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很難用只言片語解釋清楚。
但無論從哪個方面進行分析,都繞不開一個話題,那便是明朝財政系統的崩潰。
因為明王朝的覆滅,正是從財政危機開始。
當財政崩潰到無法拯救的地步,明朝就像流沙堆起的城堡一樣,風輕輕一吹便垮掉了。
那么,為什么明朝的財政會崩潰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明朝建立之初開始說起。
明朝開國后,內憂外患,具體表現有三:
一是外部形勢很不樂觀。
雖然蒙古人被逐出中原,但殘元勢力虎踞漠北,復辟之志猶甚,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
二是內部存在統治隱患。
靖康之后,宋廷偏安江南,中國長期處于分裂狀態。這種政治上的割裂,導致明朝立國之初,北方中原人和南方人在諸多方面都存在隔閡。
三是都城選址不夠理想。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地理位置偏南,對北方鞭長莫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其實也考慮過遷都。西安、開封,都在他的考察范圍內。但由于遷都一事,牽扯太大,需要通盤考慮之后再做定奪。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便決定分封藩王。委派兒子們到北方鎮守邊關,穩定形勢。
以當時的大背景而言,朱元璋的封藩決策利大于弊。藩王們鎮守各地,既穩定了邊關,同時也震懾了群臣。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
朱元璋死后,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藩王,變成了威脅皇權的存在。
手握重兵的藩王,成為建文帝朱允炆的眼中釘。
為了加強皇權,朱允炆下旨削藩,結果鬧出了內戰。
靖難之役后,燕王朱棣即位為帝。
作為藩王出身,朱棣自然不可能像朱允炆那樣對自己的弟弟們下死手。
所以,他就把朱元璋的封藩制度小小改造了一下。
改造之后,藩王喪失了軍政方面的權力,人身自由也受限制,但保留了經濟特權,如定期可以得到朝廷的金錢和土地賞賜,賞賜的土地可以免稅等。
而受此影響,永樂之后的藩王們,平時也就啥事都不能干了,只能專注于生孩子。
因為按照制度,藩王每多生一個孩子,他們就能從朝廷多申請一份俸祿。
眾所周知,明代藩王制度是世襲罔替。
親王的長子承襲親王爵位,其余兒子降一級封郡王。
郡王的長子承襲郡王爵位,其余兒子降一級封鎮國將軍,以此類推。
洪武、永樂時期,明朝宗室合計也就幾百人,開銷不大。
但到了萬歷時期,宗室成員暴增至二十萬,其中親王30多位,郡王600多位,皇室消費成為財政支出的大頭,占比超過一半。
當然,皇室消費不能都算在藩王頭上,因為宮廷開支也屬于皇室消費。
明朝初期,內廷規模不大,開銷也不多。
但隨著宦官機構的完善,形成了“十二監、四司、八局,所謂二十四衙門也'的內廷格局。
明朝內廷人員隨之暴增,達到數萬人。開銷也是高的嚇人。
根據《中國財政通史》的資料顯示,萬歷六年,明朝的宮廷支出大約占到全年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龐大的皇室開銷令財政長年赤字,不得已之下,萬歷和天啟皇帝只好縮減這方面的支出。
到了崇禎時期,皇室開銷削減至巔峰時期的三分之一。
可皇室開銷縮減后,軍費開支又增加了。
明朝建國時,朱元璋推行軍屯制,也就是兵農合一,士兵種田,自給自足,財政軍費支出不多。
但軍屯制的本質是對軍戶的變相壓迫,軍戶們不堪重負,逃亡現象嚴重。
從明朝中期開始,為了解決軍戶逃跑,軍隊戰斗力下降問題,明朝實行募兵制,軍費開支也因此越來越大,最終占到了財政開支的一半以上。
明末亂世,戰爭不斷,皇帝可以縮減皇室開支,但不敢縮減軍費開支。于是財政問題再次凸顯。
財政開支出了大問題,明朝政府只能開源,通過各種渠道增加收入。
而這也正是明穆宗在位時,要調整政策,解除海禁,允許民間赴海外經商的原因。
可是隆慶開關后,當明廷試圖征收關稅和商稅時,卻遭到了南方縉紳的集體反對。
縉紳有資源,壟斷了貿易渠道,通過海貿賺得盆滿缽滿,打心底里反感朝廷抽稅。
這里有人可能會說。明朝皇權至上,皇帝征稅,難道還要看縉紳臉色?
