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閑魚始,自閑魚變。
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但丁的詩篇,一度成為上世紀90年代至今回收行業崛起的注腳。廢鋼廢銅、手機相機、生活用品……靠買賣廢品、閑置二手發家,是世紀之交常見的致富故事。但對于個人賣家,處理閑置物品并沒有那么容易。上門收廢品、二手回收店、送有需要的親朋好友……在跳蚤市場還未在國內興起的年代里,資源的流轉效率并不高。正如移動支付對信用卡完成的彎道超車,在互聯網迅速鋪開的時間里,閑魚為首的閑置交易平臺迅速崛起,一度成為許多人尋寶、回流的策源地,不乏有人將其視為生活習慣甚至樂趣。
自閑魚始,自閑魚變。閑置交易服務的新變化,正在閑魚發生。
閑置江湖里的重復性博弈
閑置行業里的基本矛盾,是買賣雙方之間天然存在的博弈。
從定義上來說,二手經濟,或者說閑置行業,本身是圍繞存量資產進行的一種交易。通過對物品的循環利用,提高了商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利用效率,進而產生了價值。
閑置交易,本質上屬于殘值交易,賣家通過二手轉賣找到了閑置物品的出清渠道,買家則可以用最優性價比獲得自己需要的商品。
聽起來的確美好,閑置的物資開始流動,為更需要它的人繼續服務。
但就實際說,傳統二手市場普遍存在回收價格相對較低、缺乏信任基礎等特點。
C2C交易,在線下來說并不驚艷,在電商領域也是老生常談的模式。但如果為其加上二手閑置的前綴,就創造了新價值——平臺的交易效率與信任擔保,買賣雙方作為個體的聚集,重構了閑置行業人貨場。
有人曾經這么評價閑魚,在上面,有交易,有交流,也有交情。交流與交情,從人性的角度,弱化了買賣雙方之間的博弈,進而降低交易成本。此后社區屬性的強化,也加強了閑魚的“人味”。
然而,弱化不代表消失,即使是社區化的人情氛圍,也難以掩蓋買賣雙方天然的利益沖突。閑魚的出發點,是推動信用機制與交易保障的完善。
從引入芝麻信用降低用戶間信息不對稱,到創新閑魚小法庭推動大眾化的爭議解決機制,再到防欺詐的治理體系,社區化閑置交易平臺的治理該怎么做,閑魚在實踐中完善的內部標準,幾乎可以視為行業的尺度。
但這還不夠,買賣雙方之間的博弈依然存在,閑魚的目前的解題思路“是兩條腿走路”,繼5月產品升級推出社區化產品“海鮮市場”后,閑魚在9月11日正式發布幫賣服務。
C2C的根基不變,但平臺不僅只提供保障的功能,而是向前一步滲入到交易環節,為手機數碼、潮奢、大家電等具備高殘值的二手物品提供更高效的流轉通路。
閑魚“幫賣”,行業轉身
回到行業,閑置行業的交易模式,大致可分為C2B2C(包含C2C)與B2C兩種。
從撮合和履約兩大基本能力模型出發,這個模式里的玩家可以扮演信息管道,也可以提供鑒定、保真、寄賣、售后等一系列服務。
閑置交易平臺僅僅作為信息管道的模式很成熟,但想象力也有限。整個行業的演變路徑,就是平臺利用自己的第三方身份,整合平臺維度的服務要素,從而提升自己在交易環節中的“比重”。
畢竟,原有模式里,個人買賣雙方完成交易需要溝通,時效和用戶體驗存在上限。而C2B模式又是基于壓價邏輯的回收形式,壓低價格是商業上的必然。
行業的普遍性選擇,是以精選、自營等方式,深度參與交易過程,提升平臺價值,但這并無法滿足這屆年輕人的需要。
“剛需”與“興趣”、“玩家”與“用戶”之間看似矛盾的屬性,在年輕群體中開始交匯。以賣家角色為例,他們想要賣出高價格,想要賣得更方便,更要賣得更放心。
閑魚此前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口號,“閑置能賺錢”。但在閑魚總經理季山看來,未來閑魚或許還會有第二個能被記住的口號——“閑魚可以幫你賣”。
可以看到的是,閑魚幫賣服務的核心,是幾乎圍繞著年輕群體的既要又要也要:全程托管,更省心;普遍在48小時內完成交易,比個人自己賣快10天,更高效;售出價格平均比回收價高15%,更高價;專業質檢團隊上門當面質檢,一二線城市全線覆蓋“上門幫賣”,更便捷。
和行業常規模式不同的是,閑魚開辟了新的商業戰線。傳統二手交易模式,有中間商在“低買高賣”賺取差價,也就意味著賣價低的同時買價不一定也會低。
互聯網技術之所以能在各行各業掀起波瀾的核心原因之一,就在于效率的提升。幫賣的“三段式出清模式”,恰好是具有互聯網基因的閑魚,延續著這一思路的最佳佐證。
所謂的三段式,第一段是賣給用戶。通過閑魚搜索推薦、官方直播間幫賣等方式進行出清,從人的維度解題提升效率,“這也是閑魚作為平臺的最大優勢”,閑魚總經理季山表示。
第二段是競拍。閑魚魚市競拍等方式,本質是閑魚團結了合作伙伴,將競拍模式線上化,讓討價還價的雙方博弈,變成買家主動意愿的出價,從買家角度厘清價格承受上限,做到雙方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段是回收。針對成色、品相、受眾相對較弱的閑置物品,則以撮合回收的方式協助出清,來完成兜底。
可以看到,幫賣的核心,不是讓平臺成為中間商,而是將賣家、買家、閑置平臺的利益對峙轉為了利益共同體,形成賣的更便捷價格更高,買的更實惠更有保障,平臺的交易生態流轉更快的三贏局面。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是閑魚?
