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時候能感受到自己變老?
大概是平靜地接受小孩子稱呼自己叔叔/阿姨;大概是在網上注冊填寫生日時,年份的下拉菜單需要往前翻得越來越久;大概是完成一件事情后用睡覺犒勞而不是出去喝酒慶祝。
……
這些時刻在溫吞緩慢地提醒:你老了。
但更直接的是,自己與公司新來員工的年齡差越來越大。
職業對于年齡焦慮來說就像催化劑,前幾天在微博看到有個話題叫「35歲定律」
說的是,從前可能會有很多行業根據行業年限,為你的工作經驗買單,比如工作5年了,即使你的能力和應屆生差不多,但是你依然可以多拿至少一倍的收入。
而現在更多的情況是,老板們發現了這一點,覺得你并沒有太值錢的技能和經驗之后,就會把你淘汰掉,換成性價比高的年輕人,所以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感覺到了中年危機的提前到來。
我在后臺和洋蔥閱讀群問了大家的看法,其實每個35歲左右的職場人都在擔憂著:被更便宜又好用的年輕人淘汰后該怎么辦?
每個人也都在思考自己的出路。
@Becky陳云:
“作為一個35歲辭職的人,頗有感觸,之前十幾年工作穩定。
30歲之前開始焦慮,總覺得可以一眼望到頭,缺乏挑戰和意義,可以混日子。但辭職以后,世界之大,和想象中并不相同?!?/p>
@肉肉兔:
“很現實的問題,我完整的經歷了。
受父輩們的影響覺得有份穩定工作就可以,但不是這樣的,直到公司在我即將35歲之際來了一次淘汰考試,我才驚醒,思維方式才開始轉變。在這之前,也想過如果脫離組織出去能干點啥,答案是不知道。
中年危機的焦慮無處不在,開始還自己本該在拼搏的時候選擇了安逸的債,希望為時不晚吧?!?/p>
@昊強:
“在很多企業里35歲是應聘、招聘的年齡限制,除非你有很高的學歷或者真的公認很牛的title,不然很容易在35這個數字面前吃虧。
不過,職場外的工作很多都是看能力不看年齡的,憑本事吃飯是主流,年齡不是拿來吃空餉的理由?!?/p>
@Danielle:
“在我看來,我們在意的不應該是35歲,而是沒有什么經驗和技能的35歲,容易被性價比更高的年輕人替代。
所以真正需要在意的應該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我們都知道容易被替代的是重復的機械性勞動,不容易被替代的是一個人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
是啊,社會不會容忍的不是一個35歲的人,而是一個35歲還沒有硬技能的人。
想想看人們怎么對待35歲仍拿不出作品的流量明星和怎么對待40歲演技依然能打的實力派演員就知道了。
2.
從某種層面看,焦慮并不全是壞事,危機感有時候是一個人生存的根本。
@Alshynn:
“35歲處于哪種階段是由自己決定,而會不會有中年危機也是由自身狀態決定,如果過的好,那也不存在中年危機了吧。”
35歲為什么會焦慮,其實不必過多討論。
如何對抗行業中的年齡焦慮,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先來聊聊對工作的期待。
很多人關注的是自己的付出,我們個人算法是:回報 = 付出,覺得我付出了時間,做多少拿多少。
但是,我們忘記了企業的算法不是這樣算的。企業是這樣算的:你的回報 = 你的成果 -企業對你的期待。
如果你做的結果大于企業期待,你才有價值,你才能留下來;如果你做到成果和別人一樣,為什么要給你超過別人的回報呢?
所以我們焦慮什么呢?
我們焦慮的是,自己會不會拿到更多的回報,能不能待下去;卻忘記了回報的決定要素是你要有“超預期”成果。
明白了這些,你會發現35歲焦慮根本不存在,因為如果你不關注你的成果,你做任何工作,在任何崗位都會時刻感覺到焦慮存在。
那怎么持續做好有超預期的結果呢?
