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決策,不是面對眼前的對手,而是能看見未來十年后的風景。
DeepSeek,一個在中國科技圈嶄露頭角的AI創業公司,它的未來并不依賴于短期的技術突破,而是建立在創始人梁文鋒那種遠見卓識的戰略規劃上。從梁文鋒過往訪談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對整個AI行業的深刻理解,對中國創新現狀的無情自省,和對未來全球科技變革的大膽預見。
這種深度的視野與思考,構成了DeepSeek能否突破重圍、引領未來的根本原因。
梁文鋒說:“我們要做的不是生成式 AI,而是通用人工智能 AGI。前者只是后者的必經之路,AGI 會在我們有生之年實現。”
在當今的AI熱潮中,生成式AI無疑是最具市場關注度的技術,但梁文鋒并不滿足于眼前的風頭,反而將眼光投向了更加宏大的目標,通用人工智能(AGI)。這并非僅僅是一個技術的躍遷,而是對整個AI行業的重塑。
生成式AI,盡管在短期內具有強大的應用價值,但它仍是一個領域限定的技術,依賴于大量的數據和預訓練模型。而AGI則不僅僅局限于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單一任務,它代表著能夠像人類一樣進行跨領域的學習和自我優化。
梁文鋒清楚地意識到,AGI并非一朝一夕的突破,它代表的是人工智能的“終極形態”。他的話語中沒有一絲猶豫,這種信心并非來自空想,而是建立在對技術發展的長期觀察和深刻理解上。可以說,這種宏大視野決定了DeepSeek的定位:它不僅要在AI領域站穩腳跟,更要成為引領下一次技術革命的主力軍。
在如今的競爭環境中,大多數AI公司都在快速開發生成式AI技術,并試圖通過大語言模型爭奪市場份額,但DeepSeek的戰略非常明確:它將把AGI作為長遠目標。對于梁文鋒來說,追逐的是未來的機會,而不是當下的成就。AGI的實現,是一個積累與突破的長期過程,這使DeepSeek從一開始便站在了更高的起點。
梁文鋒指出:“任何 AI 公司(短期內)都沒有碾壓對手的技術優勢,因為有 OpenAI 指路,又都基于公開論文和代碼,大廠和創業公司都會做出自己的大語言模型。”
表現出梁文鋒對當前AI行業格局的深刻洞察。他沒有陷入“技術封閉”的幻想,意識到在AI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封閉的技術壁壘短期內可能有效,但從長期來看,技術進步必然依賴開源的力量。
OpenAI的快速崛起,以及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紛紛參與AI模型研發,實際上已經構建了一種幾乎無法獨占的技術環境。技術底層的研究和框架,已經不再是某個公司獨享的秘密,所有AI公司幾乎都站在了一個公開、共享的基礎上。封閉技術無法阻止技術的迅猛發展,甚至有可能成為發展的負擔。
因此,梁文鋒明確表示,DeepSeek不會閉源,原因不僅僅在于短期的技術優勢,而是看到了全球技術生態的未來。開源不僅能促進技術創新,還能加速整個行業的技術發展。
正如他所說,“先有一個強大的技術生態更重要”,這是他對未來的深刻認知。他看到的是一個協作、分享、共同進步的AI生態,而DeepSeek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技術的“閉門造車者”,而是全球合作和創新的推動者。
這一戰略上的開源選擇,可能讓DeepSeek的技術和創新腳步,變得更加開放和透明,但也正是這種開放的姿態,為DeepSeek贏得了更多的合作機會、更多的生態資源,以及更快的技術迭代速度。DeepSeek的護城河,不僅僅是在封閉的技術上,而是在于它構建了一個強大的、充滿創新活力的技術生態。
梁文鋒還說到:“我們把價值沉淀在團隊上,我們的同事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成長,積累很多 know-how,形成可以創新的組織和文化,就是我們的護城河。”
梁文鋒深知,技術不可能長期為企業提供競爭優勢,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于團隊的創新能力和文化的力量。這種思想與許多傳統的科技公司有所不同,許多公司過度依賴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但DeepSeek將團隊的成長和文化的積累視為核心資產。團隊和文化的價值,才是企業能夠不斷創新的源動力。
在AI行業,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是驚人的,每一項技術突破背后都有大量人才的支持。而人才,不僅僅是技術能手,更是企業文化的承載者和創新的源泉。DeepSeek在這方面早早布局,將“培養人才”和“技術積累”并行推進。
