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桓大司馬
張無忌從圣火令中習得波斯山中老人的武功,山中老人無疑是他的另一個祖師爺,而山中老人的好兄弟尼扎姆也相當于他的祖師爺。本文講解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后期政局的變動,以及塞爾柱帝國的建立,并對塞爾柱帝國的名宰相尼扎姆進行評述。
投稿截止到辛丑年(2021年)元宵節,要投稿的朋友們請抓緊。
其時波斯大哲野芒設帳授徒,門下有三個杰出的弟子:峨默長于文學,尼若牟擅于政事,霍山武功精強。三人意氣相投,相互誓約,他年禍福與共,富貴不忘。后來尼若牟青云得意,做到教王的首相。他兩個舊友前來投奔,尼若牟請于教王,授了霍山的官職。峨默不愿居官,只求一筆年金,以便靜居研習天文歷數,飲酒吟詩。
不料霍山雄心勃勃,不甘久居人下,陰謀叛變。事敗后結黨據山,成為威震天下的一個宗派首領。該派專以殺人為務,名為依斯美良派,當十字軍之時,西域提起'山中老人’霍山之名,無不心驚色變。其時西域各國君王喪生于'山中老人’手下者不計其數。……霍山不顧舊日恩義,更遣人刺殺波斯首相尼若牟。首相臨死時口吟峨默詩句,便是這兩句'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了。
——《倚天屠龍記》
金庸的小說縱橫萬里,格局甚大,其中《倚天屠龍記》與波斯乃至內陸亞洲關聯頗大,小說中的明教亦是從三種內亞宗教祆教、明教、伊斯蘭教中各拿了一些東西合成的。關于這一點可參閱大司馬的文章:
今天我們主要談一談塞爾柱帝國的名宰相尼扎姆,也就是原文中的“尼若牟”。鑒于張無忌習得了山中老人霍山傳下來的圣火令武功,霍山可以算他的祖師爺,號稱是霍山好基友的尼扎姆也勉強可算吧。
張三豐之外
張無忌還有一個祖師爺在波斯
哈里發想搞秦制卻玩脫
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王朝——阿拔斯王朝依靠波斯人和中亞人的支持建國,故而波斯人取得了不亞于阿拉伯人的地位,波斯人與阿拉伯人的爭斗遍布帝國各地,哈里發為了集權于自己一身,將突厥奴隸組建成近衛軍,以鎮壓朝廷和地方的不服勢力。
阿拔斯王朝版圖
伊斯蘭教禁止販賣穆斯林為奴,所以喜歡去不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抓奴隸來買賣,其中突厥人是伊斯蘭世界奴隸的主力。伊斯蘭教雖然沒有禁止買賣奴隸但也要求善待奴隸,所以在伊斯蘭世界,“奴隸”并不是想象中那樣凄慘,可能更近似于中國六朝的“部曲”。突厥人勇猛善戰,在奴隸市場相當緊俏,哈里發就用購買的突厥奴隸來組建近衛軍。
一段時期內哈里發確實權威有所提升,但突厥近衛軍并不是商鞅、韓非那樣的游士,而是手握兵權且基于同族屬性能夠組成集團的龐大勢力,很快突厥近衛軍就架空了哈里發,而且不同派系的突厥將領擁立不同的哈里發打內戰,把整個兩河流域蹂躪得不成樣子,打開潘多拉魔盒的哈里發家族也沒撈到什么好,多位哈里發死于非命,甚至有哈里發被捏碎睪丸,死得慘不堪言。
中央亂成一鍋粥,地方勢力趁機瘋長,阿拉伯帝國出現了地方總督建立的埃及的圖倫王朝、波斯的塔希爾王朝等地方王朝,
這些地方王朝的統治者,在伊斯蘭教的講道儀式呼圖白中,讓穆斯林念自己的名字,不念哈里發的名字,同時軍政大權也完全由自己掌握,死后由子孫世襲。不過,他們一般仍會對哈里發在名義上稱臣并上繳大量貢金,以換取哈里發的冊封,獲得宗教權威的加持。此外,一些原來的部族如里海南岸的德萊木人也紛紛建立王朝。
這時的哈里發,多么想要商鞅、韓非這樣一無所有、類似于太監的人物,幫自己把所有地方勢力擺平,讓整個阿拉伯帝國的官民任自己一個人宰割啊。可惜,就是沒有秦國國君那么好命,用奴隸軍團集權最后玩脫了反噬自己。
哈里發被突厥近衛軍蹂躪得苦不堪言,對于地方王朝的首腦進攻巴格達,就持一種曖昧的態度。一方面,地方王朝攻打巴格達對阿拔斯王朝的中央權威肯定是一種損害;另一方面,地方王朝的進攻能夠打擊猖獗的突厥近衛軍,并且跟突厥近衛軍形成制衡,反而有益于哈里發的權威振興。
最先攻入巴格達的地方王朝,是里海南岸的山地農民德萊木人建立的白益王朝(一譯布韋希王朝),他們雖然僭取了中央權威,但也打擊了突厥近衛軍,成了哈里發的保護人。不過,白益王朝對巴格達的中央權威不是很在意,一百年后被突厥近衛軍剝奪了權力。
這個時候,對突厥近衛軍的控制感到恐懼的哈里發卡西姆,決定召喚新興的塞爾柱突厥人來做自己的新保護人。
