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眾號回復“投資”可領取專屬大禮包
大A股的特點是:大盤下跌,就買大消費。
春節到現在,安井食品翻倍,妙可藍多上漲超過80%,千禾味業和三全食品上漲超70%,還有很多食品飲料類股票創新高。
食品飲料是剛需消費,公司的業績穩,股價也穩。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說大消費防御性強的原因。
而在最近,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乳制品漲價了。
截止5月份,全球脫脂奶粉暴漲,美國和歐洲脫脂奶粉6-7月期貨價格漲幅都在14%以上。
作為我國乳制品的龍頭企業伊利,從上市到現在,股價上漲了278倍,茅臺上市至今漲幅大概也就190倍。
那么奶價為什么會漲呢?乳業各個細分板塊該怎么選擇?今天君臨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
1
一開始,由于牛奶可保存的時間短,因此談不上什么乳制品市場。
直到19世紀60年代,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發明巴氏殺菌法,讓牛奶得以在低溫狀態下保存3到10天,從而讓牛奶走進城鎮居民的飲食。
再到1940年前后,超高溫瞬時滅菌法(UHT)問世,讓牛奶可以在常溫狀態下保存1到6個月。這樣牛奶就可以長途運輸,打開了牛奶市場。
可是直到1949年,我國奶類年產量僅為21.7萬噸,人均年用奶量僅為0.4公斤。2018年,我國奶類產量3176.8萬噸,是1949年的146倍。
如此巨大的飛躍,我國乳制品是如何發展到今天的?
在目前的國內乳制品市場,伊利和蒙牛占了40%的份額,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
因此,要想了解我國乳制品市場情況,得先看伊利和蒙牛。
在我國乳制品發展過程中,有兩個人很關鍵,分別是鄭俊懷和牛根生。
牛根生出生于1958年,由于家里貧窮,父親以50塊錢就把牛根生給賣了。
牛根生長大后于1978年參加工作,先是做一名養牛工人,后來在1983年進入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廠工作,這就是后來的伊利。
回民奶食品廠的老大鄭俊懷很欣賞牛根生的干勁,后來兩人成了好朋友,一起同舟共濟,做大伊利。
1993年,鄭俊懷對回民奶食品廠進行股份制改造,新公司就叫伊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鄭俊懷做董事長,牛根生做副董事長。
鄭俊懷和牛根生兩人性格明顯不同,鄭俊懷性格較穩,牛根生性格急。
急性格往往還會伴有一種特質,那就是“強勢”。而強勢有的時候好,有的時候卻不一定。
牛根生營銷能力特別強,業績做得很好,當時伊利公司80%的業績都是牛根生部門創造的。
我想很多人都聽過董明珠和朱江洪的故事,在朱江洪還是格力董事長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朱江洪就像是名譽上的領導者,而董明珠才是實際掌權人。
我們很難了解朱江洪與董明珠共事的真實心理想法,但是由于牛根生處處搶老板鄭俊懷的風頭,這讓鄭俊懷漸漸感到不爽,最后發展到鄭俊懷表示“有我沒他,有他沒我”的地步。
牛根生與鄭俊懷的矛盾可以從很多小事看出,例如有一次員工郝義患病,公司組織捐款,牛根生率先捐1萬元。
鄭俊懷心想:副總捐一萬,那作為老總的我得捐多少?
還有一次去機場,作為老板的鄭俊懷打著一個的士就去了,而牛根生卻是坐著客戶的奔馳過去。
于是兩人矛盾漸漸激化,最后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牛根生找鄭俊懷交流,鄭俊懷說:你呀,就是太沖,喜歡把功勞記在自己賬上,只提過五關斬六將,不提走麥城,以后注意就行了。
漸漸地,牛根生發現自己做事越來越難,買把掃帚都要打報告審批,最后只能離職。
牛根生離開伊利之后,他的部下也陸續被清洗掉。
這些老部下后來找到牛根生:說咋們自己干吧!
