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春天,昆明尋鶴記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這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記載。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自古以來,鶴就被視作吉祥鳥,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與贊譽。
云南作為候鳥的重要越冬之地,隨著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前來越冬的黑頸鶴,冬來春去,一年比一年多。
而我,自近年為了迎接即將在昆明舉辦的世界生物多樣性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愛上“打鳥”后,也一直夢想著去拍黑頸鶴。
或許是都很期待,3月4日一早,比原來約定的時間提前了約20分鐘,我和兩位朋友一道從昆明城區驅車向橫河梁子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駛去。
車出春城,上高速公路后,沿著寬敞平坦的4車道,一路疾馳。
時值“驚蟄”節令到來的前一天。
我們的目的地橫河梁子,海拔在3000米左右,位于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六哨鄉,是目前世界上已知黑頸鶴分布的最南端。
尋甸,地處云南省東北部,是滇東北之要沖,橫跨金沙江、南盤江兩流域之間,處于烏蒙山區。

作為一個高寒山區,尋甸縣境內群山林立,草原樹木眾多,還擁有滇東北最大的天然湖泊清水海,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為黑頸鶴等候鳥棲息越冬提供了極為理想之地。
作為珍稀鳥類,黑頸鶴,乃中國獨有的“特產”,是世界上各種鶴類中唯一終生在高原地帶生存活動的鶴種。它棲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徜徉于沼澤地、湖泊及河灘等濕地環境。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同時也是我國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每到冬季,黑頸鶴主要遷徙到云南昭通的大山包、會澤的草海、尋甸六哨鄉的橫河梁子、迪慶納帕海等地越冬。而橫河梁子,是迄今發現的緯度最低的黑頸鶴越冬分布地。
這是我第一次實地觀鶴、拍鶴。
那天上午,汽車從尋甸縣高速公路收費站出來后,為等待當地向導停留了片刻,然后,我們一行穿過金所鎮,駛上了通往山區的小路。雖然山路狹窄且彎道較多,但路面并不算太顛簸,且沿途山林、村舍、清水海及盛開的櫻花等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上午10時27分,我們抵達了橫河梁子山頂一帶。
由于這里屬于高寒山區,雖然已經是陽春3月,但此時氣溫明顯比山下低,約在12°,而且七八級大風卷著田野里的塵土不停地沖擊著我們的臉。當我們從密閉的汽車里走出,站在荒野里,沒想到風力如此強勁,幾乎要被猛烈的大風吹倒,料峭的春寒讓人禁不住打了個冷戰,幸好我穿了沖鋒衣。
六哨鄉地處滇東北高原,海拔約為2300--3000米,屬高寒山區,長期以來這里是一個集高寒、民族、貧困三位一體的山區鄉,位于尋甸縣中西部,距縣城60公里,距昆明市120公里。主要農作物有洋芋(土豆)、包谷、油菜籽等。1936年4月7日紅二方面軍長征時曾經路過這里。
在橫河梁子,當地農民稱黑頸鶴為“老雁鵝”,早些年就有。1899年2月,英國人溫蓋特(Wingate)在昆明附近獲得一只鶴,并于1900年撰文刊登在鳥類學術刊物Ibis上,之后很長時期,就沒有了科學報道。

在村民們眼里,黑頸鶴是神鳥,用“老”這個字眼表示尊敬的意思,如果黑頸鶴多,那便意味著會是豐收年。不過,老鄉們也有無法消除的煩惱,便是經常有黑頸鶴到地里吃他們辛苦種下的洋芋。因此,時有農民到管護站投訴黑頸鶴吃洋芋。
1992年底開始,云南大學的何曉瑞教授來橫河梁子研究黑頸鶴,四處奔走呼吁,與尋甸的林業工作者一起,1994年1月自發地在六哨鄉政府掛出了“尋甸黑頸鶴自然保護區”的牌子。
經過各方有識之士的積極努力,2011年昆明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了尋甸黑頸鶴市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6年成立云南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保護區內設立了專門的管護站,架設了遠程監控高清攝像頭,聘請了一批護林員,在山洼為黑頸鶴興建了飲水用的水塘,保護的力度在不斷加大。

隨著保護區域濕地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來越冬的黑頸鶴開始恢復性增長,從2014年27只、2015年31只、2016年45只、2017年47只、2018年的58只,今年已經通過紅外監測發現了78只。
我們那一天觀鶴,充滿了戲劇性。最初,什么鳥也沒看到,只看見山坡上大片大片種洋芋的土地。目前,因為品質與銷路好,洋芋已成為六哨鄉的支柱產業,除了供應本縣,還銷往全國各地。看到遠處的紅土地很是漂亮,我想如果拍不到鶴,就來點風光片,于是便拿起相機按下了快門。
聽說通常3月初,來此越冬的黑頸鶴就基本上飛走了。看到眼前空蕩蕩的山野,我本以為今天十有八九要撲空了。因為不甘心,大家登車又沿著山路往前開了一段停住,來到距山洼一個水塘較遠的地方,終于遠遠地看見正在喝水的3只黑頸鶴。于是,急忙拿出相機,一陣狂拍。
中午下山吃飯,我心里也還是禁不住地失望。正吃飯時,接到橫河梁子管護站電話,說是此刻山上發現了一群黑頸鶴,全體一陣歡呼。匆匆吃過午飯,就又往山上趕。
下午一點半,我們在西南林業大學一位正在管護站做鳥類觀測研究課題的大學生小劉帶領下,通過望遠鏡在另一處山坡地帶發現了一大群正在覓食的黑頸鶴。我們高興極了,急忙跳下車,拿著沉重的攝影裝備在山坡上跑。到達長滿了松樹野草的這邊山坡上一個不驚擾黑頸鶴的安全處,不顧因高海拔地帶奔跑引發的心慌氣短,我喘著粗氣地舉起了配有長焦頭的單反相機,一陣快速“咔嚓”,心中充滿了激動與狂喜。后來,我在電腦上放大照片后看了,當時拍攝這一大群黑頸鶴第一幅照片的時間,是下午1時37分,并仔細數了幾遍,一共有58只。