從部落到帝國——塞爾柱的崛起
塞爾柱突厥人,源出突厥烏古思部落。唐朝時,他們游牧在今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克塞湖一帶,后被唐將王方翼擊敗后西遷,隨著晚唐時代西突厥葛邏祿部崛起,侵占西突厥故地,烏古思人又西遷到中亞錫爾河以北的哈薩克大草原,建立了烏古思葉護國。
10世紀末,烏古思葉護國的塞爾柱家族與葉護發生矛盾,率部南逃,改信伊斯蘭教遜尼派,以圣戰為名與烏古思葉護國交戰。最終塞爾柱人不敵,南遷到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河中地區,得波斯人建立的薩曼王朝庇護,在布哈拉一帶放牧。此時,烏古思葉護國也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后烏古思人便被稱為土庫曼人。
薩曼王朝是波斯人建立的王朝,統治波斯與河中,擺脫了阿拉伯人的剝削,且以城市貴族為統治核心,十分開明,因而政通人和,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被視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
伊斯蘭政權的高地——薩曼王朝
不過,薩曼王朝的埃米爾想利用突厥奴隸軍來集權,結果重蹈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覆轍,先是外派的奴隸軍團奪取了阿富汗和呼羅珊,建立伽色尼王朝,然后中央的奴隸軍團介入政爭,廢立國君,令政局一團混亂。當時在今日之新疆,由西突厥系統的葛邏祿部落建立了喀喇汗國(即中國史籍之黑汗),最終薩曼王朝被伽色尼王朝與喀喇汗國聯合攻滅。
薩曼王朝滅亡后中亞以西的局勢
自東向西請注意
喀喇汗國、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即白益王朝)
薩曼王朝滅亡后的一片混亂中,塞爾柱部落于1034年又投靠了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蘇德。馬蘇德想利用他們抵抗原烏古思人現土庫曼人的入侵,允許他們駐牧在呼羅珊一帶。不料塞爾柱部落有了基地以后招攬大量突厥人,反過來挑戰伽色尼王朝,在1040年丹丹坎之戰中大破馬蘇德,奪取呼羅珊。
隨后,塞爾柱人在二十年內向北征服花剌子模,向西征服伊朗,挑戰東羅馬帝國,最后在1055年得哈里發卡西姆邀請,進軍巴格達,掃滅爭斗得你死我活的突厥近衛軍和白益王朝,成為哈里發的新保護人,得到“蘇丹”的頭銜。
雖然同是突厥人,但塞爾柱人與突厥近衛軍的組織模式截然不同。突厥近衛軍毫無根基,借助哈里發的中央權威胡作非為,導致各地的地方王朝進入半獨立狀態;而塞爾柱人則是將草原上部落分封的習慣法引入了阿拉伯帝國,將阿拉伯帝國的廣大領地劃片分封給塞爾柱貴族。
與地方王朝相比,塞爾柱領主明顯要差不少。之前的地方王朝,往往是在地方總督統治有方的前提下,得到屬民的擁護而獨立;塞爾柱領主則純以血緣為分封依據。地方王朝的統治者一般來說沒有篡奪哈里發之位的血緣與宗教依據,因此也就沒有篡位的野心,也能與哈里發形成某種合作,而且在統治不力的前提下也能以某種條件讓位;塞爾柱領主則對蘇丹之位都可以主張,因此內斗非常兇狠,且因為血緣號召力會成為其他領主的威脅,不能退出。
在塞爾柱人統治阿拉伯帝國的時代,阿拉伯帝國才陷入真正的分崩離析,所以當十字軍到來時毫無抵御之力,帝國內部也因為毫無意義的內戰而殺得天昏地暗,地方共同體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原本有一個人可以改變這種局面,他就是塞爾柱帝國的名宰相尼扎姆。
張無忌的祖師爺決定了天下成敗
尼扎姆,一譯尼咱木,并不是突厥人,而是文化高度發達的波斯人,年輕時在波斯文化圈東北部呼羅珊地區的名城尼沙普爾受到良好的教育。尼沙普爾也翻譯成你沙不兒、內沙布爾,但那都是不了解歷史背景的誤譯,此城是薩珊波斯的雄主沙普爾二世所建,故名尼·沙普爾,尼沙普爾才是符合歷史背景的正確譯法。
他的老師是伊斯蘭教著名伊瑪目(宗教學者)莫瓦法克·內斯哈布,也就是金庸所說的“波斯大哲野芒”,野芒即伊瑪目之音譯,但伊斯蘭教有無數個伊瑪目,所以金庸寫得不確。不過當年網絡沒有今日發達,知識交流遠沒有今日方便,這種訛誤完全可以理解。
