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00年的8月14日,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應該牢記于心,決不能忘記的恥辱之日。在那一天,由英國和法國為首的八國聯軍擊潰了清朝最后的防線,將軍隊開進了北京城,并逼迫晚清政府派出代表,與他們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簽訂過條件最為苛刻的不平等條約,正是這一次失敗,將中國徹底送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獄之中,晚清政府也從此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列強軍隊的士兵在北京城內到處耀武揚威,隨意搶劫百姓錢財,欺凌婦女,興致來了就放一把火燒掉一整條街道,濃煙滾滾中,到處都是市民凄慘的呼喊和奔逃聲。而即使是身份尊貴的皇室和官員也沒能幸免于難,恢弘的紫禁城成了聯軍耀武揚威的跑馬場,各國軍隊的將領將皇帝趕下龍椅,自己坐在上面;宮中收藏的各種珍奇財寶和價值連城的文物更是難逃一劫,要么被大肆破壞,要么成了那些士兵的囊中之物。這巨大的屈辱,在當時的世界上傳遍,一直以來被視為東方強國的大清,已然成了誰都可以隨便上來踐踏一腳的弱者。
相信每個中國人在了解這段歷史的時候,心中的屈辱和憤怒之情都難以抑制,而產生相同的疑問:晚清時雖然清朝國勢并不樂觀,國庫虛空很大,但原本的陸師規模極大即便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也仍有一戰之力;清朝愛國將領更是人才輩出,再加上經過洋務運動后,新式的軍隊和武裝也已經初見雛形,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之前,清軍更是靠著先進的新式武器才成功平定了內亂。既然如此,為何清軍面對八國聯軍,竟會丟盔棄甲,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呢?
比較常見的說法,都還是將清軍戰敗的緣由主要歸咎在了武器裝備的落后上。許多人認為,就算洋務運動提升了清朝的軍事技術水平,但洋務運動最終還是被迂腐的清政府叫停了,那些堆積在倉庫里吃灰的武器和撥下來的軍事款項,也全被滿清貴族們拿去作了自己榮華富貴,奢侈享受的嫁衣。所以,在實際的作戰中,清軍不僅缺乏訓練,武器更是十分落后,面對八國聯軍掌握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力量,自然是毫無還手之力。
這種說法似乎被很多人所信服。但是,真相真的是這樣嗎?當時的清軍,軍事實力究竟在什么水平?在八國聯軍的攻勢面前,清朝潰不成軍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02.
在人們的印象中,軍事力量的落后作為清朝戰敗的主要原因,常常被拿出來舉例,強調富國強兵的重要性。然而,不為人知的事實其實是,清軍在那個年代的裝備先進程度,恐怕遠超我們的想象。
從史書中,我們得以窺見當時清軍強大的一角。
早在太平天國時期,由曾國藩帶領的清軍與太平軍發生的數次正面沖突中,就已經被記錄采取了在陣地上挖戰壕,開戰前士兵全部進入戰壕,若是守城戰斗,戰斗打響后就以戰壕為掩護進行防守,而在攻城沖鋒時,則是全軍出擊,沖出戰壕正面進攻。離譜的是,這看似毫無技巧策略可言,十分莽撞的作戰方針在對太平軍的戰斗中竟然十分高效,根據記載,靠著這樣的戰術,曾國藩曾多次帶領兩三萬清軍將太平軍十幾萬人俘虜或是全殲。這顯然并不符合常理,拿著大刀長矛的清軍,要如何與當時已經力行改革,擁有了火槍洋炮,并且兵力還數倍多于自己的太平軍抗衡呢?