梁文鋒提到的“know-how”不僅僅是技術技能,它更是指團隊在長期創新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組織內部的協作文化。正是這種“創新文化”的沉淀,構成了DeepSeek未來發展的護城河。
關于團隊,“DeepSeek每個人對于卡和人的調動是不設上限的。如果有想法,每個人隨時可以調用訓練集群的卡無需審批。同時因為不存在層級和跨部門,也可以靈活調用所有人,只要對方也有興趣。”
今天,許多企業的“護城河”是依賴于短期的技術封閉或者市場壁壘,但DeepSeek的護城河則是一種“文化上的護城河”。這種護城河是流動的,是隨著團隊的成長和技術的不斷突破而不斷擴展的。深厚的團隊文化和持續創新的能力,將是DeepSeek應對未來挑戰的最大資本。
“過去很多年,很多的中國公司習慣了別人做技術創新,拿過來做應用變現,自己等著摩爾定律從天而降,躺在家里18個月就會出來更好的硬件和軟件。我們的出發點,就不是趁機賺一筆,而是走到技術的前沿,去推動整個生態發展。”
梁文鋒的這段話,顯露了他對中國科技現狀的深刻反思。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的許多公司習慣于借力“模仿和創新”的路線,在全球技術變革的浪潮中并非引領者,而是追隨者。深受摩爾定律影響的行業結構,曾經讓中國企業通過“追趕”技術的方式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這一模式顯然已經走到了盡頭。
梁文鋒沒有選擇僅僅跟隨,而是以DeepSeek為載體,主動投身到全球技術創新的最前沿。他的目標,不是通過模仿獲取市場份額,而是要推動整個技術生態的發展。這種戰略立場,背后隱藏的是一種極強的使命感,要讓中國不僅僅是全球科技的“跟隨者”,而要成為貢獻者,成為推動全球科技進步的引擎。
“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會更依賴硬核技術的創新。很多人發現過去賺快錢很可能來自時代運氣,現在賺不到了,就會更愿意俯身去做真正的創新。”
DeepSeek的戰略目標,實際上是對中國企業創新路徑的重塑。在全球化的技術競賽中,中國企業的命運不應僅僅依賴于借力和跟隨,而應當勇于站在全球科技的巔峰。這種視野和格局,才是DeepSeek能夠突破困境、迎接未來挑戰的關鍵。
“我們在做最難的事。對頂級人才吸引最大的,肯定是去解決世界上最難的問題。其實,頂尖人才在中國是被低估的。因為整個社會層面的硬核創新太少了,使得他們沒有機會被識別出來。”
梁文鋒對頂尖人才的認識,反映了他對整個創新環境的清醒洞察。頂尖人才之所以聚集在頂級企業和科研機構,不僅僅是因為薪資待遇,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技術的熱愛和對世界難題的渴望。
而在中國,許多頂尖人才未能獲得應有的認同和機會,主要原因在于創新環境的匱乏。許多優秀的科研人員雖然在技術上有所建樹,但因為缺乏能夠解決“世界性難題”的平臺,無法得到應有的重視。
“大部分中國公司習慣 follow,而不是創新。中國創新缺的不是資本,而是缺乏信心,以及不知道怎么組織高密度的人才。我們沒有海外回來的人,都是本土的。前50名頂尖人才可能不在中國,但也許我們能自己打造這樣的人。”
“DeepSeek選人的標準一直都是熱愛和好奇心,所以很多人會有一些奇特的經歷,很有意思。很多人對做研究的渴望,遠超對錢的在意。”
DeepSeek要做的,不僅僅是“引進”頂尖人才,更是為他們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到全球技術的最前沿。
梁文鋒相信,只有通過解決最難的技術問題,才能吸引最頂尖的科研人才,這種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將為DeepSeek的未來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DeepSeek的成功,根本上取決于梁文鋒獨特的格局與視野。他站在全球技術革命的風口浪尖上,精準把握未來發展的方向,敢于挑戰技術極限,并且以開源、創新、人才為核心,構建了一個強大且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梁文鋒不是在等待時代的召喚,而是在主動塑造時代的面貌。
DeepSeek能否成就輝煌,未來的世界將給予答案。但毫無疑問,梁文鋒為DeepSeek鋪設的這條道路,是充滿挑戰和機遇的,而他的格局,早已決定了這個公司的起點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