作為曾經從程序員一直做到技術部門總監的人,我認為幾件事從你開始工作就要注意:
1
專注解決問題的能力
搞清楚你的崗位職責,從公司的角度,崗位的設定是要解決具體的問題的。
解決問題的能力 = 方法 + 效率
一件事情交給你,你能做好;再給你一件,你又能做好;還給你,你還行。我們稱之為靠譜。
靠譜,就是勝任。
你要做的,就是不斷積累這種勝任的經驗。
在這個過程中,能做到,有方法,有套路;還要到做得快,做得好,會用工具,有技巧。
2
做到持續穩定的輸出
會做事,還要會吆喝的能力。很多人會覺得埋頭做事是一種很好的人品——我勸你省省心。因為如果你不懂得匯報自己的成果,也就意味著,你的領導最多只知道你在做,但是不知道你到底做得如何。
你的領導也是一個崗位,他的任務就是保證任務的分配和執行,他跟他的上級匯報的,也是結果。
工作中,我們做的事情一般只有兩種類型:
○ 項目,指的是在一定時間期限內,要做出成果的任務。比如做一個客戶的方案;
○ 日常,指的是每天都可能重復的事情,比如每周會議,每天客戶訪談。
我每次跟團隊小伙子們開會,我都會強調,如果你不會說你做過什么,匯報你的成果,憑什么加薪升職的時候,我要選你?你長得特別嗎?
3
持續學習的能力
經常問自己,我在鞏固什么,需要完善什么,需要發展什么?
不會持續學習的員工,只有一個結果,就是被淘汰。
為什么?
因為企業運行的目的是發展,是增長。如果你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停留原地,就只有一種結果,就是被淘汰。
反之,如果你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但是企業的增長停滯了,結果是什么,是你會跳槽,因為你覺得在這個企業沒有上升的機會了。
我每次面試新員工,都會問他一個問題,你準備多久離職?
因為我想看看他有沒有上進心,我不擔心他說我就干一年我就走,如果是這樣,一年以后,我會看公司和我的部門是不是對他有更高的期待,能不能給他更高的平臺,如果有,他也剛好成長到了這個能力,那就談價錢就好了,大家都不是傻子。
最后,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一份工作給你的薪水又高,工作還輕松,還不需要你越來越厲害。
如果真有這樣的工作,你會需要付出什么?你會失去什么?
其實道理很簡單,每個年齡都有自己的焦慮,即刻行動是最好的減輕焦慮的法寶。
@劉靜:
“對于45歲的人來說,35歲正年輕,沒有必要糾結在35歲。年齡只是生理數字,并不代表我們的心理數字和成長數字。
有些人25歲活成了65歲,混吃等死,平庸一生;有些人65歲卻活成25歲,對世界永遠充滿好奇和求知欲,用智慧、閱歷滋養一生。與其糾結年齡,不如思考你想要的人生是什么,然后去行動?!?/p>
@劉晚晚
“我兒子1歲2個月,現在可以吃輔食,不過他個是急脾氣,一盤包子他抓起來燙手,但抓不到會哭,抓的包子餡都出來了也沒吃著。
這題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說35歲沒成功是不是晚了的問題。著急成功的人,只會跟孩子一樣打翻桌上的東西,越是哭鬧越是什么都吃不到。
唯有選擇好自己的賽道,堅持跑下去,跑起來的時候,你聽不見別人的聲音,只遵從自己的節奏就可以了?!?/p>
青春的飯,每個人都吃不了幾年。
守住自己的技能,為可能存在的瓶頸和焦慮做準備,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不管你是25歲還是35歲,今天的你永遠是你生命中最年輕的一天。”
這樣看,也不是那么焦慮了。
我們一起繼續向前,繼續加油吧~
用閱讀活出100種生活,這里是「閱讀之間」—vol.4 打破35歲定律。
我和你們之間,我們和閱讀之間,閱讀和世界之間,有無數美妙的可能和際遇~
這個欄目在公眾號和微博發出話題,收集投稿,偶爾加上團隊內部私貨,把我們的想法傳達給更多人。
謝謝你的參與,下期見~
○ 編輯:少女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