終于,牛根生賣掉伊利的股票,在呼和浩特找到一間53平米的房間,從家里搬來桌子、椅子和沙發,在1999年成立蒙牛,就這樣干了起來。
剛成立的蒙牛實力很弱小,為了打出知名度,于是蹭伊利的熱度。
蒙牛的廣告是:向伊利學習,為民族工業爭氣,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
明面上是給伊利做廣告,但實際上這么一弄,蒙牛的地位就被抬高了不少,給人的感覺是蒙牛和伊利似乎實力差不多。加上滿街的廣告轟炸,很快人們都知道了蒙牛的名字。
這就像誰要是說:這只股票是“茅臺第二”,先不說這只股票怎么樣,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業績很好。
2003年,楊利偉上天,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贊助商。接著,“航天員專用牛奶”廣告到處都是。
這時候的蒙牛,已經幾乎可以和伊利比肩,可見牛根生的性格有多急,全然不是穩扎穩打的性格。
2003年CCTV給牛根生的頒獎辭寫道:“他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2004年,蒙牛贊助超級女聲,很快就將蒙牛酸酸乳做成超級爆款。
蒙牛成功后,2004年牛根生設立老牛專項基金,捐出所持蒙牛全部股份。正可謂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而鄭俊懷2004年因涉嫌挪用公款罪入獄 ,2008年刑滿釋放 ,2019年11月又再入獄。
目前,國內市場形成了蒙牛和伊利雙寡頭的局面,一直延續至今。根據2019年數據,伊利的營業收入是902億,蒙牛的營收為790億。
2
從蒙牛的發展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廣告很重要。
實際上無論是蒙牛還是伊利,都非常重視廣告。
例如在2018年,伊利的廣告營銷費是110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13.8%,而蒙牛的廣告宣傳費占公司營業收入的10%。
蒙牛有超級女聲 ,有航天員專用奶。而伊利是2008年奧運會獨家乳品供應商,現在還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殘奧會官方合作伙伴。
在2019年,伊利和蒙牛的毛利率都在37%以上,但是公司的營業凈利率卻都是在8%以下。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經營費用過高,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廣告費用。
從蒙牛和伊利的實力對比來看,雖然蒙牛的總資產規模比伊利高。但是如果考察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其實伊利的實力更強。
在蒙牛678.8億的總資產中,其中商譽和無形資產就占了123億。而伊利的商譽和無形資產合計也就14億元。如果去掉商譽和無形資產,其實蒙牛的資產規模并不占優。
另外,從伊利和蒙牛的收入結構來看,可以明顯的發現主要收入來源是液態乳。例如伊利的液態乳2019年產量為876萬噸,液態乳收入占公司收入的81.8%,而蒙牛的液態乳收入占公司收入的85.9%。
從行業上來看,乳制品消費占比最大的都是液態乳。例如在2018年,全球液態乳消費量占比高達67.38%。畢竟奶粉的市場主要是嬰幼兒,而液態乳卻是人們日常的生活飲食。
另外,經過多年的經營,伊利積累了大量貨幣資金。在今年一季度,伊利的貨幣資金高達169億元,占公司總資產的24%。
由于伊利擁有大量的貨幣資金,因此分紅也很慷慨,例如今年擬10派8.1元。
3
可能大家會發現一個特點,無論是伊利還是蒙牛,都是崛起于內蒙古。
說到內蒙古,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大草原,適合養牛。
但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奶牛主要以荷斯坦奶牛為主,這種奶牛怕熱。所以我國牛奶主產區在內蒙古、新疆和華北等北方地區,從而形成北乳南運的格局。
