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代中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瑞明講史

所發文章不代表本號的意見,僅作陳列,便于大家批判閱讀

北京東博文化研究院歡迎社會各界朋友來稿!

投稿郵箱 :dongbowhyjy@126.com

東博書院網站網址:www.dongboshuyuan.com

點擊頁面底部藍色字“閱讀原文”,訪問東博書院網絡書店,本店利潤全部捐獻本公益賬號

免責聲明:東博文化研究院所發部分文章轉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作者盡快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東博文化研究院——————

五大治理難題——封建時代的央地關系


自古以來,央地有那些矛盾?

這個話題很大,也很復雜,我先概述下自古以來各個的央地治理關系的概述,夏商的宗法制+封建制,西周的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

秦朝的皇帝制、郡縣制、三公九卿制;

漢朝的“中朝”制和刺史制;

隋唐,為分割相權加強皇權,又創立了三省六部制;

北宋,為分散宰相權力設立“參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行省制度,地方相互制衡;明朝,廢丞相,設立內閣,實行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權分立的三司制。清朝,設立軍機處,皇帝獨攬大權。


這個是各個朝代為了處理央地關系的不斷摸索的歷史


為了討論這么個龐然大物,我們就要分為2個階段,夏商周的封建制和秦漢以后的郡縣制兩大階段。


今天咱們先來談談封建時代的央地關系


大家覺得,封建時代,在交通工具落后,基礎建設落后、通信設施落后的情況下,如何管理天下,讓諸侯們服從管理呢?

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是假的。


顯性的,比較容易看得出來,比如軍權、刑罰、稅收。


隱形的,   1-天文歷法              2-官學            3-禮儀。


我覺得夏商兩代,國運這么長,地方和中央溝通那么不順暢但是卻相對比較穩定,最主要靠的是天文歷法。


中央軍隊強大才能有效管控,經濟要強大,才能軍隊強大。


因為只有天子才掌握歷法的制定、修正能力,只有歷法精準了,百姓跟著他才能過上好日子,所以,夏朝的《夏小正》,也就是現在說的夏歷,就是當時的鎮國之本。后來夏朝掌握歷法的官學掌管團隊投奔了商湯,商湯才掌握了正統的歷法。歷法,意味著當時的道統。


圍繞著天文歷法,以天倫定人倫,以天文定人文,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官學體系。


在古代,諸侯國私自發展歷法,觀測天象是屬于僭越,是要被攻伐的,比如《尚書·甘誓》中記載“威侮五行”和《胤征》載仲康之所以出兵征討羲和,都是因為地方自己搞一套歷法體系,中央就要出兵了。


歷法這東西是需要成千上萬年的積累修正才能形成的,并不是可以輕松掌握的


圍繞歷法,夏商構建了一套以天文定人倫的天人合一管理體系,建立了神權和王權結合的治理體系。他們奉“天”罪罰,天子替天行道,權利來自于天命。所以,甲骨文也出土了大量商朝的祭祀、祭天資料。


所以,夏商兩朝有連山易、歸藏易對應著渾天說、宣夜說兩套天文歷法體系。那個時候,歷法就代表這生產力,就靠著這個法寶來維持著天下的基本秩序,但是純靠文化是不夠了,還需要強制力。


所以夏朝就出現了3個強制力的典籍,《甘誓》——最早的軍法,《禹刑》——最早的法典。《政典》——行政管理規章制度。這三個是用來拱衛《夏小正》為核心的立法文化體系。


所以,如果中央要真的控制天下,一定要讓諸侯受益,先給棒棒糖,實在不聽話再用棒子。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夏朝就具備了成熟的干支紀年紀日法,因為夏朝的帝王的名字就包含了很多天干地支,如孔甲、胤甲、履癸(桀)。有的學者說夏朝之前還有唐朝和虞朝,我覺得也有可能,不然夏朝不會突然冒出這么多高級的文化。


夏朝的法律也比較完善了,《夏書》記載當時刑法載“昏、墨、賊,殺”,是指觸犯昏、墨、賊這三種罪過的人要判死刑。夏后槐的“圜土”、商湯被夏桀囚禁的“夏臺”便是那時候的監獄。所以法家的鼻祖也不是商鞅他們,在更久遠的祖先就有了嚴密的法律體系。