據說日后創立阿薩辛刺客教派的山中老人霍山(哈桑·本·薩巴赫),和伊斯蘭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科學家之一的峨默(奧馬爾·海亞姆),是尼扎姆的同學。
著名詩集《魯拜集》的作者
大數學家、天文學家、名醫
奧馬爾·海亞姆
但此說可能有誤,尼扎姆與海亞姆關系不錯應該沒問題,但哈桑出道時信奉什葉派中比較狂熱的伊斯瑪儀派,而尼扎姆信奉遜尼派中最理性的艾什爾里派,與四大教法學派中最靈活的沙斐儀派結盟,特別反對伊斯瑪儀派,所以兩人的友好關系可能是以訛傳訛的傳說。
伽色尼王朝雖是突厥奴隸軍所建,也比較殘暴,但在制度上深受薩曼王朝影響,采用比較完善的波斯制度,波斯人也大量出仕伽色尼王朝。尼扎姆原本也在伽色尼王朝供職,做到阿富汗名城巴里黑(今巴爾赫)總督的書記官,后來被塞爾柱帝國第二代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慧眼看中,提拔為塞爾柱帝國的宰相(維齊爾),掌管帝國大政達30年之久。
《波斯王子》中的尼扎姆
尼扎姆主政時,一方面在具體治理上,保證社會秩序,促成了塞爾柱帝國治下的波斯和伊拉克的繁榮,同時大力扶持學術文化,建立宗教學校,基于其艾什里爾派的信仰,致力于調和理性與宗教,保護了伊斯蘭哲學集大成者安薩里(不過此人對伊斯蘭世界的科學發展起到很大的消極作用)、他自己的好友也是伊斯蘭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和科學家之一的奧馬爾·海亞姆等文化精英,讓他們能夠潛心從事自己的研究。
另一方面,尼扎姆致力于讓帝國的制度正式化。在中央,他編纂法典,要求行政制度化,拒絕蘇丹用私人朋友(即中國史上所謂的佞幸)干擾國政,拒絕蘇丹組建新的奴隸軍來惡性集權;在地方,他要求對塞爾柱家族的封建領主進行規范,規定其具體領地,限制其權力和任期,只允許其征稅,實際行政仍交由各地原來的領主擔當,鼓勵各地原來的小共同體生長。
宗教方面,尼扎姆致力于鎮壓遍布帝國各地的帶有白蓮教性質的伊斯瑪儀派。阿拔斯王朝中后期,隨著北非信奉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崛起,和遍布伊拉克、波斯的什葉派尤其是伊斯瑪儀派起事,遜尼派一度有沒落之虞,可以說尼扎姆主政下的塞爾柱帝國重振了遜尼派。
總體上來說,尼扎姆致力于建立一個開明而制度化的帝國,同時也注重培植地方小共同體,恢復民間的活力和元氣,還致力于維護和振興傳統,提升帝國居民的凝聚力,如果塞爾柱帝國能夠順著尼扎姆的路徑走下去,前途將會比較光明。
不過,新一代蘇丹馬利克·沙厭惡尼扎姆掌握大權,令自己無法隨心所欲的予取予奪,在試圖廢長立幼一事上,馬利克·沙與尼扎姆和群臣的沖突尤其嚴重,尼扎姆察覺到馬利克·沙有暗殺他的企圖,向馬利克·沙發出警告:
跟蘇丹說,如果他還沒有意識到我對他的統治有多重要,那我只好透過政治手段讓他想起來。難道他忘了他父親被殺的時候,是我擔起責任,安頓他的家庭并處置地方上的叛亂分子嗎?告訴蘇丹,他那頂皇冠的安穩與否,可是和維齊爾的墨水瓶密切相關,唯有這兩者之間的和諧,才是他能保住一切東西的上上之策。假使我闔上墨水瓶,那皇室也去日無多了。
然而,這對馬利克·沙并沒有什么效果。1092年,尼扎姆在波斯被偽裝的阿薩辛刺客刺殺,阿薩辛是山中老人哈桑·本·薩巴赫建立的伊斯瑪儀派中分裂出來的更極端的派系,基于尼扎姆對伊斯瑪儀派的大力打壓,被刺確實順理成章,不過也有說法認為刺客與馬利克·沙深有關聯。
《刺客信條》中的山中老人霍山
雖然馬利克沙本身也不失為一代雄主,任內奪取了河中和敘利亞,但自毀長城之后不久,自己也被刺身死,而尼扎姆的話完全應驗,塞爾柱帝國的封建領主不再在規則內博弈,而陷入無規則的惡斗,分裂成若干小王朝。
1197年,塞爾柱帝國的地中海東岸丟給了十字軍,1141年,河中以北丟給了西遼,1157年,哈里發穆克塔菲開始從塞爾柱人手中奪回喪失的權威,分散各地的地方小王朝也逐漸滅亡。當蒙古鐵騎裹著黃沙殺來時,不論是塞爾柱人的地方勢力,還是阿拉伯帝國,都已經毫無抵抗之力。
參考資料:
塔米·安薩里《中斷的天命——伊斯蘭觀點的世界史》
賈斯廷·馬羅齊《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
王治來《中亞通史·古代卷下》
卡爾·布羅克爾曼《伊斯蘭各民族與國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