這個事還真不好辦。
一方面,縉紳們反對抽稅有理有據,那就是儒家倡導的“國不能與民爭利”。
咱們印象中,覺得只有窮苦百姓才是民。
但實際上,古代未出仕,沒有官爵,且身家清白的人,都屬于民的范疇。包括土財主,大商人,以及告老還鄉的官員等。
在儒家傳統觀念中,與民爭利是國家大忌。明朝既然推崇儒家,皇帝就不能亂搞。
另一方面,明朝后期的官員以南方人為主。
可以想象一下,朝堂被南方系官員控制,而這些人又是南方士紳的后臺。皇帝要是與他們死磕,豈不是變成孤家寡人了?
萬歷皇帝就是典型,因為爭國本和征收礦稅與百官撕破臉,直接不上朝了。
關稅、商稅不能收,那能不能收點鹽稅、茶稅呢?
也不能。
中晚唐和兩宋時期,為保證財政收入,鹽鐵茶酒等物資受官府嚴格控制,采取民制、官收、官賣、商運、商銷的模式。
朱元璋主張貯財于天下,反對壟斷鹽鐵,他曾說過:“天之生財,本以養民。國家禁,以制其欲、息其爭耳。茍便于民,何拘細利?求以利官,必致損民。宜從其便。”
于是,食鹽等物資在明朝就變成了民制、商收、商運、商銷的模式。
商人們交納巨額銀兩,取得官府授予的壟斷經營權后,與主管官員和達官顯貴共分利潤。而朝廷在酒、茶、鹽、鐵方面的稅收基本沒有。
什么稅也收不上來,明廷只能回到原點,在田稅上打主意。
明朝的田稅制度很簡單,分三大類:田租、正役以及雜役。
田租即正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種皇家的地,就得納稅。
正役,又稱里甲正役。也就是以里甲為單位而承擔的徭役。
雜役,與正役無關的徭役都統稱為雜役。
按照朱元璋的規定,官戶和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可以優免雜役。當官當到一定級別,還可以減免一部分田租,但不能全免。
比如,秀才可以免掉一人去衙門當役工,舉人可以免三人,進士四至六人,一品官可以優免三十人。
也就是說,理論上講,除了免去雜役的優待外,官戶及士子名下的田產,是要向朝廷繳納田租的。
可是理論是理論,實際是實際。
明朝的很多政令出不了紫禁城。
基層的縉紳會通過各種手段隱瞞田產和人口,從而不服正役、不交賦稅。
有一些縉紳更直接,仗著自己有后臺,公然拖欠田糧,明目張膽的抗稅。
當然,大多數情況下,官戶和縉紳會與地方官談判,商量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金額,然后各級官僚瓜分掉稅收的大頭。
例如明朝時期的山東朝城縣,一年稅收約2000兩白銀。
其中約1000兩送到上級地方衙門,約400兩送到其他中央衙門,縣里截留150兩,只有400兩進了戶部。
萬歷元年(1573年),張居正主持改革,其變法初衷就是借著整頓吏治,把全國隱藏的田產和人口都清查出來,然后照田畝的大小來編排徭役。誰地多,誰就多納稅,多服重役。誰要是敢抗稅,大刑伺候。
從效果上看,張居正的整頓,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充實了政府財政。
但由于變法得罪了大地主階級和豪門貴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張居正死后,其改革措施除“一條鞭法”外,其余都被廢除,變法以失敗而告終。
張居正都搞不定的事,到了后來自然就沒人再敢動縉紳的蛋糕。
而如以一來,勞役和賦稅的重擔便全部壓在了貧苦老百姓身上。
但貧農哪里負擔得起?只能逃亡。
哪怕還有幾畝薄田也不敢種了。
當時的江南貧農還好,不種地,還可以到城里的手工工場打工,掙一份辛苦錢。
北方的貧農就慘了,既不敢種地,又無工可務,最后只能成為流民。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明朝的賦田數額每年都在增長,但田稅收入卻沒有明顯增加。老百姓的壓力越來越大,民怨沸騰。
到了天啟年間,為了抵御后金入侵,明朝修建了關寧錦防線。
這是一個大工程,耗資巨大,明朝的財政也由此變得更困難。
不得已下,明朝政府只好加征“三餉”。
所謂三餉,就是遼餉、剿餉、練餉。
遼餉是為了解決遼東戰事而產生的軍餉。
剿餉是為了解決朝廷鎮壓各地民變而產生的軍餉。
練餉是為了解決朝廷兵員不足而產生的練兵費用。
這三項加征的新稅,如果平攤到全國,理論上對老百姓的壓力并不算大。
但還是那個老問題,有權有勢有錢的通過各種辦法避稅,窮人承擔大部分壓力,結果又導致一批自耕農破產,變為流民。
見到這種情況,天啟皇帝忍不了,一腳踢開了反對與民爭利的東林黨,換上魏忠賢。
魏忠賢這個人,能搞錢不假。但他搞來的錢,很多也裝進了自己的兜里。
魏公公如此,其他人自然上行下效。
如此一來,貪污之風盛行,往往是朝廷撥款一千萬,還沒出京就只剩下七百萬。最后能落到前線將士手上的錢,連四成都不到。官軍士兵窮得叮當響,與叫花子無異。
崇禎即位后,見財政開源的效果不好,決定節流,縮減開支,裁掉不必要人員。
沒錢了就裁員,這個道理是沒錯。
可歷朝歷代這么干的效果,往往也不好。
為什么呢?