地方和中央的關系是否正常的一個標志是——納稅。《禹貢》就列出九州賦納物品的具體情況,將物品數量分作上上、中上、下上、上中、中中、下中、上下、中下、下下九等,又根據與夏后氏都邑地理距離的遠近分作甸、侯、綏、要、荒“五服”。


這個就是著名的華夷之辯的早期模型,內外服。


五服,就是根據距離王誠的半徑來劃分的親密等級的關系,當時規定:百里之內者賦納帶秸稈的谷物;再往外百里者賦納禾穗;三百里外者賦納帶稃的谷物;四百里外者賦納粗米;五百里外者賦納精米。


最親近的是甸服,距離夏都城五百里以內的方國部落是夏都城的主要糧食供應區和征兵服役來源,是直營。


侯服:距離夏都城五百至一千里間的方國部落是諸侯部落的封地。五百里至六百里為采地;六、七百里為男爵小國;八至千里地為侯伯大國。


綏服:距離夏都城一千至一千五百里的勢力邊緣區域。其三百里內的可推行掌管文化教育,二百里外的推行發揮武威衛戍。


要服:距離夏都城一千五百至二千里是通過結盟交涉的方法而施加影響的區域。三百里內通過同盟和平相處,二百里外為夏民的流放地。


荒服:距離夏都城二千至二千五百里處為異族疆域,與夏后氏只有間接的溝通。三百里內的是各少數民族,二百里外是流放地。這個九等和五服就是夏朝時候華裔之辯的治理體系。


夏商周的賦稅是比較低的,這個和管控力不強也有關系,夏人的“貢”、殷人的“助”和周人的“徹”指的是諸侯國只需要向中央繳納民戶年產總和的十分之一。


夏商兩代,管理相對寬松,和當時的交通設施不發達也有關系,畢竟出差很麻煩,拿點稅收就相當于歷法的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了,此外,還提供輸出文化、秩序和保護傘功能


在中央,天子設置三公師、保、傅來協助自己處理事務,三公下面設置大事寮,分為五個部門來管理諸侯。有主管生產事務部門的事務內職官;有主管軍事類職的武官;有主管宗教文化類的天官,這些人要求最高,一般都是王族血統,因為天文歷法祭祀是一個政權的命脈;還有負責生活料理的宮廷內職官;處理地方關系的外服職官。這個就是三省六部制的原型。


教科書里說,夏商周是奴隸社會,的確,那時候是有奴隸,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勞改犯,主要是戰爭中俘虜的異族和犯罪分子。  


天文分野的具體方法被乾隆毀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古人結合四季、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十二星次和分野圖就一起制定了十二分野圖,古代有一套完整的分野模型,但是乾隆的時候把相關操作的典籍全部廢除了。

所以,滿清對華夏文化的破壞是不可逆的,災難性的,毀滅性的。四庫全書出,華夏古書亡。


封建時代有義務和自愿兩種模式結合的貢納制度,比如供獻和貢納:包括奴隸、牲畜、農產品、珍寶、手工業品、還有用來占卜的卜龜卜骨,這些是義務;登:看心情來進攻奇異之物,這是拍馬屁;取:上對下取物,這是命令;誠服;這個提供諸婦諸子來助祭,這個是臨時征兆;


夏商兩代到周朝,有一些大的變化,夏商兩代,地方和中央的關系相對比較穩定,進入周朝后,就開始動蕩了。


有幾個原因,周朝的時候官學典籍流散了,王子朝奔楚失敗導致官學體系崩潰,孔子是第一個把官學下移到民間的教師。


王子朝奔楚,這些典籍應該是藏起來了,就是不知道藏在哪里,如果能找到,那就是無價之寶了,這里蘊藏著華夏先祖百萬年的智慧結晶。

“王子朝奔楚望”揭碑


老子之所以厲害,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是最后一個看過官學典籍全貌的人。孔子去老子那里抄了幾次書,魯國是周公的封地,有家學,也保存了一點。所以孔子占到了點皮毛。孔子就是在杞國找到了夏小正,也就是夏歷歷法。


