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鄱陽湖畔的廬山白鹿洞書院,著名思想家朱熹曾在這里收徒講學。
有感于“候鳥低飛、漁歌唱晚”的鄱湖美景,朱熹在傳播儒家思想的同時,提出了“天地萬物一理”的理論,將人類與世間萬物視為自然界的生命共同體。
千年滄海變桑田,不變的是人們對天人合一理念的傳承發揚和對鄱陽湖這個生命共同體的守護。
在這里,我們可以傾聽白鶴羽翼下北冰洋遠來的風,可以目睹江豚最純真燦爛的笑容,處處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情景交融。
山與水的磨合
——鄱陽湖的形成
鄱陽湖位于長江南岸、江西省北部,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它的形成是億萬年來山與水磨合的結果。
從一億多年前的燕山運動開始,江西省的地貌構造格局基本顯現,地勢南髙北低,邊緣群山環繞,如一個馬蹄形的口袋,唯獨在北面的盆地留下一個與長江相連的缺口。
▲ 江西九江湖口縣的鞋山,近鄱陽湖入長江口
山如筋骨肌肉,水似柳葉細刀。
在山川分水嶺的阻隔之下,發源于江西境內的贛江、撫河、饒河、信江、修河5條河流(簡稱五河)及其他區間來水分別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往北面的袋口匯聚,經調蓄后由湖口注入長江。江河北出,在鄱陽湖盆地劃刻出一片河網交織的洼地澤國,并最終形成了一片泱泱大湖——鄱陽湖。
這里是有名的膏腴之地、魚米之鄉,養育著一代代的贛鄱子民,更因其特殊的水文節律成為了長江流域的生態明珠。
江與河的消長
——鄱陽湖的水文節律
鄱陽湖南寬北窄,好似懸掛在長江這條常青藤上的寶葫蘆。這個“寶葫蘆”可不一般,像太上老君的紫金紅葫蘆一樣忽大忽小。這是因為鄱陽湖是一個吞吐型、季節性湖泊,一年內的水位高低和湖體面積變化很大。
在“五河”來水和長江干流的碰撞之下,鄱陽湖水位快速升高。彼時的鄱陽湖一望無際,浩瀚如海,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約為19米,通江水體面積超過4000平方公里。洪水兇猛,大湖以廣闊的胸襟吸納調蓄。
不斷的反哺長江,導致鄱陽湖的水位快速下降,于9—10月進入枯水期,并持續到第二年的3月份。此時的鄱陽湖變成蜿蜒曲折的河道,多年平均最低水位約為8米,通江水體面積不足1000平方公里。
▲ 江西省廬山市落星墩,枯水期的鄱陽湖。
水無常形,吞吐有序,獨特的水文節律讓鄱陽湖呈現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獨特景觀,造就了水道、洲灘、島嶼、碟形湖、汊港等多樣的湖區地貌,也成為了億萬生靈欣欣向榮的物種伊甸園。
植物與動物的依存
——鄱陽湖的生物多樣性
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生活在鄱陽湖的濕地植物們已經適應了“平水、豐水、枯水”有序轉變的特殊水文節律,形成了中生、濕生、沼生、挺水、漂浮、浮葉和沉水等生活型植物群落鑲嵌分布的特殊格局。
據鄱陽湖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統計,鄱陽湖濕地共有浮游植物132種、高等植物551種。
包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水生植物8種,其中I級保護植物2種:水韭、莼菜;II級保護植物6種:水蕨、粗梗水蕨、野生稻、烏蘇里狐尾藻、野生紅蓮、野菱。
據相關資料顯示,鄱陽湖濕地共有浮游動物超過100種、底棲動物83種、蝦蟹16種、魚類134種、兩棲動物30余種、爬行動物50余種、昆蟲200余種、獸類50余種以及鳥類462種。
▲ 候鳥天堂鄱陽湖,代表物種白鶴。
鄱陽湖不僅是生命沃土,也是眾多珍稀物種的基因庫。
在水中,鄱陽湖有國家I級保護魚類中華鱘和白鱘、國家II級保護魚類胭脂魚,被納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瀕危和易危的種類有鰣魚、刀鱭、鰻鱺等16種。
同時,這里還生活著長江流域中現存的唯一淡水豚類——長江江豚。江豚為哺乳動物,它們活潑好動,常成群出沒于魚群聚集水域圍獵,尤以憨態可掬的“江豚微笑”聞名于世。
在岸邊,鄱陽湖時常可以發現兩種珍稀獸類的足跡。一種是高大威猛的國家I級保護動物麋鹿,另一種是小巧靈動的國家II級保護動物河麂。
在天空,鄱陽湖飛翔著的462種鳥類中珍稀瀕危種類之多也為國內外罕見。據今年2月1日公布的新版名錄,有國家I級保護動物白鶴、白頭鶴、丹頂鶴、黑鸛、大鴇、中華秋沙鴨、遺鷗、白頸長尾雉、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等25種;
▲ 遺鷗
國家II級保護動物89種,如灰鶴、白枕鶴、沙丘鶴、蓑羽鶴、小天鵝、白額雁、鴛鴦、白鷴等;中國特有種9種,如灰胸竹雞、黃腹山雀、寶興歌鶇等;
▲ 東方白鸛
從居留型分析,有冬候鳥162種,留鳥132種,夏候鳥109種,旅鳥48種,迷鳥11種。
