種面,膠乳質地堅硬,做出來的面條口感筋道,耐煮不爛,是制作空心奎面的最佳原料。
水和鹽按精確的比例溶解后加入面粉,經過反復揉壓,面團變得彈力十足。醒好后的面團內含豐富氣泡,這就是面條空心的原因之一。面團醒好后進行搓條盤面,盤好面條后再進行二次發酵。
繞面,就是把兩根竹扦固定好,將盤好的面均勻交叉地纏繞在竹扦上,這是決定面條能否一抻成型的關鍵一步。
清晨陽光正好,繞好的面條準備開始晾曬,將一根竹扦固定在晾面竿上,均勻地拉扯另一端,面的柔韌與手的力度配合得恰到好處,霎時間銀絲傾泄。
經過陽光的塑造,奎面開始變得硬而脆,用特制的工具切成20厘米左右的長段,刀切過的橫斷面,不足毫米粗細的橫斷面中間仍可看出微小的孔隙。
石花空心奎面煮不糊湯,絲絲滑嫩,用來做清湯面最能展現原本風味。谷城特有的趙灣香菇是奎面的最佳搭檔,這種香菇生長在鄂西北深山,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切片以后在沸水中燙熟加入面中。雞湯小火慢燉,金黃的湯汁淋入碗中,食材原本的風味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綠色發展 生機盎然
目前,谷城產業園已形成鉛、鋁、鋼鐵、塑料等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并大力發展蓄電池生產、汽車零部件鍛造、新型建材等相關產業,形成從廢料到產品的閉合循環。
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谷城河流的面貌。
近年來,谷城縣計劃通過修閘分流的方式,構建全新的濕地生態系統。
通過一系列的治理,一片生機盎然的漢江濕地重現在人們眼前。近些年,谷城縣投入大量資金,營造濕地生態景觀,如今的漢江國家濕地公園,擁有生態林地六百多萬平方米,灘涂濕地近千萬平方米。
優越的生態環境吸引了更多的野生鳥類來此棲息,其中包括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6種。沙鷗翔集,水草豐美的漢江濕地公園,成為人們休閑旅游的絕佳去處。
千百年來,漢江使谷城通達南北,繁榮興盛。今天,谷城人用智慧耕耘和搭建著屬于他們,也屬于這個時代的綠色家園。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健康提示:請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群密集處,平平安安過大年!
中國影像方志
《谷城篇》
播出時間:2月1日 7:39
監制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張蘭 胡悅 王璐璐(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