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保險比較久了,但一直不大懂,看了草帽路飛關于平安的系列文章,https://xueqiu.com/3727797950/33697052,學到了很多,有點入門了。前段時間無意中發現一本書《壽險公司內含價值研究》,作者是南開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李冰清, 2007年出版的,距離現在10年了,里面的例子也比較老。平常有空的時候慢慢看,看完后,感覺對內含價值又多了解了一些,可能不夠聰明,里面還有好些內容不懂。
寫個簡單的讀書筆記吧,自己整理下,本人水平太有限了,可能有不正確的地方
內含價值的起源,因為法定會計的利潤滯后性
1347年10月23日出立的一張承保從熱那亞到馬喬卡的船舶保險單,標志著現代保險初具雛形。隨后現在保險行業開始不斷發展,二戰后,保險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社會對保險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經濟越發達的國家,保險業也越發達,保險公司也越多。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英國國內,針對壽險公司的惡意收購紛紛上演,嚴重打擊了該國壽險業的 發展。
惡意收購頻頻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當時通用的法定會計準則(SAP):收入確認上,遵守收付實現制,后期的續期保費不納入當期利潤;費用確認上,前幾年的費用很高,尤其新業務第一年都是虧損,沒有利潤。
注:現在我國“償二代”的實施,已近改良了以上的不合理方面,對保單前期的利潤有改善。
書上都舉了例子做說明,按2006年前的保險會計準則,
假設: 年齡35歲,男性,分紅終身險,保額為1000元,毛保費為15.5元,下表中給出了期末盈余的計算結果。
保單生效前20年盈余表
觀察數據,該保單簽訂后,前8年虧損,第9年才開始產生利潤。
在這種法定評估方法下,新保單前期帶給壽險公司的是虧損而非利潤,這就導致壽險公司越努力、新業務越多、發展越好,但虧損也越嚴重。
為改善這種情況,開始采用一般會計準則評估法(GAAP),GAAP更關心公司的獲利能力,對收入的確認,采用權責發生制,而費用逐年攤銷。但GAAP關注的是總收益,無法區分資本金收益和有效業務價值收益,不能考察不同險種、不能部門的價值增值情況,沒有區分現有業務和新業務所創造的利潤,不能區分新業務是增加公司的利潤還是減少公司的利潤。
針對這些缺點,內含價值評估法應運而生。
1984年,英國皇家控股保險公司的董事們發行自家股票估值偏低,經考察,由于監管的會計評估,利潤嚴重低估。公司決定采用內含價值測定公司壽險業務的真實價值,并反映到公司的財務報表中。
皇家保險公司的這種做法在市場上引起一系列爭論,但最終獲得了一致認可,越來越多的壽險公司開始采用。
特別是在壽險公司的并購活動中,內含價值更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內含價值在世界各地的應用情況
歐洲是內含價值方法的發源地,應用廣泛成熟,幾乎所有的大型保險公司在法定財務報告之外附加公布內含價值報告。
北美由于歷史沿襲,主要應用針對保險業的USGAAP評估法,但大部分公司都有進行內含價值的計算,加拿大精算學界對內含價值有深入的研究。
南非,內含價值報告已近成為壽險業的一項標準報告。
大量新興國家的壽險業都采納并使用內含價值評估法。
內含價值的區別與統一
內含價值的具體定義在各國有所不同,目前主要有加拿大精算協會的定義與英國精算學會的定義兩種,還有歐盟的內含價值定義公式,還有我國的內含價值定義公式,雖然它們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書中對各種不同的定義進行了分析和大篇幅的推導。
最終結果,本質上各國內含價值的公式都是相通的。
本人認真的看了里面的各種公式推導,資質不夠,不是很懂,也不想花大力氣去理解,因為這畢竟是精算師們理解的高大上的知識,我一個小散就不操這心了。
類似于一國的表述 內含價值=X+Y+Z; 另一國的表述 內含價值=z+y+x; 還有一國的表述 內含價值=A+B A=X+Y B=Z 總之,各國表述不同,但本質都一樣。
根據我國的定義,內含價值構成如下:
經常使用的英文符號普及下:
