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朝陽經偵對東方銀谷立案又上了熱門。
過去幾年,很多投資者奔向了互聯網金融的熱潮,有賺錢的,也有虧損的。
很多投資者虧損后,維權的群加了一大堆,一問身邊都是差不多的人,有的人是重復踩雷虧損,投資了幾個平臺都虧了或者投了七八個,只剩一兩個。為什么踩雷受傷的總是你?
有人說不投了,都是騙子,再也不買了,還是去銀行買理財,存定期。
有人去炒股了,覺得及時虧了也是自己操作的。
資金順利到賬的慶幸不已,也有人思考到底是這個市場不行,全部都是不靠譜的,還是有什么更好的投資策略可以避免踩雷?
市場上沒有新鮮事,我們來看看一些共性
倒閉平臺總有一兩條符合
1挪用投資者資金
2 虛假標的
3設立資金池,沒有銀行存管
4壞賬逾期過高
5投資方向都是大額企業標的
6風險控制能力差 高管都是跨界的非金融專業人士,
7沒有自己的資產端,只負責收錢,不負責投資
8自融,打著互聯網金融的旗號,融資給自己的企業用
如果你投資的平臺雷了,可以看看以上的8條,總有一兩條符合的,更有甚者幾乎全中,那麻煩就大了。
什么樣的投資決策導致選擇了問題平臺,為什么踩雷受傷的總是你,投資者是怎么想的,我們來回憶下看看是怎么中招的。
1聽說雞蛋不要放到一個籃子里,所以多投幾個平臺分散風險,結果雷了好幾個,也沒有分散風險。
2做投資決定時過于草率。
聽人說占一半,有朋友在投資的那我也投點,有的平臺名人代言,認為聽過名字的靠譜,沒聽過的平臺不靠譜。
憑感覺投資占一半,看平臺廣告做得多,感覺高大上,聽著名氣響,感覺應該靠譜。
3過分看中利息高,哪個平臺禮品多或者活動多買哪個。
有投資者這么算賬,我就是沖著高利息才來的,自然哪個高投哪個。也有很多抱著僥幸心理,我投資個短期的,賺一把就走,結果沒走成。更有個中高手,總結出經驗,專門挑平臺做活動有加息返利的投資,認為剛成立的平臺不會那么快倒閉專買剛成立的。
4線下合同,現金刷卡交易,喜歡實體項目,旅游產業,廠礦集資
這是大片借互聯網金融的東風興起的線下理財,各種理財公司門店遍地開花。有很多年齡大一點的投資者,雖然理財的知識不懂,但是理財的觀念跟得上,頻頻參加各種免費拿禮品的活動。為了免費拿幾個雞蛋,有的人能聽幾個小時的理財講座。
老的觀念認為實體的公司融資是靠譜的,喜歡去實地考察,紙質版的合同拿在手里就安心,一手交錢,一手簽合同。殊不知,這是騙子公司最喜歡的方式,也是最可惡的地方。多少老年人的養老錢就這么被騙走了。
還有貪小便宜吃大虧的,有一個阿姨,線下的公司做宣傳活動,大酒店請她吃了兩次豐盛的大餐,抹不開面子投資了兩萬,結果公司倒閉了一分錢沒拿回來,一頓飯一萬,阿姨說這是她吃過最貴點飯。
5不喜歡學習,缺乏基礎的金融知識,沙龍講風控不想聽,出去吃飯旅游興致高
缺乏金融知識,這是很多投資者的普遍問題。有些課程聽不懂,聽得懂的都為了銷售產品。能積累財富的,很多都是各界的精英,在自己的領域是能手,在金融方面就不怎么擅長,面對復雜的產品也是手足無措,缺乏耐心。這也正常,有些合同條款,專業的人也要看上半天。
6盲目的看中平臺的背景,什么銀行系,風投系,上市系,國企背景最受歡迎。
沒有研究風險控制,簡單的按照自己的認知邏輯覺得應該是靠譜的。事實證明,越是強調背景的,倒閉的越快,最后一看,很多背景都是假的,根本不沾邊。有的背景是真的,但也只是投資占了股份,并不能對客戶的資金進行兜底。就好像一場跑步比賽,某個參賽選手自己平時沒有良好的訓練,也沒有過硬的身體素質,一個勁強調他哥哥是全國冠軍,他隔壁村的某某是世界冠軍,跟他特別熟。比賽結果可想而知,這你要是把勝利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買多少賠多少。
金融本身面臨的風險,做不得半點假,來不得半點馬虎。想要在這個市場賺到錢,投資都需要花時間精力研究,要么選對人,要么選對公司。
怎么判斷人和公司是值得信賴的,如果我們沒辦法一眼看出哪些是好人,那就先把壞人排除吧。
經常加班的業務人員比不加班的靠譜
不善言辭只會講風控的比張口就是故事的靠譜
天天忙著見客戶的比辦公室打游戲的靠譜
交五險一金還要扣稅的比只發現金的靠譜
公司交稅的比到處做廣告的靠譜
公司會議多的比管理松散的靠譜
活動經費少的比處處大方的靠譜
投資者多總結得到什么經驗教訓,怎么避免踩雷,對后期怎么投資大有幫助。畢竟銀行定期存款利息低,銀行理財收益也不高。看看國外很多都負利率了,物價每年都上漲,就是工資不怎么漲,保障安全的情況下,怎么獲取較高的收益,大家還會面臨新的投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