那時候還有2個地方保存的比較好,一個是杞國-夏朝的后裔,一個是宋國-商人的后裔。


封建制,不僅僅是分封建國,還有宗法制度。周朝建立的的時候,把嫡系都分封在了周圍來拱衛王城,如晉國的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之子,齊國則是姜太公之后,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用來監視異姓齊國。西周時代天子身為天下共主,周王室有著絕對權威,“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也就是說制作禮樂和發令征伐的權力都是周天子說了算的,周天子分封親戚、親信去其他民族地區建邦,以周王室的西六師和東八師為后盾,幫助這些新建的國家抵擋周邊各族的襲擊,封國的國君既跟周天子有親戚關系,又要仰仗周王室的大軍保護,所以對周天子還是十分順服的。東周后,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開始喪失,局面也變成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周王朝的轉折點就是王子朝奔楚,官學典籍喪失,中央就失去了核心技術,春秋的時候,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歷法體系了,后來漢武帝用太初歷才統一了起來。失去了官學典籍的周天子,就成了擺設了。


那么為什么周天子成了擺設,卻還能扛那么久呢?這個就是諸侯國均勢博弈和禮儀教化發揮了巨大作用。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宗子)。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權,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封建宗法制。這個制度深入人心,諸侯國在沒有絕對實力顛覆這個體系之前,是不能動天子的,不然天下秩序就徹底亂了。


在周王朝中央的軟實力丟了后,軍事力量、人口資源、土地資源也比如諸侯國的時候,沒落也就成了必然,那時候還有誰能會正兒八經的把王室當做權威。


春秋戰國時代的故事就不用說了,這個已經人盡皆知了。所以總結下:夏商西周,靠的主要是軟實力給好處(天文歷法、官學典籍)+硬實力做保障,構成了相對穩定的央地關系。中央問地方要的也不多,管得也不多,更多是給好處。


央地關系的封建時代就說到這里吧,信息量太大,表達不流暢


在官學崩潰后,以后靠的就是更多的硬實力了。




央地關系之強秦漢末


一、概述


下面我們來講夏商周后秦漢央地關系,這個估計講不透,先梳理個脈絡。


地方中央,王權相權這個很復雜,哪個朝代都在變,郡縣制下面延伸了不同的治理體系,比如西漢初年就是郡國兩制并行,漢武帝又做了大改革。


好皇帝,對能力,體力要求太高,朱元璋,劉秀,李世民都是工作狂。秦始皇,劉秀都是死在了工作的時候(秦始皇出差坐著顛簸的木輪馬車,一般人吃不消,五臟六腑都顛的七上八下;劉秀是看文件的時候累死的,屬于工傷)。


在中國文化眼里,政治制度沒有進步退步之說,只有相合不相合,適宜不適宜之說,不適合人情社會,即便理論上說得天花亂墜,也是垃圾。


所以,文化大于制度,與文化匹配接近的自己選擇的才是好制度一一一這就是法。文化決定制度。一個例子:忤逆案是僅次于謀反叛亂的大案,一旦縣里出了忤逆大案,首先縣官要撤職待參,甚至會獲充軍發配的罪,縣“教論”(俗稱“學老師”,相當于現在的教育局長)因教化不力,以致出了逆倫大案是要判斬刑的。同時,縣衙門的鼓樓要被截角,因為縣里出了逆子,是一縣老百姓的恥辱。要等今后縣里出了孝子,申報朝廷獲得旌報,方能將被截的鼓樓角恢復。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視,是因為動了人倫根本。法律建筑在人倫人情之上,最大法律原則為自然法。基之不存,法且安固?


有官必有課,有課必有賞罰。有官而無課,是無官也;有課而無賞罰,是無課也。用這句話來做開頭。


先用一段話來概述下從秦到清的央地關系:郡縣制是主線,但是各個朝代都有差異,根據當時情況的不同進行了不斷的探索——

秦朝: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縣制;

漢朝:中外朝,地方-前期郡國并行,中期郡縣制,后期州郡縣;

隋唐: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州縣、道州縣和藩鎮-州縣混合;

宋朝:中央-二府三司,地方-路州縣;

元朝:中央-中書省,地方-行中書省、路府州縣;

明朝:廢丞相樹內閣,地方:三司制;

滿清:中央-軍機處;地方-行省。

這個是從秦漢到清朝的主線,總體的趨勢是天子越來越集權,官員階層的地位越來越低。


從丞相的待遇我們就可以看個究竟:秦漢的時候,丞相拜見皇帝的時候,皇帝是要起來迎接的,并且要給丞相位置,丞相生病的時候,皇帝還需要去探視;隋唐的時候,丞相上朝還是有個位置的,可以坐著開會。到了宋朝,位置就撤了,只能站著說話。到了明朝,規定大的儀式需要跪著。到了滿清,大部分時間都要跪著,把自己比喻成奴才,所以清朝大臣都需要戴護膝。