真相就是,清軍根本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落后。對于當時的清軍來說,冷兵器的時代早已過去,而他們的裝備,在當時的全世界上甚至都堪稱先進。
剿滅太平軍的任務一下來,曾國藩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統領的軍隊兵力太少,根本不足以和當時勢頭正盛的太平天國勢力對抗,盡管他招募了許多民兵鄉勇,這些人卻又缺乏嚴格的訓練,根本不是正規的太平軍的對手。再這樣下去,不僅是自己無法完成任務要掉腦袋的問題了,恐怕他的整個軍事力量都會垮臺。
也正是在這樣緊急的時刻,曾國藩注意到了一支力量,正在中國的戰場上表現神勇,那就是李鴻章雇傭的華爾洋槍隊。這支洋人訓練和裝備的隊伍,配備著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熱兵器,軍隊組織嚴明,所到之處可以說是所向披靡。從他們身上,曾國藩看到了逆轉戰局的希望。于是,他花費大量資金,為自己的部隊裝配了新式步槍和數臺野戰炮,將冷兵器完全淘汰。
曾國藩所使用的這些軍事裝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中,勢力較弱卻戰斗力極強的北方軍隊使用的就是同款的前裝線膛步槍,這種步槍最大的特點就是槍膛內有來復線,大大提高了子彈的穩定性和射擊的命中率,使得槍不再是在戰場上可有可無的雞肋。另外,這批槍裝配的子彈是米尼彈,也是剛剛投入實戰不久,就大顯身手的全新軍事發明。不同于當時更加常用的球形子彈,米尼彈的外形已經十分接近現在最常見的圓錐形,并且在木塞的助推下,在發射過程中能夠與槍管內部的膛線完美契合,通過槍管不斷加快轉速,使射速和射程都得到大幅提升,尖頭設計也使得這種子彈更容易穿透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與現代步槍和新式子彈相比,當時太平天國和其他清軍所使用的傳統火繩槍和用燧石擊發的槍就像玩具一樣不堪一擊:畢竟傳統的圓形火藥彈的有效射擊范圍僅有五十米,準頭沒有保證,殺傷力也很弱。可想而知,當太平軍勇猛地沖鋒向曾國藩的軍隊陣地時,當清軍抬出了他們從沒見過的大炮,對方的槍從幾百米外就能集中他們時,戰爭的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目光長遠的清軍將領也并非只有曾國藩一人。當美國人剛剛發明了斯潘塞彈倉步槍時,由于造價較高,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中沒有得到大批量的裝備使用。不過,當左宗棠聽說了這種武器的存在時,沒有任何猶豫,立即拍板,大量購入并裝備給清軍。包括在后世赫赫有名的加特林機槍,世界上第一支大量使用這種殺傷武器的軍隊并不是西方列強的現代化軍隊,反而是清軍。
而有了先進的武器裝備,清軍戰斗力的大幅提升也是完全可見的。在平定新疆準葛爾部叛亂期間,當時正在中國境內考察的英國軍官羅杰就發現,當時新疆的叛軍曾向英軍購置了大量單發步槍,但是,在清軍加特林那恐怖的火力壓制面前,甚至連沖鋒的陣勢都無法形成,就被打得潰不成軍,整個平叛的過程可以用異常順利來形容。
不僅如此,中法戰爭期間,法軍也曾留下記錄,表示在與清軍正面交戰的過程中,法軍遭遇了由名將馮子材率領的清軍精銳部隊的阻截,在對方連發步槍和加特林的火力傾瀉之下,法軍根本毫無還手之力,清軍在這一仗中,成功地展示了大清的實力。
更為人們所熟知的洋務運動,其實也是發生在這段時間之后。僅僅從外國購買先進武器滿足不了清軍強壯國力的需求,因此才開始建設自己的軍工廠,仿制先進武器。洋務運動加速了清軍的現代化進程,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都一度擁有了能躋身世界前列的雄厚實力。特別是在甲午戰爭中出了名的鎮遠號和定遠號戰艦,都是當時世界上無可匹敵的其千噸級別戰艦,即便是放在當代,中國也很少再造出噸位更大的驅逐艦了。
03.
看到這里,大家或許又會產生新的疑問了:既然清軍這么厲害,武器裝備先進,又有著強勁的作戰實力,后來又是怎么讓列強給打得節節敗退,甚至還扭曲了歷史,讓后人覺得當時的清軍原本就是腐朽落后,不堪一擊的呢?