全世界養奶牛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大概有5600多萬頭,而中國排第四。我國奶牛大概有690萬頭。
另外,新西蘭國土面積不大,但是養的奶牛不少,新西蘭大概有400萬頭奶牛,排在第六位。
新西蘭天然牧場和農場占國土面積的50%,雖然養的奶牛全球排第六,但由于人不多,所以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國。
我國雖然奶牛規模不小,但主要是飼養在千家萬戶,全國平均飼養規模在5頭左右。
我國最大的原奶生產企業是現代牧業(01117.HK)。
現代牧業雖然是國內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但是公司的奶牛存欄數僅占我國總存欄量的1.7%,可見我國奶牛養殖高度分散。
現代牧業有26個牧場,和其他奶牛養殖企業比起來,這樣的牧場數量并不算多,但是公司的奶牛存欄量卻是最大的。
現代牧業成立于2005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奶牛養殖資源上市的公司。
2019年,現代牧業的營業收入為55.14億元,凈利潤3.41億元。現代牧業頗具規模,不過公司的業績并不穩定,所以股價也便宜。
2019年現代牧業總資產為157億元,凈資產71億。而截止5月29日公司的市值僅為55億港幣。
在A股,西部牧業(300106)是唯一一家乳業上游上市公司,也是新疆最大的原奶供應商。
新疆有5725萬公頃天然草原,在全國排第三。新疆天然草原占全國草場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占新疆總面積的34%,所以是個養牛的好地方。
新疆天山北坡是公認的全國最優質天然牧場之一,而西部牧業就位于天山北坡經濟帶的中心,就連娃哈哈和旺旺也來這里建廠。
西部牧業擁有80萬畝天然牧場,2萬頭奶牛,每天產奶超過120噸。除了自己生產牛奶,西部牧業還與當地養殖戶簽約協議奶牛3萬頭,每天產奶超過100噸。
2019年西部牧業營業收入為6.5億,虧損0.6億,歷史業績同樣不穩定。
在港股,中國圣牧(01432)是國內最大有機奶生產商,也是中國唯一一家符合歐盟有機標準的奶牛養殖公司,公司有奶牛大約12萬頭,其中有機奶牛占比達到77%。
不過中國圣牧一直以來業績比較差,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25億,凈利潤0.28億,而在2018年公司虧損22億。目前公司有66億的總資產,22億的凈資產,但是市值僅為13億港幣。
如果對牧場上市公司進行一個歸納,那么明顯的特點是業績都不好。
這告訴我們,養奶牛的公司確實不如牛奶加工企業賺錢。
這主要的原因在于——
牛奶加工企業靠近下游,需求穩定,護城河足夠深,賺的是品牌的錢;
養奶牛的公司靠近上游,類似資源型企業,而且行業分散,定價能力弱,價格波動大,賺的是周期的錢。
一季度,全球疫情蔓延,消費需求萎縮,新聞里甚至出現了上世紀大蕭條時才出現過的倒牛奶事件!
這種情況下,受打擊最大的,不僅有航空公司和能源公司,也有養奶牛的公司。
當然,養奶牛公司雖然缺乏定價權,利潤率低,不是一門值得長線投資的好生意。
但只要及時跟蹤,在價格反轉的時候買入,仍然有很好的邊際收益 。
最近正出現類似的積極信號,由于歐美疫情進入下半場,多國放松管制、重啟經濟,原奶也迎來了一波漲價浪潮。
乳制品行業,或許正在迎來難得一遇的困境反轉周期。
4
牛奶生產出來之后,就是滅菌,然后進行銷售。
而在文章的一開始,我們談到滅菌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巴氏殺菌法,另外一種是超高溫瞬時滅菌法。
兩種不同的滅菌方法,催生了兩個不同的市場,具體是怎么回事?
巴氏殺菌法是將牛奶加熱到70度左右,殺死大量細菌,然后再急速冷卻至4到5度,這樣絕大部分細菌都會被殺死。不過還是會有少部分無害細菌保留下來,所以巴氏殺菌法即使讓牛奶在4攝氏度左右保存,保質期也就是3到10天。
而超高溫瞬時滅菌法是將牛奶加熱到135度到140度,加熱時間是4到10秒。通過這樣的滅菌處理后,牛奶可以在常溫狀態下保存1到6個月。這樣牛奶就可以長途運輸,也適合超市銷售了。
根據不同的滅菌方法,奶制品市場分為常溫奶和低溫奶兩大類。常溫奶采用的是超高溫瞬時滅菌法,低溫奶采用巴氏滅菌法。
可能你會想:這還用問,全用超高溫瞬時滅菌法不就得了嗎?干嘛還有低溫奶的存在?