因為按照慣例,裁員不是裁掉最沒用人,而是裁掉最底層,最沒有發言權人。
舉個例子。乾隆年間,為了整頓八旗戰斗力低下的問題,乾隆下令,精簡編制,讓手無縛雞之力的旗人出旗自謀生路。
本來這個整頓思路沒有問題。
但問題在于,乾隆日理萬機,肯定沒工夫親自負責這事。
于是,裁誰留誰的工作,便交由八旗高層具體操作。
而這些八旗高層,會讓自家親戚或是有關系的旗人出旗自謀生路嗎?
肯定是不會的。
所以精簡的結果,自然就是沒什么背景的底層旗人被裁撤,家里有背景的旗人留下來。
至于留下來的旗人,都是什么貨色,靠這幫提籠架鳥的紈绔子弟,八旗何來的戰斗力?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崇禎下令裁員,下面的官員一通搗鼓,砍掉了沒有話語權的驛站系統。
本來在驛站還能混口飯吃的李自成因此失了業,一怒之下,便參加了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
開源節流都失敗了,明朝政府能不能學現代政府舉債,通過印鈔來沖抵赤字呢?
也不可能,因為明朝政府沒有鑄幣權。
由于我國并不盛產金銀,所以歷朝歷代都是以銅錢為法定貨幣。
如果銅錢不足,就用鐵錢替代。
銅錢和鐵錢,由于本身就有價值,流通性沒問題。
但這兩種玩意,都有不可克服的缺點,那就是“價賤體重”。大宗交易用起來很不方便。
想想看,如果今天只能用硬幣,去超市購物兜里要揣著幾百個鋼镚兒,這得多不方便?
為了解決流通不便問題,北宋天圣年間的16戶成都富商就發明了紙幣。
這便是中學課本上提到的“交子”。
交子誕生之初,發行機構為了保證流通性,還配套設計了準備金。
第一批交子的紙面總面額為126萬貫,準備金為36萬貫銅錢,準備金率為28%。
這個準備金率,可以保證交子在市場上的信用力。民間見交子輕便易攜帶,又有信用保證,老百姓便紛紛拿出金銀兌換,使用交子交易實物。于是交子便迅速在全國流通了起來。
后來宋徽宗看到了紙幣的好處,給“交子”改了個名字,稱作“錢引”,意思就是兌換錢幣的憑證。
可是由于宋朝官府發行的紙幣沒有準備金,隨意增發,還不許民間隨意兌換銅錢。
因此“錢引”的紙券價值便不斷下跌。
北宋時,每緡(一千文)“錢引”只值現錢一百文。
南宋時,跌到了五十文。
這便是沒有準備金和超發紙幣的后果。
宋朝滅亡后,忽必烈也看到了發行紙幣的好處,于是發行了“中統鈔”。
為了保證“中統鈔”的流通性,元廷起初儲備了一些白銀為準備金。
由于有準備金,“中統鈔”的發行較順利,很快被民間接受。
但與宋朝一樣,由于后期超發,紙幣貶值,準備金又不足,老百姓無法自由兌換銀錢。“中統鈔”慢慢就變成了廢紙,沒人再愿意使用。
面對如此情景,忽必烈以及后來的元朝皇帝進行了三次“換鈔”改革。陸續發行“至元鈔”、“至大鈔”和“至正鈔”。
這種換鈔改革,就類似民國時期的金圓券改革。
朝廷只要有一次不守信用,老百姓就不買賬了。而元朝卻前后搞了三次,結果可想而知。
元朝后期,元廷為了解決財政赤字,在不鑄造銅錢的情況下,下令不許使用前朝銅錢,強迫民間使用紙幣交易。
但老百姓不買賬。最終銅錢徹底取代紙幣,成為元朝民間流通的主要貨幣。而元廷也因為喪失鑄幣權,財政系統崩盤。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倒是下令鑄造了銅錢,也就是洪武通寶。
但他同時也全盤繼承了元朝皇帝發行紙幣的所有毛病。
明朝發行的“大明寶鈔”沒有準備金,隨意超發。并且還規定老百姓納稅時,使用寶鈔還不能超過三成,另外七成需以實物交割。
老百姓也不傻,朝廷只印鈔不回收,這擺明了是搶劫。
所以明朝紙幣貶值的速度比元朝還快,朱元璋還沒死,“大明寶鈔”就變成了廢紙。
在紙幣淪為廢紙的同時,明朝在銅錢的發行上也是摳摳搜搜。