再從中央的行政設置上來看,天子是越來越集權,大臣的權利是越來越分散了。從秦漢可以和皇帝頂嘴幾句的三公九卿制度,到漢武帝以后的中朝制度,到了東漢的尚書臺,魏晉的三省,隋唐的三省六部,宋朝的二府三司,元朝的中書一省制,明朝的內閣制,滿清的軍機處。高層官員的權力是不斷被分散了。宋代的官帽更有意思,帽子兩根小棍,據說防止官員交頭接耳。


再來看選拔制度,從西周的世卿世祿,血緣為主;到秦漢的軍功爵位制度,功勞為主;再到漢武帝的覺察征辟制度,以德才為主;到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以門第為主;再到隋唐宋的科舉制,才學為主;再到明清的八股取士,以八股文文采為主。這個是選拔體系的,越來越不注重官員的血緣關系和繼承(注意:滿清除外)。


大脈絡說完了,然后我們挨個朝代來看看每個朝代的情況。


二、秦朝

秦朝是中央集權制,秦始皇覺得自己的功勞可以和三皇五帝相媲美,把自己稱為皇帝,也就是始皇帝。在中央,最高統治者稱皇帝,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沒有封地只有俸祿,諸侯從獨立的國王成了職業經理人。


這個的緣起是秦國的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但是李斯堅決反對,力排眾議,向秦始皇提出了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余郡。


郡主要設郡守、郡尉、郡監。內陸設縣,邊地少數民族地區設道。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縣令下來的助理是縣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還有縣丞,掌全縣司法。郡、縣直接由中央任免,高度集權。縣以下設鄉、里和亭。


鄉和里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鄉設三老、嗇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負責訴訟和稅收,游徼負責治安。鄉以下為里,里設里正或里典。還有最底層的負責治安的組織,類似民兵團、保安團,叫做亭,亭有長,劉邦就是這個職務。


所以我們也就知道了古代封侯的高下,比如關于,漢壽亭侯,就是一個亭的封地;在高級一些的就是鄉侯,再高一級就是縣了,那就是王了。


秦國的制度還是很扎實的,從底層到高層,都是打通的,動員能力也很強,所以才能同時發動幾個超級大項目:修筑長城、修水利、拓邊疆、修馳道和糧倉等,這個需要極強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和追責能力。


一旦遇見打不通權力同道的朝代,比如南北朝、元朝,那就是很難有所作為,也留不下什么大項目。秦朝靠著天子的超級能力、勤奮,可以讓帝國非常高效率的運行,缺點就是對天子要求太高,天下安危系天子一人,如果天子能力不夠,那就很快撐不住了。


秦國,基本不靠血緣了,國王任免的官吏以璽印為執行政務的權力憑證,以俸祿作為對官吏的酬勞,這個就是職業經理人制度的績效考核。中央以上計(類似今天的財政收入和人民口碑評價吧)作為考察官吏政績的依據。秦始皇是非常注重人口增值,把人口增長作為KPI,秦朝每個地方的人口的增值寫在木券上,剖而為二,國君執右券,臣下執左券,年終時由國君親自考核。


考核的結果,優者升,劣者免,有的當場收印奪官,甚至收捕入獄。所以,秦國的時候,人口增加、人民幸福指數和稅收是三大考核指標。所以,秦始皇的時候,天下是統一調配,秦始皇的時候并沒有發生農民起義和動亂,天下齊心協力搞建設,也只有太祖的時候有這個勁頭。


所以,封建制類似樹型,松散而有血緣為根系。郡縣制類似金字塔型,密集而緊湊,但對帝王要求太高。要做托塔李天王,托不好,就倒了。法家的要害就在于對最高權力者能力的要求和約束。


三、漢朝

劉邦推翻秦朝,本質上還是推翻趙高繼續了秦始皇的夢想。劉邦是秦始皇的粉絲,他做的基本是根據秦始皇來延續的。漢隨秦制。中間被野蠻人項羽打斷了一些(項羽很蠢,直接用了最懶惰的自負盈虧的分封制度)。