其實低溫奶的新鮮度、營養價值和使用風味比常溫奶更好,所以低溫奶其實附加價值更高。但同時由于低溫奶保質期短,所以只能在有限范圍內銷售,而且是采用冷鏈物流運輸。
對于蒙牛和伊利這樣的大企業來說,考慮到全國銷售和運輸成本,自然會以常溫奶為主。所以,低溫奶很多情況下是地方乳企來做。
在2018年,我國常溫奶銷售額142億美元,占飲用奶銷售額的75%。常溫奶銷量更高,一方面與運輸條件有關,另外一方面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有關。
中國人不管是哪里不舒服,有一句萬能的關心話:多喝開水。
很多人認為吃冷的食物不利于消化,容易得病。所以從文化而言,對低溫奶的需求會低一些。但是在日本,低溫奶就非常受歡迎。
另外一方面,相比于美國和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來說,我國冷鏈物流還有一定差距,所以低溫奶的銷售半徑受到較大限制。
既然常溫奶被蒙牛和伊利這樣的大企業占據,那么地方企業往往就更愿意深耕低溫奶市場。
2018年,我國低溫奶零售額47億美元,消費量243萬噸,占全國液態奶消費量的25%,雖然占比不是很大,但增長速度更快。
在國內低溫奶市場,形成了三大龍頭企業,這三大企業分別是光明乳業、三元股份和新乳業。
光明乳業在低溫奶的市場份額是12%,全國占比最大;其次是三元股份,大概占9%的市場份額,新乳業占6%。
光明乳業(600597)成立于1996年,公司既養奶牛也做奶制品,業務范圍主要集中于華東市場。
在2010年,光明乳業以3.82億收購新西蘭Synlait(新萊特)51%股權,新萊特業務包括乳制品還有奶粉。
2019年,新萊特總資產為66億,凈資產為24.8億,營業收入50億,凈利潤3億。
而當初光明乳業收購新萊特51%股份的價格還不到4億,值!
2019年光明乳業營業收入高達226億元,凈利潤5億元,規模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在地方乳企中算是出色。
光明乳業主要的問題是,由于業務中既有下游的奶加工,又有上游的養奶牛業務(光明乳業旗下的控股子公司光明牧業有28個牧場,9萬頭奶牛。),導致其資產重,凈資產收益率較低,過去的發展遠比不上伊利和蒙牛。
另外一家低溫乳企是三元股份(600429),業務范圍主要集中于華北市場。
三元股份除了做乳制品,還做食品,例如三元股份投資了北京麥當勞,投資價值高達10.6億,占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的99%。
2019年三元股份來自麥當勞的投資收益高達2.35億元,比公司的凈利潤還高,所以目前的情況是麥當勞成了公司的業績擔當。
另外,三元股份為了做大做強,這些年進行了多次收購,積累了16.8億的商譽和42億的無形資產,光是商標就高達38億元。公司無形資產加上商譽占了公司總資產的44%。
所以對于三元股份來說,減值和攤銷是投資者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盡管三元股份做了諸多努力,公司的營業收入穩步增長,但是公司的利潤卻最終都被這些亂折騰的投資給吃掉了。
目前,三元股份的年收入已經做到了80億以上,但是凈利潤始終維持在1到2億的規模。
另外一家低溫奶領先企業是新乳業(002946)。
新乳業的前身是新希望集團2006年成立的新希望乳業控股有限公司。
截止目前,新希望集團持有新乳業1.34億股,持股比例為15.74%,是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新乳業的第一大股東是Universal Dairy Limited,這家公司持有新乳業5.6億股,持股比例為65.6%。
而Universal Dairy Limited實際控制人是劉永好和他的女兒劉暢,所以本質上還是劉家的企業。
新乳業公司做乳制品,也養奶牛,目前公司自有牧場12個,奶牛1.9萬頭。
2019年新乳業營業收入為56.7億,凈利潤2.44億,公司低溫產品銷售收入占比已超過60%。從收入上講,公司已經頗具規模,而且是一家典型的低溫乳企業。
除了以上三家龍頭低溫奶企業,燕塘乳業(002732)和天潤乳業(600419)也是做低溫乳的重要公司。
