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阜西先生
他自幼生活在民族音樂的環境里,熟悉民歌小調,會吹笛簫,對昆曲、民間戲曲也很在行,特別對古琴更有感情,十三歲就開始彈唱琴歌,二十多歲在上海向沈草農學奏《平沙落雁》、《秋塞吟》等琴曲,并開始發表關古琴的文章。
沈草農
學習筆記:沈草農(公元 1892 年 – 1972年) 號琴戡,浙江人,現代泛川派琴家。沈草農師承蜀人裴介卿,但琴風清靜中正,宗于虞山。公元 1936 年,沈草濃在上海與查阜西、張子謙、吳景略等共同組織“今虞琴社”,在琴界很有影響。沈草農與查阜西、張子謙合編《古琴初階》。這是現代比較重要的琴著。沈草農的《平沙落雁》錄音,被收錄在《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八中。
三十三歲在上海任歐亞航空公司秘書期間,他把業余時間全部投入了古琴活動,他雄心勃勃,企圖(編者注:此詞現多用于貶義,但許建先生行文并無貶意,這里保留原文用詞。)重振琴壇。
查阜西為此曾多次訪問知名人士,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首先,求助于申報負責人史量才,1917年他在上海召開過“晨風廬琴會”,一時在琴界頗有影響,但他婉言謝絕了,理由是:國難當頭,救國要緊。
接著,又求助于原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他曾聘請楊時百、王心葵任該校古琴教師,也是一位熱心于古琴事業的人,不料蔡元培也拒絕了,他認為當前學習西洋音樂更為迫切。
查阜西又找到音樂家趙元任,他懂得古琴在傳統音樂中的價值,卻懷疑沒有推廣的必要。
查阜西還找過大名鼎鼎的胡適之(編者注:即胡適),胡也以為古琴只有藝術史的價值,盡管遭到這一連串的碰壁,查阜西卻不甘心失敗,經過多年彈琴的藝術實踐,他深深懂得古琴音樂的藝術魅力,確信它的知音大有人在,于是決心自已動手重振琴壇。
查阜西舊藏“一池波”
······
他抓緊一切空余時間刻苦練琴,他家居蘇州,乘火車去上海上班的旅途中也要冥思默想,琢磨如何處理琴曲,
通過這樣堅持不懈地追求探索,終于得心應手地掌握了一批難度較大,藝術表現更為高深的琴曲,他的演奏得到琴友們的承認,特別是他彈的“瀟湘水云”韻味十足別具一格,當時人們送他一個雅號,稱他為“查瀟湘”,
他通過演奏,廣交知音同好,并在此基礎上,籌建了“今虞琴社”,定期聚會,切磋琴藝。
前左2張子謙,左3彭祉卿,左4查阜西
······
今虞琴社1934年初建于蘇州,后遷上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是現存歷史最久的古琴團體,取名“今虞”是紀念明代的虞山琴派,期望它能像當年的虞山派那樣在琴壇發揮作用。
通過今虞琴社,團結了上海、蘇州、揚州、南京等地的琴友,并且推動了整個古琴界。
各地紛紛成立琴學團體,當時還有北京的“嶽云琴會”,長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揚州的“廣陵琴社”,南京的“青谿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成都的“律和琴社”等,通過這些團體,聯系了全國琴界共二百多人。
1936年今虞琴社蘇州覺夢廬首次雅集
前方坐者為查阜西
查阜西主編的《今虞琴刊》是聯系各琴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這十八開的鉛印出版物中,刊載有琴人們撰寫的琴學論文,交流了各地琴壇情況,并提供了不少珍貴的插圖和照片,充分反映了當時琴壇活動的盛況,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從這本出版物中還可以看出,查阜西當時已經在琴壇做了大量的組織工作和調查研究工作。
查阜西一向致力于古琴資料的搜集,《今虞琴刊》中刊載的琴人調查表中就包括有:師承、年齡、藏琴、藏譜、擅彈曲目等。
《今虞琴刊》中刊載的琴人調查表
1945年他利用出國考察的機會,將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我國現存最早的琴譜專集《神奇秘譜》及《太音大全》等復制下來,帶回祖國。
1945年查阜西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彈琴
······
1949年他在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遇到版本收藏家鄭振鐸,又將他的有關藏書作了詳細紀錄。
1950年他托人摹抄了江蘇常熟鐵琴銅劍樓珍藏的宋本《琴苑要錄》和明本《懶仙琴譜》。
學習筆記: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位于常熟市區以東古里鎮。藏書樓建于清乾隆年間,建筑面積285平方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始人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為樂。
接著又在上海訪得《玉梧琴譜》等珍貴版本。1954年參加演出團巡回到了廣州,求得嶺南琴派的《古崗琴譜》、《悟雪山房琴譜》。
1956年他出訪全國各地,發現了寧波天一閣的《浙音釋字琴譜》,重慶圖書館的《琴苑心傳琴譜》以及其它罕見的譜集,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搜求,
