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銅礦——歷史長河中
奔騰的浪花
地球上有自然銅、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孔雀石、藍銅礦和赤銅礦等多種含銅礦物,都可以作為煉銅的原材料,但最重要、分布最廣泛的銅礦石礦物為黃銅礦。黃銅礦具有和銅相似的外表,呈銅黃色或綠黃色,不透明,有金屬光澤,是一種含銅的硫化物,主要形成于火成巖及其接觸變質帶中。在200℃~300℃的中溫熱液環境中,常常形成以銅、鉛、鋅為主的硫化物礦物組合。在風化作用下,黃銅礦也可氧化為易溶于水的硫酸銅,硫酸銅如果遇到含有碳酸的溶液,發生交代作用后就可形成藍銅礦和孔雀石。
藍銅礦是銅礦床內部的一種次生礦物,屬于含銅的碳酸鹽礦物,單晶體為短柱狀、薄板狀,集合體為晶簇狀、放射狀和土狀等,莫氏硬度為3.5~4.0。理論上,藍銅礦含銅55%,大量富集時便可以作為銅礦石開采,同時還可以作為尋找原生銅礦的標志。
一段塵封的往事
當你走進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礦物巖石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藍色的石墻上點綴許多大小不一的藍色礦石,仿佛是鑲嵌的一朵朵藍色玫瑰,深邃而又神秘,這便是藍銅礦,在它們的背后,塵封著一段令人回味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廣東省組建了年產銅1萬噸陽春石菉銅礦企業。在銅礦開采過程中,有人在礦石中發現了一些藍銅礦細粒,那些藍色板狀晶體構成的花瓣狀晶簇猶如綻放的花朵,吸引著勘探者的目光。
由于這些藍銅礦比較稀少,平均每100噸銅礦石中僅有10千克左右藍銅礦,絕大部分都隨著其他礦石一起直接進入了煉銅爐。消息傳到當時的地質礦產部中國地質博物館,相關人員在館領導安排下,為挽救藍銅礦緊急趕到廣東陽春石蕁銅礦山,與當地人員進行溝通,最終以每噸1萬元的價格收購了15噸藍銅礦原石,歷時一年多時間分四批,收藏到中國地質博物館,千方百計地把這批珍貴的標本從煉銅爐中搶救回來。
后來,這批藍銅礦一部分用于和國外進行礦物標本交換,一部分用以換取外匯購置新的礦物標本,還有一部分則被裝飾成藍色的石墻,矗立在地質博物館的礦物巖石廳門口供人們參觀。
或許會有人忍不住問:藍銅礦究竟有何特殊之處,竟然值得專家們如此高度關注?接下來,就讓我們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藍銅礦和孔雀石共生
曾經的銅礦材料
▲藍銅礦
著名的藍色顏料
▲藍銅礦
珍貴的觀賞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