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妍妍媽媽
妍妍2歲多的時候,有一天外出回來,快到家時,她又想去找樓下小姐姐玩,因為中午了,我們就沒同意。
她看我們不同意,就哭鬧起來,好不容易把她弄進家,剛進門,她就躺在地上打滾,哭個不停。
我沒有說話,只是陪在一旁安撫她,讓她哭。
因為我知道,我們不讓妍妍去找小姐姐玩,她很難過,她要發泄壞情緒,所以她要哭。
有人說,孩子的每一次失控都是在求救。
是啊,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哭,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一定是心中情緒的映照。
我們做父母的,最希望的,就是孩子每一天都能開開心心、笑容滿面。
但其實,允許孩子哭,比讓孩子笑重要的多。
只有允許孩子哭,TA才能把痛苦真正消除掉。
1、孩子“哭泣”的真相
美國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丹尼爾?席格博士把孩子的大腦比喻成一棟正在建造的二層小樓。
其中,負責決策、思考、調節情緒等的上層大腦一直要到孩子25歲才能建好;
負責維持生存、保護自我的下層大腦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已經建好了。
此后,一旦遇到威脅、恐懼和痛苦,下層大腦中掌管情緒的杏仁體,就會迅速做出應激反應。
《爸爸去哪兒》有這樣一幕:
一天吃飯時,Feynman突然說:“我要回酒店。”
吳鎮宇答:“沒有酒店,我們已經退房了。”
Feynman轉過身就哭了。
從腦科學角度來說,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受下層大腦控制的,所以他們很容易情緒失控。
比如Feynman ,來到一個完全陌生又不喜歡的地方,那一刻,他一定是有點恐慌和抗拒的。
但是,他又說不清楚,只好借助“要回酒店,想看電視”來表達這種難受的情緒。
當得知無法回去時,他的情緒就崩潰了。
不得不說,吳鎮宇接下來的做法非常贊:
他放下手中的碗筷,抱起兒子,一邊走一邊安撫說:
“是不習慣嗎?我們一起試著過一晚?爸爸在這,爸爸愛你。”
這就讓Feynman覺得,爸爸懂我,我的情緒被看見,被理解了。
當他的情緒得到了釋放,也就能緩解了。
假如:
吳鎮宇制止Feynman哭,但Feynman積存的的情緒并不會因此而消失,還會讓Feynman覺得自己的感受是錯誤的,自己是不好的。
席格博士認為,孩子哭時,我們若能用同理心幫孩子辨認情緒就最好了。
一旦孩子察覺到自己的情緒,他的上層大腦就能被激活,從而接手下層大腦管理情緒,孩子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
我們的大腦可塑性非常強,你經常幫助孩子激活他的上層大腦,漸漸地,孩子就能學會獨立思考和情緒調節。
2、“哭泣”不該被阻止
昨天和妹妹一起吃飯,她說把孩子送進托班提前適應幼兒園了,就怕他下半年上幼兒園會哭鬧。
看不得孩子哭,大概是很多父母內心的真實寫照。
我們害怕孩子哭,是因為打心里就認為哭是不對的,覺得孩子哭就是我們沒照顧好。
為此,我們不遺余力想要阻止孩子哭。
有的大人,會選擇順從孩子
朋友說:婆婆特別怕孩子哭。
每次女兒想做什么,只要一哭鬧,奶奶立馬就范。
結果,女兒不過是寒假在奶奶家待了一段時間,脾氣就大變,任何事,一旦沒按她的要求來,就哭鬧不休。
孩子是很聰明的。
如果一味順從,他很快就能學會用哭做要挾。
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孩子專橫霸道、自私任性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有的大人,會選擇打罵孩子
鄰居家的豆豆是一個非常乖巧的孩子,從小到大都很少聽見她哭鬧。
有一次,偶然間聽聞豆豆媽的秘方,實在讓我心疼不已。
原來,從小,豆豆只要哭鬧,豆豆媽就會一頓打,直到豆豆不哭了,認錯了為止。
難怪每次看到豆豆,都能感覺到她眼神里的膽怯;
每次跟在媽媽身邊也是小心翼翼,一點沒有別人家母女的親密感。
孩子哭,一定是有難過的事,大人若再打罵,孩子只能壓抑自己,不僅會破壞親子關系,還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傷害。
事實上,悲傷和哭泣,是一種健康的情緒表達,不應該被阻止。
美國生物化學家費雷認為人在悲傷時不哭相當于“慢性自殺”。
3、父母要如何應對孩子的“哭泣”
我們要坦然面對孩子的哭聲,又不去縱容他們,可以這樣做:
▍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輕易動怒
孩子哭鬧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憤怒、焦慮,但從大腦的運行機制,我們可以知道這是非常正常的。
此時,我們可以抱著探究的心理,換一個視角去看待孩子的行為。
我們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覺得孩子在搗亂,但是,當我們的看法改變時,我們的反應就會不一樣了。
▍接納孩子的悲傷情緒,并耐心等待
在《爸爸去哪兒》中,有這樣一幕:
嗯哼因為不想上交玩具而鬧情緒,揚言要自己乘快艇離開。
杜江全程都沒有指責嗯哼不懂事,還在軒軒嘗試說服嗯哼停止哭泣,妥協上交禮物時,對軒軒說:你讓他自己調節一下。
真是一個體貼孩子的爸爸,他一定深知:
對于4歲的嗯哼來說,心愛的玩具要被收走,內心該有多不舍。
于是,他耐心的安撫并等待兒子情緒的修復。
一個孩子,只有情緒得到了宣泄,并感受到了尊重,才能更好地學會控制自己。
▍說出孩子的感受,教他辨識情緒
妍妍幼兒園進行消防演習的當天早上,妍妍死活不愿意去幼兒園,說不要離開媽媽,就一天不去,說著就大哭起來。
我問妍妍:
“你害怕火會傷害你,是嗎?有老師在,會保護你的,不會讓你受傷的,媽媽就在家等著你。”
過了好一會兒,她才半信半疑地去幼兒園了。
晚上回來,還開心的給我描述了演習活動。
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要想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第一步就是要懂得識別情緒。
看《頭腦特工隊》,樂樂和憂憂因為爭吵而迷路了,只剩下憤怒、輕蔑和害怕這三種情緒的小主人也因此而陷入了痛苦中。
為了幫助小主人找回曾經的幸福,樂樂和憂憂想盡了辦法,終于回到了小主人的大腦里。
此時,她們才明白,真正的幸福,應該是有喜有悲,有笑有淚的。
悲傷的情緒,也有它自己的價值。
孩子的哭泣最應該被親人接納,這是他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如果一個孩子連哭的權利都沒有,那將多么可憐。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把哭的權利交給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