有明一朝,政府鑄造的銅錢數量還沒有宋朝十年的發行量多。
老百姓既不愿意使用紙幣,同時又沒有本朝鑄造的銅錢可用。到頭來,只能自發的使用唐宋銅錢,或是將錠銀敲碎后,用碎銀作為流通貨幣。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取消禁銀令,官方默認白銀為法定貨幣。
明朝銀本位的確立,是一次自下而上的變革。由于銀子只和儲存量、開采能力有關,政府不能無中生有的超發,因此銀本位在無形之間保護了民間經濟的穩定。
明穆宗時期,在為了獲得充足白銀以滿足市場需求,明朝解除海禁,允許福建漳州的月港進行對外貿易。
解除海禁的效果是明顯的,大量的日本白銀和歐洲人從美洲開采的廉價白銀流入明朝。
張居正以此為基礎,推行“一條鞭法”,將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稅制,免去農產品的保質存儲成本以及運輸費用,方便征收稅款。
但白銀成為流通貨幣,也為明王朝日后的覆亡埋下了隱患。
前面說了,我國是貧銀國,白銀主要靠進口。
當白銀成為流通貨幣后,這也就意味著明朝將自己的鑄幣權拱手讓與他人。
崇禎年間,日本的德川幕府閉關鎖國。
同一時期,歐洲爆發三十年戰爭。歐洲國家打仗,也需要白銀作為軍費,禁止白銀外流。
于是一時之間,白銀輸入銳減,白銀價格上漲,明朝迅速陷入通貨緊縮。
這一問題,產生了兩個災難性后果:
一是銅錢貶值,老百姓需要用更多的銅錢兌換成?銀交稅,納稅負擔驟然加重。
二是老百姓為了資產保值,囤積白銀,政府折成白銀的稅收大幅減少。
前者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更多的農民參加起義。后者則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導致財政陷入崩潰邊緣。
崇禎十三年(1640年),洪承疇率十三萬邊軍精銳出關與皇太極決戰。
由于事關重大,只許勝,不能敗,所以洪承疇在戰前不敢冒進,主張穩打穩扎。
但此時的朝廷沒錢了,崇禎沒有財力支撐洪承疇的“緩進”策略,于是便反復催促,企圖速戰速決。
三年后,同樣的一幕再次發生。
崇禎嚴令孫傳庭率部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孫傳庭沒有做好決戰準備,一再上書,請求寬限時間。
但這時候的崇禎已經窮得把自己的內帑私房錢都全拿出來花了,哪還有條件多給孫傳庭一點時間?
最終在崇禎的兩次嚴令催促下,洪承疇、孫傳庭頂著壓力出戰,雙雙戰敗,明朝僅存的一點軍事本錢輸得干干凈凈。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繼而揮師北進。
面對李自成的攻勢,山西、北直隸明軍由于缺餉,士氣低迷。
為了籌餉,崇禎下令:凡是皇親國戚以及滿朝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沒人至少捐贈三萬兩白銀充作軍費。
說是捐,其實就是借。
可是旨意下發后,無人響應。就連崇禎的老丈人周奎也是一毛不拔,表示家中一貧如洗,沒錢。
看到群臣如此鼠目寸光,崇禎氣不打一處來,恨不得直接抄家。
然而,明朝有錢的是宗室、勛戚、廠衛、士紳、武將,以及依附這五種人的豪商。
崇禎能用的,也是這五種人。
崇禎想通過發抄家財,就如同讓自己的左手砍右手,這是做不到的。
崇禎弄不來錢,財政徹底崩潰,明王朝也隨著內憂外患而覆滅。
從財政角度看,明朝的滅亡與漢唐宋不同。
漢唐亡于軍閥。軍閥反客為主,改朝換代。
兩宋一直擅長斂財,滅亡是因為軍事羸弱。
而明朝則是典型的亡于財政崩潰,稅收制度被官僚玩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