單單就冬候鳥而言,鄱陽湖越冬水鳥不僅種類多,而且數量大,高峰期可達50萬~70萬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鶴和東方白鸛,在此越冬的白鶴和東方白鸛數量分別超過其全球總數量的98%和80%。同時,鄱陽湖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小天鵝種群和鴻雁種群的越冬地,數量分別超過6萬和8萬只。
湖泊與候鳥的誓約
——鄱陽湖候鳥天堂
每年冬季,水位下降湖面收縮,鄱陽湖與“五河”尾閭相接的天然盆狀凹地出現星羅棋布的“碟形湖”。這是一種只有在枯水季節才顯露于湖盆中的季節性子湖泊,因形似湯碟而得名,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水文特性、復雜多變的濕地景觀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 鄱陽湖地區碟形湖分布圖
依高程的不同,“碟形湖”內各類型的生境如同梯田一般層次分明,候鳥在這里獲得了豐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場所。
最靠近岸邊的是裸露出來的洲灘,新長出來的苔草嫩葉成為了豆雁、白額雁等大雁的口糧。
臨近的泥灘地里,有環頸鸻、青腳鷸等鸻鷸類在尋覓著水生昆蟲和底棲動物。
從不遠處的深水區,時常有反嘴鷸、白琵鷺列隊而過,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等野鴨們游弋而來。而水最深的地方魚蝦集中,黑鸛、東方白鸛和鷺類等以魚為食的高大涉禽發揮著腿長、嘴長、脖子長的優勢,享受著美味佳肴。
▲ 候鳥飛越鄱陽湖,遠處為著名的鞋山。
2013年,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保護秘書處對整個遷徙路線近萬塊濕地的評估表明:鄱陽湖濕地是整個遷徙路線上最重要的候鳥棲息地,鄱陽湖濕地具有全球候鳥生境保護的不可替代性。作為鄱陽湖旗艦物種的白鶴正為這種不可替代性代言。
從1980年鄱陽湖首次發現91只的白鶴越冬種群開始,這一場湖與鶴的冬日戀歌就從未間斷,而且越愛越深。目前每年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數量達到4000余只。白鶴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喜愛。
名聲雖大,白鶴的生存卻異常的艱辛。它們的繁殖地遠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北極苔原沼澤濕地。為了獲得充足的食物、適宜的生境和維持物種的繁衍,每年它們都需要進行3個多月的春秋兩季長途遷徙,跨越兩萬里山河,往返于西伯利亞與鄱陽湖之間。每年9月,白鶴跟隨南下的西伯利亞寒流開啟命中注定的秋季大遷徙,風中傳來同伴們的高歌——到南方去,到鄱陽湖去。
▲ 白鶴遷徙路線示意圖
征途萬里,白鶴要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飛行五千多公里,于11月左右陸續抵達鄱陽湖。它們在鄱陽湖的越冬期從第一年的深秋到第二年的初春,長達5個月左右。3月下旬,白鶴陸續進行春季遷徙。它們同樣要用一個多月,飛行五千多公里,于5月下旬回到西伯利亞。整整一個年度里,白鶴的秋春兩季遷徙,幾乎貫穿東亞大陸南北。
與白鶴一起來到鄱陽湖越冬的數十萬候鳥們也同樣經歷著類似的生命苦旅。一場場史詩般的運動年復一年,鄱陽湖既是終點也是起點,更是撐起候鳥種群延續的生命支點。
▲ 白鶴一家(黃褐色為幼鳥)
行走在草木蕭條的冬日寒風中,候鳥們唱響了鄱陽湖的生命贊歌,用腳印與鄱陽湖簽訂永不背棄的誓約,將生的希望托付。
水退鳥來,鳥去水漲。因為遵守了與候鳥的誓約,鄱陽湖在養育著長江中下游地區數億人口的同時,還能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萬千候鳥提供棲身之所。
濕地滋潤贛鄱,候鳥連通世界。無論鳥兒來自何方,你來我在,你走我等,是鄱陽湖的誓言;讓候鳥常來,讓候鳥常住,是江西人民的承諾。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鄱陽湖在調節江河水位、涵養水源、防洪減災、改善氣候、維護周圍地區生態平衡和全球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為了呵護母親湖,江西人民從水土保持、污染防治和物種多樣性保護等多個方面采取了許多的有效措施,全方位的提升鄱陽湖流域的生態環境質量。
為了保護物種多樣性保護,江西在鄱陽湖區建立了濕地生態、野生動物、魚類等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0多個,有效遏制了破壞濕地資源、圍湖圍堰圍墾、捕殺候鳥及其他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同時,江西積極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的政策,促進了漁業資源永續利用、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