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解紅樓》〔173〕:《供菊》詩解
《供菊》
彈琴酌灑喜堪儔,幾案婷婷點綴幽。
隔座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一支秋。
霜清紙帳來新夢,圃冷斜陽憶舊游。
傲世也應同氣味,春風桃李未淹留。
黛玉在評詩時說:“據我看來,頭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陽憶舊游’,這句背面傳粉。‘拋書人對一支秋’已經妙絕,將供菊說完,沒處再說,故翻回來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
黛玉推崇湘云的《供菊》,《供菊》有什么涵義?
毫無疑問,湘云的《供菊》詩體現著作者的“本旨”。
正常條件下菊花的開放期是農歷十月,如不放置室內,遇上寒流,往往被霜打蔫。因此,人們便將做供的菊花移入室內,供在幾案上,此為供菊。
既為“供菊”,必有享供人,通常都是先輩。那么,湘云(道光)的先輩就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七位
“彈琴酌灑喜堪儔,幾案婷婷點綴幽。”
儔,指伴侶,同類,他們同湘云一樣均是帝王。
“隔座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一支秋。”
三徑,陶淵明歸隱后門前有三徑(小路),但不走,道光同前七帝只隔“三徑”,但路已不通。
陰陽兩界,自然不通。
拋書人,一一去世之人,即指前七帝,面對著“一支秋”,即湘云(道光)。
“一支秋”,作者巧妙的委婉的將道光皇帝的處境展現出來,暗示時局維艱。
“霜清紙帳來新夢,圃冷斜陽憶舊游。”
供菊在紙帳中做著新夢:未作為“供菊”前,在冷冷的花圃中,一縷斜陽照著,時令和節令都是到了艱難時期。
黛玉強調的:“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就是要我們注意未折未供之前的“時令和節令”,一一嚴寒將至。
“傲世也應同氣味,春風桃李未淹留。”
清帝、菊花傲世氣味相投,喜冷喜霜喜秋風,難與桃李為伍。
桃李,春天開花,暗示《大清》王朝,春天不再。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