事實上,二手閑置行業的玩家并不少,大部分是傳統二手商轉型,或是細分類目的垂直耕耘。而閑魚的自我定位,始終錨定在互聯網平臺。
閑魚行業及運營總經理李勇在現場采訪中著重強調,閑魚的自我認知“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更多是撮合的模式,本身是以用戶規模、用戶滿意和用戶服務作為宗旨。”
閑魚在其中的角色,并非賺取差價的中間商,更回歸互聯網平臺供需信息撮合的本質。閑魚消電及虛擬業務負責人金賢透露,整個幫賣服務中,目前僅在賣家端收取少量手續費,用于支撐交易環節中的質檢、倉儲、運輸等這些基本費用。閑魚更希望的,是通過幫賣服務,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和閑置商品交易效率,以此來獲得綜合性的增長。
而回到平臺硬件層面的優勢,閑魚作為行業領先者的壁壘,依然存在。就流量優勢來說,公開數據顯示閑魚目前用戶量已超過5億,其中95后占43%,00后占22%。且據第三方機構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閑魚用戶數增長了約2億,這中間有一半都是95后,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與此同時,此前積累的驗貨寶、信用分魚力值、小法庭、全鏈路治理等能力,又從鑒定質檢保障維度,為幫賣提供體系化的服務能力,進一步弱化信任問題帶來的交易隔膜。
“幫賣服務,并不是閑魚社區定義上的掉頭調整,更多是適應新交易場景。”季山表示,許多二手品類在高質量驗貨等配套服務發展的過程中,整個行業已經在重塑,這對于閑魚也提出了要求。除此以外,一些中高殘值品類如手機,并非興趣導向的玩,而是個體切實需要的買賣,少踩坑是買賣雙方的共同需求。
量變到質變,閑魚找到的行業增量
低碳、綠色等風潮的興起,為閑置行業帶來了商業潮汐的引力。而現有的C2C、C2B、B2C等各種閑置行業模式,能夠獲得的增長,是可以預期到的確定性。然而,真正符合數字時代、符合新消費群體需要的閑置交易模式,呼之欲出。在閑魚推出幫賣之前,買賣雙方與服務商、平臺等三方甚至四方之內的博弈,并沒有展開新想象力。幫賣,顯然是閑魚在傳統模式上開辟的新賽道,一種新可能。差別在于,這一賽道的入場門檻極高,需要用戶體量足夠大,也需要服務體系足夠完備,更像是閑魚發展至今,從量變向質變的內生轉化。在此前喊出社區+交易雙輪驅動后,幫賣的價值,恰恰是收攏了閑魚的獨有優勢,創新而出的新路徑。博弈依舊存在,但并非零和,而是被提煉出了一個能夠實現共贏的平衡點。而這僅僅只是開始。一方面,閑置物品交易的市場規模在持續攀升,據第三方報告顯示,目前國內閑置物品交易市場規模已突破萬億,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閑置物品交易有望突破3萬億元。另一方面,則是更多存量市場等待挖掘。以閑置手機為例,據第三方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社會閑置手機總量累計達到60億部,但新增閑置手機進入二手交易及回收領域的不足三成。“任何商業的進步都是從效率優化開始的,或許幫賣只是閑置市場革新的一個切入口,而我們希望以推出幫賣模式為原點,不斷優化閑魚上的閑置交易結構,從而真正實現買家、賣家、行業三贏的局面。”季山說。內測至今,閑魚幫賣已成功幫助超23萬人賣出閑置寶貝。而未來一年幫賣還將服務100萬用戶,并為此投入4000萬現金補貼、百人服務團隊和流量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