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作對之詩情畫意
第六十八期
小 雨
張耒
小雨廉纖晚, 幽花寂歷秋。
嘉時空冉冉, 白日付悠悠。
亂思工縈恨, 危腸只貯愁。
唯應時扣寂, 一念萬緣休。
作者簡介
張耒(1054-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時期大臣、文學家,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
宋神宗熙寧年間,考中進士,歷任臨淮主簿、著作郎、史館檢討。哲宗紹圣初年,以直龍閣學士知潤州。宋徽宗初,召為太常少卿,成為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之一,辭世最晚而受唐音影響最深的作家。詩學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詞流傳很少,語言香濃婉約,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風流子》等。著有《柯山集》《宛邱集》《柯山詩余》。列為元佑黨人,數遭貶謫,晚居陳州。
政和四年(1114年),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詩詞中的雨
一、希望之雨
寫景即是寫情。詩人、詞人借雨抒情。雨被人們賦予一定的感情后帶有豐富的思想韻味。根據雨下的節令可分為春雨、秋雨等,春雨便是希望之雨。俗話說: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及時的、溫潤的,帶給人希望的。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雨的滋潤使草木開始生發,萬物充滿生機。在那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灌溉技術卻并不十分發達的年代,人們靠天吃飯,春雨貴如油。可以想象農家人見到春雨落地時的喜悅心情。
春雨對農作物有好處,給大地帶來生氣,對人類和社會是有益的。所以,重視文學的教化和功用的儒家便借春雨這一含義引伸出它的教化之意,說明良好的政策和品德就像春風化雨那樣滋養人們的心靈,讓人也像春天的草木那樣成長得更好,傳播了正能量。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此詩就有這樣一層和風細雨的含義。再看蘇軾的《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春雨洗凈了道路的塵土,也滌蕩了詩人使人心靈上的塵埃,賦予春雨積極的意義。
二、朦朧之雨
江南煙雨、杏花微雨都會營造出朦朧優雅的意境。如宋代詞人王淇的《望江南》:“江南水,江路轉平沙。雨霽高煙收素練,風晴細浪吐寒花。迢遞送星槎。”還有蘇軾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山水在薄紗一般的煙雨籠罩下顯得影影綽綽,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畫氤氳了詩人的思緒。
細雨展現的思緒也是濃淡相宜的,沒有太強烈的情緒起伏:“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絕句》),“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蘇軾《望江南》)等詩句都表達詩人若有若無的情思,或是淡淡的喜悅,或是淡淡的哀愁,符合中國人中和含蓄的審美標準。細雨觀景,景物顯得更加別致,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微雨綿密就像剪不斷的思緒。
三、悲愁之雨
秋天草木凋零,天氣轉冷。“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的寒涼會帶給人蕭瑟的感覺,所以秋雨多表示悲愁之意。秋天葉離樹,花離枝,秋雨中也常有離別的故事,愁是離人心上秋。柳永的《雨霖鈴》便是如此:“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暮雨、夜雨和晚春的雨也常表現悲愁意境。如姜白石《點絳唇》):“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許渾《謝亭送別》:“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暮色昏暗,再加上子規的啼叫聲讓此時的雨變的蒼涼,如蘇軾《浣溪沙》:“瀟瀟暮雨子規啼”。夜雨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晚春的雨如戴叔倫《蘇溪亭》:“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這些都寫出了悲愁的意味。
四、禪意之雨
禪宗是漢傳佛教的主導宗派,“禪”在佛教指靜思。在靜思中,可以領悟真諦,破除煩惱,尋得自在。詩佛王維曾寫過《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中的雨有空靈之美,雨有了禪意的跳動。
