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羊羊地理整理首發,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 山竹 | 審稿 羊羊
向下滑動圖片,查看全圖
在這張圖里,城市的朋友圈是由相互聯系、共同合作的城市組成的。這和地理上所說的都市圈,是不是一個意思呢?讀完今天的文章,你就會有答案了。
都市圈是什么?和城市群有何區別?
都市圈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我國為什么要發展都市圈?
如何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都市圈是什么?
都市圈,簡單地說就是以大都市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城鎮而形成的圈層區域。
每個城市都會對周邊地區產生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一個圈層區域,這就是城市圈。核心城市規模越大,輻射力越強,輻射的圈也越大。當核心城市發展成大都市時,可稱其城市圈為都市圈。
那么究竟多大的城市才能算作都市?這個圈的范圍又有多廣呢?每個國家和地區有各自的標準。我國的官方定義是:“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發改規劃〔2019〕328號)
都市圈具有三個主要特征:
①一個強大的“核”——大都市。
都市圈的核心是具有強大輻射帶動功能的城市,即大都市,它是都市圈形成的前提。通常這個核心只有一個,極少數情況下也可能出現兩個。
一般以人口規模作為大都市的劃定標準?!吨袊际腥Πl展報告2018》將城區人口500萬人以上、1小時左右通勤圈內人口密度超過15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確定為大都市,共識別出34個都市圈(不含港澳臺)。
全國主要都市圈范圍圖(來源:清華大學中國新興城市化研究院等,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18)
②輻射的“圈”——約1小時通勤圈的范圍。
都市圈的范圍就是核心城市的輻射范圍,也是城市間聯系的極限。由于區域內聯系主要通過交通流來實現,所以可以用核心城市到周邊的通勤時長來確定都市圈的半徑。國際上一般采用“1小時通勤圈”,這是人們對通勤時長忍耐的上限。
由此可見,都市圈范圍主要取決于基礎設施條件。
日本的東京都市圈是在城際軌道交通之上發展的,面積約1.34萬平方公里,大概在以市中心為圓心、半徑50公里的圓周范圍內。這大約是地鐵與城鐵支撐下的最大范圍。
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示意圖(不含地鐵)
來源:鐵道部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外典型大都市區域軌道交通發展研究報告,2008
東京都市圈的軌道交通網絡(包括鐵路、地鐵、輕軌等),黑框為都核心區東京市23區
我國目前能夠與大都市實現大規模頻繁通勤的距離最多在50公里左右。但隨著高鐵如火如荼的建設,配合著高速公路、城際鐵路、地鐵等交通設施的發展,這個半徑可以拓展到100公里以上。
長三角地區高鐵與地鐵圖(來源:城市周看)
③緊密的“網”:交通網、通信網、要素流
都市圈各城市間建設了快捷的交通網絡,猶如都市圈發展的動脈。各城市通過交通網、通信網進行著密切的經濟社會聯系,人員、物資、資金、信息等要素在城市之間快速頻繁地流動,交織成緊密的聯系網絡。
讀到這里,你可能會聯想到“城市群”這個概念。城市群也是由大城市輻射帶動、城市間相互聯系構成的區域,那么都市圈和城市群該如何區分呢?
通常,都市圈只有一個核,城市群有多個核。都市圈是由一個大城市向外拓展的單核結構,而城市群一般是以兩個及以上的大城市為核心的多核、多層次結構。
都市圈和城市群(作者自繪)
城市群的空間范圍比都市圈大得多,是由都市圈和周邊的都市圈或城市圈連接而成的,可以綿延近千公里。城市群里至少包含一個都市圈,也可以有多個都市圈。
美國東海岸城市群(也叫大都市連綿帶),綿延800多公里(來源:華夏幸福研究院)
都市圈的形成和發展
都市圈的形成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核心城市的壯大。周邊地區的要素向核心城市聚集,極化效應大于輻射效應。
第二個階段,都市圈的形成。要素聚集的同時也產生了輻射效應,人口、產業向周邊轉移,并進一步增強集聚能力。核心城市和周邊城鎮通過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系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第三個階段,向城市群轉化。當都市圈范圍不斷擴展,和周邊城市也在增長的輻射圈漸漸接近,發生互動,就成為城市群的雛形。
為什么要發展都市圈?