燕塘乳業主打廣東市場,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乳制品生產企業之一,產品包括乳酸菌飲料和冰淇淋等產品。燕塘乳業來自廣東地區的收入占到公司營業收入的95%以上。
而天潤乳業的主打市場是新疆,2019年公司低溫乳收入為9.4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58%。公司來自新疆的收入是10.4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64%。
5
除了低溫乳和常溫乳,在液態乳里加入各種配料、干燥和殺菌后可以做成奶粉。
在2008年之前,我國奶粉市場大部分來自于國產品牌,僅有少數高端奶粉靠進口。
但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國產奶粉市場份額大幅下滑。先不說事情發生之后國產奶粉質量是否真的跟得上,關鍵是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產生的不信任危機是空前的。
三聚氰胺之后,進口奶粉大幅增加。2008年中國奶粉進口量是14萬噸,而2009年激增到31萬噸,直接翻了一倍多,之后繼續維持高增長。
2019年我國進口奶粉24.7萬噸,其中進口自新西蘭約7萬噸,占比20%。
在高端奶粉市場,洋奶粉占比高達80%以上。為何國人對洋奶粉這么信任?
答案是洋奶粉監管嚴,歐美對奶粉殘留物的監測指標有4000多個,但我國還不足300個。
三聚氰胺之后,國產奶粉占比從2008年的70%降低到2015年的30%,之后才得以慢慢恢復。
國產奶粉占比之所以能夠在2015年之后漸漸回升,很重要的原因是在2016年我國出臺了史上最嚴奶粉新政,也即是《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管理辦法規定,我國對奶粉配方的管理由備案制改為注冊制,把奶粉當成藥品來管。
企業必需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申請配方注冊,需要考察奶粉配方科學性和安全性等多項內容,沒問題之后才能注冊,而且有效期是5年。
另外,從2016年開始,我國對奶粉的抽樣檢驗由每個季度公布一次改成月月抽檢和月月公開。
到2018年,我國奶粉消費量66萬噸,國產奶粉市場規模大概在1070億元。伴隨消費者信心的恢復和嚴監管,國產奶粉重新進入快速增長周期。
目前國產奶粉排名第一的是中國飛鶴(06186),公司營收主要來自高端奶粉。
1962年,飛鶴乳業建立,2003年在美國上市。2013年進行私有化之后,2019年又在港股上市。
在2019年,中國飛鶴營業收入137億元,凈利潤39億。飛鶴超高端及高端奶粉收入占比69%,而“飛鶴”品牌也位居我國奶粉行業之首。
國內奶粉企業很多是在港股上市,在A股除了伊利,也只有貝因美和三元股份算是做得不錯的奶粉企業了。
貝因美(002570)是一家專業做奶粉的公司,2019年奶粉收入占到公司營業收入的90%以上。
2008年三聚氰胺導致很多乳制品企業被查處,而貝因美的產品則完美達標,這讓他獲得了一次絕佳的成長機會。
只是成功未能持續,2016年,貝因美與雅培共同卷入1.7萬罐假奶粉事件,導致消費者對貝因美產生信任危機,元氣大傷。
對于做奶粉的企業,君臨認為務實最重要,千萬別作假。因為一旦作假被發現,要想再次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幾乎難于登天。
6
總體來說,乳制品行業在大消費中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板塊,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適合不同風格的投資者——
想要行穩致遠,做長期價值定投,買伊利就是最好的選擇;
想要押注困境反轉,博短線超額收益,現在就應該關注西部牧業等原奶標的;
如果想押注消費升級主題,做1-3年的中線趨勢投資,低溫乳和國產奶粉公司都有不錯的機會,這兩個行業的增速要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