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老師新書《先秦儒家哲學》已上架先生書房,文末閱讀原文了解。
學生問:
孟子對性論與道德的看法與孔子或有不同,他如何能作為孔子的接班人呢?
傅老師答:
這個問題很好。
孔子怎么說,孟子怎么說,在哲學史上本來就有“照著講”與“接著講”兩種情況。
“照著講”是孔子說什么,我就說什么。
孔子本人的學生,所能做的就是照著講。
孔子過世之后,學生分為八派,沒有一派可以真正發揮他的思想,就是因為照著講。
孔子像一座大山,學生們進去之后就迷路了。
八派學生各得一部分孔子的專長,有的學到《詩》,有的學到《書》,有的學到《易》……各不相同。
正因為照著講,所以無法擺脫老師龐大的體系。
孟子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反而沒有什么拘束,
所以他可以“接著講”:把孔子原來尚未發揮透徹的,繼續發揮;尚未應用的,加以應用。
他發揮的是什么呢?
孔子說“性相近”,但相近在何處?怎么相近呢?
孟子說性善,絕非性本善。
把孟子和荀子并列,一個說性善,一個說性惡,好像各有一半的成績。
為何是孟子全對,荀子全錯呢?
因為你只看到文字表面上的性善、性惡。
歷代以來都承認“孔孟之道”,這并不是我獨斷的想法。
從來沒有人說“孔荀之道”的。
我詮釋的重點,就是要說明:為何“孔孟之道”是合理的。
講人性向善,就要提到孔子所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他特別強調,你自己要或不要這個仁?
并且孔子提到“直”,“人之生也直”。
我理解“直” 為“一定要有真誠在其中”,也是我講《論語》時特別強調的。
為何要欲仁呢?
因為我真誠,所以我要仁,仁就到了。
代表力量由內而發,就可以完全做到善的結果。
孟子接著講,發揮為“心的四端”,這是很好的發展。
孔子對仁政沒有特別發揮,只說他若有機會,可以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孟子進一步講仁政,將它與古代井田制度配合起來,說明仁政是可以實現的。
孟子發展孔子的思想, 有許多和孔子不一樣的特色;
他與荀子截然不同。
荀子沒有給“仁”適當的位置,而是重視“禮”。
孔子說過,我們說禮啊禮啊,難道只是在說玉帛這些禮品嗎?我們說樂啊樂啊,難道只是在說鐘鼓這些樂器嗎?不是的。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論語·陽貨》)
孔子還說, 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禮做什么呢?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樂做什么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里仁》)
荀子并沒有把孔子的思想延展出來。
所以,孟子荀子是無法并列的。
我在介紹荀子時,介紹兩個核心概念:天與人性。
孟子完全與孔子接得上,天是有意志的天, 有天命的天 ;
荀子的天是自然之天。
孟子的人性是“我真誠就有力量由內而發”,
與孔子所說的“我欲仁”,都是由內而發,操之在己;
而荀子則說“照著人性走,結果是不好的”。
這樣如何可以兩邊各得五十分?完全不成比例。
有關道德與事功的問題。
孔子推崇管仲,認為他的道德與事功并重,沒有問題。
孟子為何批評管仲?
這里我們一定要分清楚, 孟子批評他并非因為他的道德,反而是因為他的事功不夠。
孟子認為,管仲得到齊桓公的寵信,時間夠久,權力夠大,都應該有機會讓周朝統一,而非開啟春秋五霸的局面。
道德部分,誰有資格批評別人?
只能從別人表現出來的事功,說他因為道德有限,
所以事功有限。這與孔子的說法,基本上并沒有矛盾之處。
如果熟讀《孟子·滕文公下》,就知道一段有趣的對話。
原文請滑動觀看
彭更問曰:“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于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 :“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span>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 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彭更問孟子說:“您跟隨的車子幾十輛,隨從的人員幾百位,由這一國招待吃喝到那一國,不是太過分了嗎?”
孟子說 :“不合乎正道,那么一竹筐飯也不能接受;
合乎正道,那么舜接受堯的天下,也不以為過分。
你認為過分嗎?”
彭更說 :“不過分。 但是士人不做事就有飯吃,還是不應該的?!?/span>
孟子說:“如果你不流通交換各行業的產品,用多余的彌補不足的,那么農夫就會有剩余的糧食,婦女就會有剩余的布匹 ;
如果你流通交換,那么木匠、車工都能在你這里得到飯吃。
假設這里有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尊敬兄長,維護先王的正道,讓后代學者有所遵循,但是他在你這里卻得不到飯吃;
你為什么看重木匠、車工,卻輕視講求仁義的人呢?”
彭更說:“木匠、 車工的動機是要找口飯吃。
君子追求理想,動機也是找口飯吃嗎?”
孟子說 :“你何必計較他們的動機呢?
他們為你做事,可以給飯吃才給他們飯吃。
并且,你是根據動機給飯吃?還是根據功績給飯吃?”
彭更說:“根據動機。”
孟子說:“假設有個人在這里打碎屋瓦又亂畫墻壁,他的動機是找口飯吃,那么你會給他飯吃嗎?”
彭更說:“不會?!?/span>
孟子說 :“既然如此, 你就不是根據動機,而是根據功績來給人飯吃了?!?/span>
孟子的觀點很清晰,給一個人付什么樣的酬勞,取決于這個人有沒有盡職盡責地把事情做好, 而不是取決于他有什么樣的志向。
這很符合人情世故。
每一個人在社會上,你心里的情懷志向是你自己的事,你做出來結果怎么樣,是周圍人都可以衡量的,包括金錢方面的衡量。
所以,真正的儒家不是只重視道德,事功同樣重要。
道德是個人的修養,事功是對社會的貢獻,儒家認為兩者不能分開。分開的話,有些事功是虛假的,若是最初的動機不純、沒有道德的配合,最后很有可能半途而廢或晚節不保。
儒家的修煉是不能脫離內外、不能脫離人我關系的。
再次強調,孟子的“性善”不是性本善。
——本文選自傅佩榮著《先秦儒家哲學》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為何以今日哲學視角考量,唯有儒、道兩家具備成為普世哲學、永恒哲學的條件?
儒家又稱“孔孟之道”,孔子是出發點,孟子是中繼點,那么荀子、程頤、程顥、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算真正的儒家嗎?
在這本書中,傅佩榮教授將給你完整詳盡的答案。
在這個學習儒家思想的黃金時代,傅老師跳脫“秦政荀學”的限制,不做“陽儒陰法”的妥協,以哲學理性、學術良知、傳即所習的態度,完整呈現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與光輝。
真正好的哲學,是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并能帶來巨大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