松濤聽風,竹林聽雨,晶瑩的雨滴滴在碧綠的竹葉上,景物顯得格外青翠空明。以動襯托外部環境的安靜,內心的寧靜,更顯得詩人心境通透,與萬物合而為一。如宋人方岳的《聽雨》:“竹齋眠聽雨,夢里長青苔。門寂山相對,身閑鳥不猜。”頗有莊周夢蝶的意味。伴著雨聲入夢,夢和現實的界限并不十分明顯。身心閑靜得連鳥都不猜疑。外部的雨聲絲毫沒影響詩人,反而更襯托出詩人內心的寧謐。
五、人生之雨
豁達莫如蘇東坡。他的《定風波》這樣寫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雨可以摧花折枝,詞人便借雨來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最后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表現了詞人寬闊的胸襟:不為外界風雨所動,泰然自若的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蔣捷的《虞美人》全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人生伴著雨的淅淅瀝瀝不斷變化。隨著人生經歷的增多,詞人不復年少時的輕狂,飽嘗人生百味后聽雨的心情也隨之改變。認識到悲歡離合的無常,最后“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雨再也不能引起詞人過多的情緒起伏,就像詞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也逐漸趨于平和。
《紅樓夢》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寫的《秋窗風雨夕》:“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林黛玉寄人籬下,陰穢的賈府如何安放她自純凈的靈魂?秋雨給她風霜刀劍一樣的生活增添了凄涼,她就像被秋雨打落的一片漂泊無依的落葉。
——來源:網絡
更多秋雨詩詞:
1、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晏殊《踏莎行碧海無波》
2、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3、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4、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
5、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陳文述《夏日雜詩》
6、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7、秋風吹到江村,正黃昏,寂寞梧桐夜雨不開門。——顧彩《相見歡秋風吹到江村》
8、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方岳《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9、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曹雪芹《代別離秋窗風雨夕》
10、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蓮。——杜甫《宿贊公房》
11、年年歲歲望中秋,歲歲年年霧雨愁。——曾幾《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12、夜山秋雨滴空廊,燈照堂前樹葉光。對坐讀書終卷后,自披衣被掃僧房。——王建《秋夜對雨寄石甕寺二秀才》
13、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王維《欒家瀨》
14、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杜甫《秋雨嘆》其二
15、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杜甫《秋雨嘆》其三
16、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17、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陶澹人《秋暮遣懷》
18、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9、塵起一月憂無禾,瓦鳴三日憂雨多。——陳與義《秋雨》
20、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賀《李憑箜篌引》
21、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22、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
23、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西照深秋雨。——納蘭性德《蝶戀花》
