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面積1016萬Km2,只比中國稍大,為什么中國兩千多年來多數時間大一統,歐洲卻是分散的,現在有48個國家和地區?
歐洲行政區,圖源于自然資源部網站
第一、地形破碎
歐洲文明發源于溫暖的南歐,地中海沿岸,古希臘核心區巴爾干半島、古羅馬核心區亞平寧半島,以及周邊附屬的小亞細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都是山多、平地少且破碎。天然就分裂成很多小城邦,數量非常多,每一個規模都很小。
旅游業發達的希臘,土地物產并不豐富
意大利這條“美腿”算南歐三大半島中平地較多的了,但也不過如此
表面上看,西歐、中歐不缺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東歐平原,一字排開,從英格蘭東南部,到法國西北部,到荷蘭、比利時,到德國、波蘭北部,都是大平原,東歐更是一望無際。然而,這么大面積的平原,分屬很多獨立如海的流域,相互之間獨立,其中任何一塊都沒有足夠整合全體的人力物力。從這個角度看,貌似大平原的西歐、中歐、東歐,仍然是破碎的。
泰晤士河、盧瓦爾河、塞納河、萊茵河、易北河、奧得河、維斯瓦河、多瑙河……各流域力量均衡,誰也吃不下全
反倒是地形平坦,北部、西部缺乏安全屏障,容易被外族入侵這個壞處占盡了。東歐平原古代就是游牧民族反復沖殺、爭奪的戰場。西歐還反復被北歐的維京人侵略:大平原、河流四通八達,分封制下大小貴族各自為政,根本無法阻擋。被漢朝擊敗的匈奴人,也曾跑到東歐暴打當地人,占了不少土地;蒙古人也曾攻到東歐。
雖然中國山更多、平原更少,但中國古代溫暖、半濕潤的黃河中下游占有絕對優勢,穩定了關中(秦、西漢、隋、唐)或河北(東漢、西晉、清)的政權,就有實力逐鹿中原,完成統一。因為其他版塊人力、物力不足以反抗。

第二、氣候不適宜
歐洲主要有三種氣候。地中海氣候是亞熱帶氣候的一種,熱量充足,降水偏少但也還可以,問題在于氣溫和降水錯配,高溫時干旱,冬天反而多雨,違背植物生長規律,而植物是能量的生產者。因此,南歐物產并不豐富,糧食不足,破碎的各個地理單元支撐不起足夠的人口。產生了西方的“強盜文明”:依靠貿易或者搶劫獲得物產,打不過就貿易,打得過就搶劫。

《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木馬。洗劫其他城邦,掠奪財富,殺死男人,占有女人絲毫沒有負罪感,反而是英雄。
南歐最接近統一的古羅馬,內部并不是中國大一統的狀態,貴族有自己的勢力范圍,按公司理解,是一種合伙制,而即便羅馬,對邊疆的控制也很松散。

西歐和中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非常宜居。但對于農作物生產說,熱量不足,傳統上主要是畜牧業,糧食產量不足,各個流域不足以支撐起足夠的人口和實力。(我們覺得夏天太熱的季風氣候,特別是熱帶季風,最適合植物生長,水稻本來就高產,還一年三熟,能喂飽的人口是恐怖的)

實際上,除了溫暖的法國中南部,東歐平原更適合糧食生產,因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天熱量更充足,烏克蘭號稱“歐洲糧倉”。但歷史上,東歐平原安全性差,一直是游牧民族爭奪之地,無法發展起來。

東歐平原秋天
總之,歐洲因為地形破碎,各地形板塊相對均勢;氣候雨熱錯配或熱量不足,物產不足,歷史上多次嘗試,終究無法整合成大一統的國家。現代歐盟內部意見不一,未來仍然是未知數。

小國寡民,只要生活質量搞,年輕人喜歡。但長遠看在民族競爭中力量不足,能否維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