其實,讓大家產生這種錯誤認識的,正是那些手握重兵,擁有著當時整個大清乃至全世界誒最先進的軍事力量的洋務派官員將領們。以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這些改革派的主要成員為首,每每打完一場仗向朝廷上奏稟報的時候,都會盡力壓縮清軍的作戰成果,反而將敵方的軍事實力無限夸大,營造出我方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結果。
而他們這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就是隱藏自己的實力。至于要隱瞞的對象,自然也不是敵人,而是掌握著他們的生殺大權的皇帝。
1860年的時候,英國與法國結成聯軍,發動了對清朝的戰爭。當時貴為蒙古王爺的僧格林心奉命出征,率領幾萬大軍在北京和天津之間的平原地區與英法聯軍對陣。那時的他意氣風發,他身后有著兩萬步兵,八旗調來的一萬多騎兵部隊也已經就位。更何況,他自己還有一萬多精銳的蒙古騎兵,要教訓一下對面不到一萬人的洋人部隊,這有何難?想當年平定太平天國時,他率隊沖鋒,以源自成吉思汗的戰術將五萬多太平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全數殲滅,立下了赫赫戰功。今日,他就要重演當年的輝煌。
他采用祖傳的陣型,以手持長矛的騎兵部隊作為破陣先鋒,負責沖對方陣營,后方緊跟著是幾隊騎射部隊,摧毀了對方的防線后就放箭射殺,最后壓陣的是步兵,在騎兵部隊已經擊潰對方陣型后,步兵就跟上砍殺殘余的敵人。在過去的作戰中,這一方針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未嘗敗績。即便是如今對上了有火槍大炮的洋人軍隊,僧格林心也毫不畏懼:頂多就是損失一些前鋒罷了,但對方的火槍每輪射擊中間間隔時間很長,足夠騎兵方陣沖破他們的防線了。
自信讓他下達了沖鋒的命令,在他揮舞的代表皇家的黃色旗幟指揮下,先鋒部隊率先騎著戰馬吶喊著發動了沖鋒。然而,戰局和他的想象似乎不太一樣:按照他的經驗,火槍的有效射程只有一百米,足夠騎兵動作了——可是,現狀卻是前鋒騎兵沖到距離敵陣少說也還有四五百米的距離時,竟然已經發出慘叫,紛紛跌落馬下!
并且,更令他無措的事情還在后面。英法聯軍完成了第一輪齊射后,清軍這邊的騎兵就已經折損了不少。而僅僅在七八秒后,第二輪齊射已經再次到來,清軍根本沒有反應時間,就再一次損傷慘重。原來,此時的英法聯軍已經裝備了先進的槍支彈藥,不僅射程達到了五百米,換彈效率也大幅提升,基本可以讓炮火完全覆蓋戰場。在這樣恐怖的遠程火力壓制下,曾經四處馳騁踐踏一切的蒙古騎兵早已沒了往日的神勇,幾乎全部被打落馬下,甚至都還沒能碰到對方的陣線,沖鋒的勢頭就完全潰散了。而本應受到騎兵保護的步兵隊見此情景也已經亂了陣腳,成了英法聯軍槍支的活靶子,只有被追著掃射的份。
這一場仗打下來,僧格林心大敗,五萬多清軍折損了一半以上。與此相對的是,英法聯軍那邊僅僅損失了幾十個士兵。這一次慘敗震撼了皇室,咸豐皇帝外逃到熱河,不久后病逝;掌權的皇太后則將戰敗的責任全部推到了僧格林心的身上,曾經貴為蒙古貴族寵臣的他,一夜之間就失去了一切權力榮華,不久后也死于亂軍之中。
死去的僧格林心不會想到,自己竟然是整個中國的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后一個采取全軍沖鋒的騎兵戰術的將領。他的下場被那些因為洋務運動獲得了好處,掌握重兵的漢人大臣看在了眼里,有兩件事成為了他們心照不宣的共識:第一,在現代化的戰爭中,拼命沖鋒是最無用的戰術,只會造成沒有必要的人員損失;第二,身為滿蒙貴族的僧格林心竟然也會因為一場不能完全怪罪于他的失敗而被朝廷奪去一切,那么可想而知,自己作為漢人,若是手中兵馬全失,就更會完全淪為清政府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工具。
于是,這些將領都學聰明了:他們用最好的武器裝備自己的地方部隊,讓清政府重用自己:同時,又盡可能隱藏自己的軍事實力,讓清皇室誤以為自己并沒有擁兵自重,這樣才能在博弈中取得平衡,保住自己的命。
一開始,這樣的策略并沒有造成嚴重的后果。但是隨著列強侵略者的軍事實力也不斷提升,后患就逐漸顯現出來:國家面臨傾覆的危機,真正掌握著主要軍事力量的將領卻不愿全力抗敵,為了保全自己的實力甚至甘愿讓出城池,與敵人簽訂不平等的協定。統治階級內部的分裂,才是清政府最終失去民心,任人宰割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