EV = 內含價值 VBIF = 有效業務價值 ANV = 調整后凈資產
新業務價值=NVB
word水平太差,不會弄復雜的符號,直接拍照上傳了
下表是來自書上的例子,關于一份保單內含價值的計算過程,大概的了解。一份5年期的續交保單,每年保費遞減,分別:1000元 900元 810元 729元 656元。表格中計算內含價值時,假設風險折現率9%,投資收益率為5%。
感覺這表格比上面的公式更好理解。可惜書上沒有任何說明,開始看不大懂,就翻過去了,后來再次看到這個表,發現有些理解了,挺開心的,試著分析下。
第一行的T=0表示保單成立時間,1表示保單成立1年的年末時間,2表示保單成立第2年的年末時間……
⑴保費收入:就是每年收到的保費
⑵投資收入:以各種方式對外投資所取得的收益(債券、基建、股票、基金、房地產、貸款、買入返售等等能賺錢的方法)
⑷準備金變化以及賠款支出:為保護投保人利益,保證保單能順利完成,保監會要求公司提取責任準備金,并存放到指定的銀行。一般提取未決賠款準備金、提取壽險責任準備金、提取長期健康想責任準備金。這塊是壽險負債表上最大的負債項目(一般占60%---80%左右)
⑸費用:手續費、傭金、業務及管理費
⑻賬面利潤:= ⑶總收入--⑺總支出
其中的最后一列,T=0時的現值,就是每年的利潤按9%的風險折現率折現到保單成立時的價值總和。即:
⑼要求資本變化量:要運行維護保單正常,監管部門規定壽險公司必須要擁有與之匹配的最低監管資本(即最低償付能力額度或者叫要求資本)
⑽要求資本利息(稅后):上面的⑼要求資本乘以假設的投資收益率5%,在扣稅后,
即 ⑽ = ⑼ ×5%×(扣稅后)
⑾資本凈現金流,最后一列折現值和⑻的折現相似,即
⑿可分配利潤:就是⑻賬面利潤+⑾資本凈現金流,其中的最后一列就是,每年的可分配利潤,按9%折現到現在保單剛成立時的價值
⒃內含價值:就是= ⑿的現在價值+⒂調整凈資產(ANV) 638+339=707
參數的設定
通過上面的例子,內含價值的原理和計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從中也發現,各種參數的設定其實對內含價值影響很大。這些參數的設定是經過保監會指導的,我國的保監會對這些數據的設定都是偏保守的,作為小散基本上不用太過擔心參數設定的合理性。如何比較不同的公司,參數設定不同,要調到同一參數情況下進行比較,才有意義。
死亡率:以國民生命表的死亡率為主,結合壽險行業生命表和公司的歷史數據,設定死亡率參數,一般都是大于真實死亡率的。
投資收益率:公司投資的不同資產所獲取的投資收益率的加權平均,投資范圍包括政府債券、企業債券、股票、基金、房地產等各種方式。投資收益對保險公司的影響相當大,我國幾家上市保險公司基本設定5%左右,是偏保守的,一般都能達到。
退保率:退保時公司往往要付給客戶一定數額的現金價值,雖然退保對保險公司會立刻產生利潤,但會影響公司業務發展,并且直接影響公司的現金流。影響退保率的因素:險種類別、保單持有年限、銷售渠道、地區經濟、年齡性別等。根據以上要素對保單進行分組,樣本采集、計算實際退保率,結合經濟周期確定退保率。
費用率和傭金率:這項內容的設定比較容易。
風險貼現率:是內含價值中最敏感的一個參數。風險貼現率只要有輕微的變化,就可能對有效業務價值造成重大的影響,尤其是針對估值日后相隔很久的現金流量。一般貼現率降低1%,內含價值將上升8%左右。保監會的《指引》第12條到第16條是關于計算內含價值時風險貼現率假設的規定。它指出風險貼現率是無風險利率加上一定的風險額度,其中無風險利率根據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確定,一般而言,風險額度不低于5%且不高于10%。目前幾家壽險的貼現率,人壽10% 平安、太保11%新華保險11.5%。
書上又提供了一個內含價值計算的實例,過程中要用到精算技術、統計技術和財務管理技術等,確實很復雜。因為內含價值主要是基于假設而得出的,有些人會質疑它的可信度。看了實例后,我們的疑問精算師和保監會都想到 ,我們沒發現的問題,他們早注意到了。對小散來說,只用記住一點,壽險公司內含價值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文章后面也對內含價值的優缺點做了說明,有些東西理解不了,就不談了,免得誤導大家。
現在是中國保險發展的黃金階段,對我國優秀的保險公司,給個2倍內含價值估值應該沒問題,而且我國壽險公司的新業務價值在快速增加,導致內含價值每年都在快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