邦哥為了抗衡項屠夫,用了統戰策略,在沒有奪取天下的情況下提前分封了異姓諸侯王,劉邦稱帝后,只能實行郡國并行制。這些異姓諸侯王的地位僅次于皇帝,在封國內獨攬大權,擁兵自重,自行征收賦稅、鑄造錢幣,成為實際上的獨立王國,時間久了,就尾大不掉了。


一些天子經常把還沒有收歸到自己地盤的封地封給下面的功臣,這個就是鼓勵大臣們去開疆辟土,比如秦國時候的很多功臣的封地都不在秦國,這個搞得那些大臣很郁悶。說白了,就是畫餅,根本吃不到。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蘇秦就利用了陶邑這個地方作為杠桿的支點,因為那時候秦國的大佬是陶邑的封地國王。


漢朝的丞相起步的時候權利很大,丞相可以直接任命400石以下的官員,舉薦2000石以下官員,舉薦大概率就采納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圍繞在宰相身邊的龐大利益集團。


中國大一統的框架還是漢武帝夯實的,秦始皇開了個頭,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分封。新的侯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不斷的切西瓜后,那些諸侯國就成了小國寡民了。武帝一次就削去當時一半的侯國。


地方割據的問題解決了,武帝還要著手解決權臣的問題,這個時候漢武帝為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建立中朝制。漢武帝選用一批地位較低的內廷人員參與朝政,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平凡出身的文員,比較好控制。慢慢的,決策中心就從外朝變到了內朝,朝廷政務往往先與尚書、侍中、大將軍等近侍內廷“中朝”人員商議,然后告之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員,外朝官實際作用被削奪,成了純粹的執行人。


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權與相權矛盾的產物,不過也導致了后來的宦官和外戚專權。漢成帝時,大司馬(原太尉)、大司空(原御史大夫)和丞相(大司徒)的三公權力進一步削弱,慢慢走向榮譽身份。尚書權力擴大,尚書令為主管,設五曹。


漢朝中后期,中央政務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轉移,行政事務漸由九卿向六部過渡。東漢時期,刺史改為州牧,執掌州的軍政大權,一旦地方官擁有了槍桿子,就變成了割據勢力。東漢末年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二級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制。所以,三國的時候會看到很多人叫做州牧,這個就是軍閥的意思。比如曹操就做過冀州牧,呂布呢,徐州牧。所以,槍桿子一定不能落入到地方手上,否則都是割據。


漢朝晉升考核主要還是靠政績,考核均采用會議形式,公開舉行評議,類似今天網上的在線問答,主考者可以提出種種問題,受考核者需據政績實情回答。最后各級官員的考核成績表統一由丞相上交給皇帝,皇帝就重要的進行復審,表現好的就是加薪升職,升爵位。表現不好的,就是降級、降薪,嚴重的空開處理。但東漢末年,封官很多是為了挑撥離間。


漢朝主線還是郡縣制度,其中干部的任免就成了核心權力,官員的選拔主要通過察舉制和征辟制來完成的。察舉制是通過對人才進行考察,然后自下而上的推薦給上級乃至中央,再通過考核來決定任命的選拔制度。察舉制考察考核的主要內容有孝敬廉潔的孝廉;才能優秀的秀才;能通曉經義的明經;能直言極諫的賢良方正。征辟制是對察舉制的一種補充,主要是征召那些有名望的人士來進行考核任命的選拔制度。其中“征”是由皇帝征召,“辟”是由地方官府征召的。類似今天的保送奇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高中歷史總結復習之中國古代的制度變化
高中歷史必修一
央地關系之強秦漢末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事件
為什么漢代要分封和郡縣并存的制度?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棋牌| 曲阜市| 讷河市| 吉林市| 越西县| 永嘉县| 天峻县| 石棉县| 阿拉善左旗| 吉隆县| 南平市| 金塔县| 黑河市| 邻水| 襄垣县| 宜阳县| 柯坪县| 江都市| 长寿区| 奇台县| 突泉县| 古丈县| 雷山县| 井陉县| 磐石市| 玉田县| 子洲县| 西青区| 全椒县| 新丰县| 太白县| 武威市| 石柱| 宣化县| 新源县| 华蓥市| 永修县| 萍乡市| 分宜县|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