1957年他自豪地宣布:“舊社會不少名家經過近百年的努力,才收集了67種琴譜,但是,今天的形勢變了,變得令人興奮而鼓舞,三年中先后購入、轉鈔,影印和調查所得,在譜集方面已達144種之多”(見《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序言)。
1956年采訪“揚州琴人”
前左起為江樹峰,查卓西,胡滋甫,徐笠樵,劉少椿
······
全面占有現存資料為研究傳統琴曲藝術提出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但是必須系統地加以整理,才能更好發揮這些資料的作用,
對此,查阜西早就有所考慮,他于四十年代與楊蔭瀏的通信中曾經指出:“中國音樂是一個期待著重新整理,重新估價的問題”,這種良好的愿望在舊社會是難以實現的。
楊蔭瀏
學習筆記:楊蔭瀏(1899年—1984年2月25日),字亮卿,號二壯,又號清如,音樂教育家,中國民族音樂學的奠基者。對無錫道教音樂、青城山道教音樂、中國基督教圣樂、北京智化寺音樂、西安鼓樂、五臺山寺廟音樂、湖南宗教音樂等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堪稱宗教音樂研究領域的先鋒。
他當時是中國航空公司副總經理,繁忙的行政事務不容許他從事這項艱巨的工作。
五十年代初,他因病辭去了民航局的職務,同時又接受了民族音樂研究所通信研究員的聘請,從此專心致志于古琴事業,通過他領導的北京古琴研究會,開展了一系列資料整理工作。
歷代所傳的一百多種琴譜按時代順序纂編為《琴曲集成》共二十多冊,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
為保存和利用這些傳譜提供了方便條件,他又將這些傳譜中的文字資料,包括:解題、后記、歌詞等,編為《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共八十多萬字,由音樂出版社鉛印出版,這是探索琴曲曲目內容表現、歷史沿革和流傳演變情況的工具書。
他還從歷代文獻記載中匯編了有關彈琴者的文字共二千余人,編為《歷代琴人傳》共四冊,由北京古琴研究會油印出版。
此外還有《古琴譜字指法輯覽》、《傳統的造琴法》等。完成這一系列出版物都經過了非常繁重的編輯工作。
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竟能在三、五年內陸續編成,連查老本人也深感欣慰,1957年他在自傳中寫道:“由于中國音樂家協會的督促和領導,從1953年起,短短的三、四年中,對古琴音樂學習所得,超過了過去的六十年。”
······
工作認真勤奮是查老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是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重要優點,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這就是他善于依靠組織,團結群眾,許多古琴工作是他發動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不少資料是靠琴友們提供信息和協助才能搞到手的,資料整理也是大家動手。他在《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的序言中就列舉有二十個協作者或單位的名稱。
他過去領導的今虞琴社和后來領導的北京古琴研究會實際上是他開展古琴工作一種手段,在發掘古譜方面,他發動大家動手的成績尤為明顯,南北琴家像管平湖、吳景略、姚丙炎等在他的帶動下,陸續將絕響多年的歷史名曲如《廣陵散》、《幽蘭》、《大、小胡笳》等彈奏出來,豐富了演出節目,為文化史提供了翔實的古代音樂作品實例,
他自已彈唱的《古怨》、《蘇武思君》、《胡笳十八拍》等琴歌別具一格,顯示出獨到的功夫。
1961年北京古琴研究會星期天的音樂會
左2為管平湖,左3為王迪 右2為溥雪齋,右1為查阜西
······
他不僅與古琴界有密切的交往,同時與學術界也有廣泛的聯系。
已故音樂研究所所長楊蔭瀏先生就與他有多年的友誼,早在四十年代就書信往來討論音律等問題,其它如俞平伯、沈從文、陰法魯等都和他相知甚深。
他在接待社會名流的同時,對于年青一代也熱情相待,對他們有求必應,有問必答,關心其成長。
五十年代有個東北青年從廣播中聽了查老的古琴講座產生極大的興趣,從通信求教到登門拜師,直至查老的幫助下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這個青年就是該院古琴專業副教授李祥霆。
查阜西與李祥霆
人們常從廣播中聽到上海民族樂團女高音歌唱家沈德皓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這首歌就是她向查老學習的,她那富于民族風格的咬字吐音確實是深得真傳。
北京電影樂團的孫貴生將演出查老傳授的《平沙落雁》、《陽關三疊》前,每天在查老家精心排練,演出后得知反映熱烈,查老高興地在日記中寫下了這件事,他關心的不僅是這次演出,而是古琴事業后繼有人。
為普及古琴知識,他多次在廣播臺和音樂院校舉辦講座,為培養新的聽眾,他不辭勞苦地參加演出,僅1954年一年中就有二十多次。
六十年代,他雖已年近古稀,還不止一次在電視臺演唱古典詩詞,
七十年代,他還關心著《琴曲集成》的出版事宜,直至1976年8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歲。
原載于眾韻琴茶公眾號,稍事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