24、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
25、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26、濕屈青條折,寒飄黃葉多。不知秋雨意,更遣欲如何?——白居易《雨中題衰柳》
27、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白居易《秋雨夜眠》
28、憑軒望秋雨,涼入暑衣清。——溫庭筠《細雨》
29、永夜不可度,蛩吟秋雨滴。——錢起《離居夜雨,奉寄李京兆》
30、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聲甘州》
寒飄黃葉多
31、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32、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杜甫《秋雨嘆》其一
33、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來鵠《偶題二首》
34、夜來秋雨后,秋氣颯然新。——白居易《雨后秋涼》
35、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出句:芳叢軟踏廉纖雨;(冷雨)
對句
本期共收到對句40比,評出優勝句1比,優秀句4比。
1、逸曲清環料峭春(王愛民)
2、曲徑輕扶淺淡花 (劉克寬)
3、碧岸留連繾綣風(毛繼鋒)
4、笑臉常溫稚嫩心(李和平)
5、玉樹輕搖料峭風 (周俊)
6、廋影輕歸清浩山(趙全金貴)
7、碧水微吹和煦風(張玉波)
8、碧草輕歌飄渺風(溪客)
9、竹徑輕吟繾綣風(李玉蕊)
10、彩夢宏鋪爛漫圖(傅士文)
11、綠野閑聽料峭風(船工)
12、綺陌閑觀淡蕩煙(楊敏)
13、瓊蕊偷開料峭風(棗花)
14、老干新滋料峭風(東籬主人)
15、小路輕搖雛菊花(孫秀菊)
16、弱柳輕歌蕩漾風(一枝蓮)
17、碧野輕揮拂面風(一夫)
18、阡陌輕拂柔暖風(幽若蘭)
19、玉樹輕搖草莽厡(胡東華)
20、野陌輕披坦蕩風(灝)
21、勝侶輕吟澹蕩風(一聯百對)
22、野徑欣逢午后晴 (郭敬文)
23、曠野狂刮寒朔風 (焦國文)
24、綠野欣描錦銹春 (燕樹志)
25、野陌疾馳颯爽風 (王占奇)
26、柳岸輕飄翡翠簾(陳玉如)
27、幽徑閑聞嫩翠屏(王章羽)
28、花朵輕拂楊柳風(百川)
29、山野欣迎料峭風(京廊人家)
30、碧葉輕搖和煦風 (百合)
31、翠袖輕沾馥郁香(江中月)
32、彩嶂輕瞻點染秋(馬永平)
33、野渡斜觀寂寞舟(賈云增)
34、野渡輕搖瀲滟光(長樂舞)
35、幽徑輕拂玉翠簾(董景萱)
36、碧草輕搖淡蕩風(王乃謙)
37、疏影斜橫瀲滟波(劉惠敏)
38、細柳長尋清爽風(海之戀)
39、曲徑欣聞怯恰鶯(劉麗新)
40、翠竹輕搖飄渺峰(雪靜道人)
點評:冷雨(邯鄲)
入選對句
優勝句
12、綺陌閑觀淡蕩煙(楊敏)
優秀句
3、碧岸留連繾綣風(毛繼鋒)
11、綠野閑聽料峭風(船工)
33、野渡斜觀寂寞舟(賈云增)
35、幽徑輕拂玉翠簾(董景萱)
總評:
對句之前,我們先了解下這幾個詞語:
1、芳叢:意為叢生的繁花;
2、軟踏:輕輕地踩踏;
3、廉纖:1)細小,細微。多用以形容微雨。2)借指細雨。
出句沒有點明季節,理解為絲絲春雨、濛濛秋雨皆可,所營造的情境清幽、唯美,整句可理解為“(二五佳人、三兩知己)在似煙似霧的細雨中,輕盈地踏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
學詩的人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詩的語言,需要打破語言學常規的語法規則,解除日常語用規矩造成的審美疲倦,甚至不惜扭斷語法的脖子 。語法修辭變異主要有兩大要項:結構錯動和語序變更。此出句即是打亂了常規的語法規則,從字面看,芳叢(主語)軟踏(謂語)廉纖雨(賓語),實際上我們都知道,“芳叢”是不可能“踏”“雨”的,這里明顯省略了“人”這個主體,現在就明白了,出句在結構和語序上都作了變動。
12號對句的勝出,在于與出句的語言結構與情境營造完美和拍,芳叢綺陌,微雨生煙,情懷閑雅恬淡,畫面和諧。3號對句,語言結構無誤,繾綣風略遜淡蕩煙;11號對句的“料峭風”略微多了些“寒意”;33號對句可以說是出句“紫云湖”景觀區的一處實景,從唯美畫面來講我還是選了12號對句;35號對句“拂”字古仄,新韻合律,同樣的語法結構,“幽徑”是無法“拂”“簾”的,“拂簾”的只能是人。“玉翠簾”是什么呢?此處不言自明。
還有幾比對句意境很好,惜結構沒有把握好,或許改動一字即可,例如26號對句“柳岸輕飄翡翠簾”,此中感覺不到主語“人”的意象,稍作改動“柳岸輕過翡翠簾”,這樣,結構就與出句相同了;27號對句“幽徑閑聞嫩翠屏”,一直想不通“屏”怎么“聞”,如果把靜態的“屏”換作動態的“風”,是否可以“聞”到?
說了這么多,再啰嗦兩句,個別對句除卻修辭變異,本身的詞性結構也有欠缺,如廉纖/雛菊,廉纖/拂面;廉纖/午后,等等等等,希望盡快熟悉對聯六要素,早日跟上大家的步伐。
公眾號
hbying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