1.都市圈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政策的抓手。
在提出發展都市圈以前,我國主要的區域政策是城市群。但由于城市群太過龐大,城市之間很難進行協調,而都市圈的尺度較小,內部聯系比較緊密,便于實現跨行政區的合作,所以都市圈就成為了帶動城市群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抓手和突破口。
2.發展都市圈有助于緩解大城市病,加強大都市的輻射效應。
目前我國一些大城市存在交通擁堵、公共服務緊缺、房價上漲等“大城市病”,同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吸引力不足,甚至出現人口外流現象。發展都市圈,有利于將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周邊中小城市,緩解大城市病,同時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如何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1.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增強物理聯通,縮短相鄰城市間的時間距離)
為了促進城市之間要素的流動,首先要完善交通、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互聯互通。在交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城市群依靠高鐵聯通,而都市圈主要依賴城際軌道和市域快軌。
京雄城際鐵路
廣州都市圈城際鐵路建設計劃(來源:廣州日報大洋網)
2.強化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
各個城市應進行專業化的分工協作,避免無效的競爭。核心城市應該重點發展高端職能,例如現代服務、科技研發、文化會展等產業。周邊的中小城市可以承接核心城市的非核心功能,差異化地發展制造業、物流等產業。
東京都市圈產業格局(圖片來源:戴德梁行,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19)
3.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公共服務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應讓都市圈內各地區的所有人群都能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服務。比如鼓勵城市之間合作辦學校、辦醫院,再如,加快社會保障的異地銜接,讓養老補貼可以跟著老人走。
除了上面介紹的三點,發展都市圈的舉措還有減少區域內行政壁壘、生態環境共同治理、建立協同管理機制等??傊@些舉措都是為了提高大都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加強城市間的交流協作,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
我國的都市圈
1.長三角城市群“一核五圈”
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最發達的城市群。根據《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2016—2020)》,長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圍內,形成“一核五圈四帶”的格局。其中上海是“強核”,“五圈”指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
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2016—2020)
時事鏈接: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得到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成為中國首個由發改委批復的都市圈規劃。
2.廣東省“五大都市圈”
廣東省擁有我國第二大的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根據《廣東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廣東將發展五大都市圈,其中常住人口最多的是廣州都市圈,生產總值最高是深圳都市圈。
來源:人民網
3.首都都市圈
首都都市圈的規劃目前還沒有正式出臺,但在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到:“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兩翼齊飛,構建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span>
4.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成渝城市群是由成都和重慶兩個中心城市共同帶動的區域,2020年升級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成渝城市群包括成都都市圈和重慶都市圈。
來源:新華網
來做題吧
答案見文末
一、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輻射帶動功能強的超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都市圈內每個城市的職能各具特色并實現較高的一體化水平。日本東京都市圈(下圖)由“一都三縣”組成,面積、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均居世界第一位。據此完成1—3題。
1.B
讀圖可知,半徑50km以內為東京、新宿、澀谷、多摩新城和千野新城,主要職能應為商業金融。
2.C
根據材料,都市圈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因此其大小取決于通勤條件,也就是交通設施條件。
3.A
隨著都市圈不斷發展,東京都心的經濟社會發展,人均壽命也會增加。再加上都市圈擴大,青壯年勞動力向外圍地區轉移,核心地帶的年輕人減少,老齡化更加嚴重。故選A。
都市圈發展會增強核心城市的輻射效應,減小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經濟差距。故B、D錯誤。都市圈發展,東京都心周邊的綠地減少,熱島效應會增強,故C錯誤。
二、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0分)
材料一
數字經濟是杭州都市圈的一張“金名片”,也是浙江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優勢所在。杭州都市圈位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南翼,依托高校和阿里巴巴生態產業鏈,搭建電商產業園區,積極發展智慧電子商務。下圖為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簡圖和杭州都市圈示意圖。
材料二
產業同構化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區域間的產業在組成類型、數量比例、空間分布、關聯方式等方面的演進變化逐漸趨于一致,結構差異逐步縮小的現象。產業同構化影響產業合作。產業同構化水平用分工指數衡量,取值范圍在0~2之間,指數越大,表示產業差異程度越高。下表為2017年長三角分工指數。
(1)杭州為“中國電子商務之都”,簡析杭州發展智慧電子商務的社會經濟條件。(6分)
(2)分析杭州都市圈在建線路和規劃線路對其發展的有利影響。(4分)
(3)概括浙江與蘇、滬、皖產業同構化特點;簡析長三角地區產業同構化現象可能產生的問題。(6分)
(4)試從提高產業經濟效益角度,提出解決長三角地區產業同構化問題的合理建議。(4分)
(1)電商產業發達,大數據、云計算等提供了技術支撐;人才優勢明顯,創新動力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發達,對外開放程度高;民營經濟發達,營商環境優良;政策支持。(任答3點) (6分)
(2)完善區域交通網;促進區際生產要素交流與協同發展;提升杭州的輻射功能和區域城市化水平。(4分)
(3)浙江與蘇、皖產業差異程度總體較低;浙江與上海產業差異程度更高(浙江與蘇、皖產業差異程度更低)。產業競爭加?。划a業集中度下降,經濟效益下降;技術創新不足;資源浪費,降低資源配置效率;人力、物力、財力等投資浪費 (任答3點) (6分)
(4)增強產業分工與合作(產業錯位發展),延長產業鏈;企業重組并構,擴大生產規模;產業轉移,提高產業競爭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4分)
參考資料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
馬燕坤. 都市區、都市圈與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比較分析[J]. 經濟與管理(01).
肖金成.關于新發展階段都市圈理論與規劃的思考[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04):4-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