此時,我想起了一位鳥類攝影家朋友跟我說過的“玩笑”話:“拍鳥也要講人品,人品好就有'鳥運’,能拍到別人想拍又拍不到的好鳥!”
聽云南大學一位教授說,2018年1月8號,那天很冷,云大的幾個學生來到橫河梁子,遍地冰凌,濃霧重重。在白茫茫的霧氣中,能見度還不到20米,只看到了黑頸鶴6只。與他們相比,我第一次來看鶴,就非常幸運地觀測并拍攝到了58只黑頸鶴。真是太棒了!
可喜的是,根據云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鳥類專家的監測,近幾年來,在橫河梁子還記錄到了小鸊鵜、長嘴劍鸻、赤膀鴨、扇尾沙錐、牛背鷺、池鷺這些以前未在此記錄過的水鳥。水鷚、紅尾伯勞、白尾鷂、灰鹡鸰等典型的遷徙過境陸生鳥,也很常見。可以認為,這里也屬于云南鳥類遷徙通道的一部分。
觀鶴歸來,在整理拍攝的黑頸鶴照片及視頻時,記者感到,雖然當地對黑頸鶴的保護付出了許多,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與不足。出于職業上刨根問底的習慣,我聯系上了一個以前素不相識的專家。
“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干擾太嚴重了,人鶴爭地矛盾突出。另外,就是因為這里只是省級保護區,要拿很多錢給農民補償、興建相關保護設施等,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而目前經費缺口還很大。”云南大學生態學與環境學院吳兆錄教授在電話中這樣告訴我。吳教授從2017年起前往橫河梁子實地考察黑頸鶴,至今已經去過不下20次。雖然,現在他已經退休,但在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任鳥飛項目的資助下,仍然堅持從事黑頸鶴的保護研究。
在吳教授看來,目前黑頸鶴生存所面臨的威脅主要有高原地區湖泊的開發利用、修筑公路、游牧區域擴展等。這些人類活動使得沼澤干燥,面積不斷減少,干擾了黑頸鶴的正常棲息。而棲息地的破壞、喪失和冬季缺少食物,使黑頸鶴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在橫河梁子,由于缺少食物,黑頸鶴延長了吃草根的時間,并常在農田中啄食蕎麥、蘿卜和洋芋,這就難免造成當地農民與黑頸鶴的矛盾。
“與鳥類相比,人類太強大了。人可以退,但黑頸鶴無處可退,我們人類應當為黑頸鶴留下足夠的生存之地。”吳兆錄教授說:“通過與當地村民、巡護人員和保護區各層管護人員交流,我們認為,在狹小的空間保護數量不斷增長的黑頸鶴,僅僅是一種權宜之計。如果再加一把勁,黑頸鶴會增加很多。”為此,他強烈呼吁:“應在現有保護區內,開展專項研究,探索黑頸鶴與人類輪換式共同使用同一塊土地的模式和方案。政府有關部門應考慮把保護區以東的清水海水源地納入統一管護,在這一帶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以獲得更多的保護資源,緩解當地人類發展與黑頸鶴保護的矛盾。”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維東)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任維東
責編:王子墨
編輯:常瑩 張雪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紅土地上的黑頸鶴
昆明紅嘴鷗、念湖、大山包拍攝譽為“鳥類熊貓”黑頸鶴、獨家鳥點經典拍鳥
海鷗大兄弟去云南過冬啦?我也飛過去~
黑頸鶴已飛到草海,攝影觀鳥的快來看!
別樣昭通
云南會澤:80名護鶴員確保保護區人鶴平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阳市| 阿尔山市| 双江| 莱阳市| 岚皋县| 赤水市| 会宁县| 沙雅县| 信宜市| 高州市| 抚州市| 观塘区| 杨浦区| 普格县| 雷波县| 扶沟县| 博兴县| 淮滨县| 宜城市| 荣成市| 光泽县| 凌源市| 宽甸| 沙雅县| 雷州市| 佛冈县| 龙口市| 新晃| 洪江市| 垦利县| 昌黎县| 永昌县| 德化县| 龙胜| 铜梁县| 凤台县| 土默特左旗| 恩施市| 浦江县| 石林| 渝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