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特斯拉、比亞迪所在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總有著足夠的熱度和高精尖的技術,也不像貴州茅臺、五糧液所在的白酒行業總有著極高的毛利率,中藥行業給人的感覺總是樸實低調的。如云南白藥、片仔癀、同仁堂以及東阿阿膠等,都是手握國家保密配方而一向經營穩健的傳統中華老字號企業。
而且在這些藥企的流通大股東中,你經常能找到北向資金、社保基金、中匯金、中證金、林園投資等明星資金的身影。
但是提到中藥本身,總會想起小時候被一碗碗棕黑苦澀的藥湯支配的恐懼。要說中藥治病那是真有用,但總是要本著"良藥苦口利于病"的原則忍著反胃喝下去,而且常常一喝還是十天半月起步……沒錯,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中藥行業。
前幾日一則消息又將輿論的焦點引向了中藥行業:民政部發布的社會組織評估等級公告將中國中藥協會的評估等級由4A降為2A,使協會成為被處罰的23家社會組織中唯一一個被連降兩級的單位。中藥協會的降級表面上是與協會違規給鴻茅藥酒頒獎有關,但背后總會引起人們對中藥行業的深入思考:
現在的中藥行業還是個適合投資的好行業嗎?
傳統中藥賽道上的企業,面臨業績瓶頸又該如何轉型實現新的發展呢?
一、大健康時代已經來臨
國務院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定下明確目標:
202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要達到8萬億,2030年該規模要達到16萬億。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有7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15%的人處于疾病狀態。而且中國的人均健康支出不足美國的5%,僅為全球人均健康支出的20%,因此我國大健康產業的未來發展潛力巨大。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爆發又讓全民的健康意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臺階。
藥品作為大健康的重要部分其發展仍然存在足夠空間。
二、中藥行業:論戰略轉型的必要性
中醫使用的原料均為自然草藥,更講究全局的陰陽調和,"治未病"的理念與當代的保健理念符合,而且對于一些亞健康和慢性病有著比西藥更好的效果。很多家中藥企業手握國家絕密配方,構建了絕對的護城河。
但是在這個互聯網+新零售+大健康的新時代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西藥能覆蓋的疾病越來越廣泛。相對于動輒多個療程、一個療程就要數天乃至一周的中藥來說,西藥憑借直擊病癥、能更加高效地解決問題成為了當代快節奏生活人群的首選。
所以說換一個角度看,雖然大健康帶動藥品發展是趨勢,但對于中藥來說實際可能并沒有這么樂觀。
1.指數表現墊底
先從數據上來看,在醫藥的所有子行業中中藥指數表現一度墊底。2016-2020年,當化學制藥、醫療服務等子行業指數站上兩千點、三千點的時候,中藥依然在1500以下徘徊。
2.國內發展慢,國際無優勢
剛才也說道,近年來隨著科研技術的不斷發展,西藥能有效覆蓋的疾病范圍在不斷擴大。而發展千年的中醫背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撐,以及現有草藥原材料的制約,這也意味著中藥很難隨著科技的進步而出現突破性的大發展。
從國際的角度來看,也正是因為中醫的難復制性導致其在國際的傳播受到阻礙。從數據上來看你可能難以相信,在當前的世界中藥市場上,日本韓國的份額已經遠超我國中醫藥份額,也就是"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的尷尬局面。我們所倡導的"中藥國際化"現在很可能已經變成了"中藥材國際化"。
3.負面新聞頻出,中藥到底管不管用?
對于中藥的藥理始終帶著一點"神秘色彩",對于這幾服藥為什么能治好病很多醫生也是"說不清、道不明"、患者更是"聽不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消費者能夠更全面地接觸到各種信息,自己也相應產生了更加理性的判斷力與批判性思維,會對中醫這種"看不懂"的東西產生懷疑。
而最近一些關于中藥的負面新聞也使行業陷入窘境。如云南白藥牙膏中被質疑有西藥成分,同仁堂身陷"蜂蜜門",更具殺傷力的是電視廣告中的各種所謂的演員"老專家",以及打著中藥保健名義推銷的各種藥酒等等。這都讓中藥的"神秘"開始變成"不可信"。
4.政策監管趨嚴
由于中藥市場曾曝出知名藥企的藥材質量不過關、藥品產假、哄抬藥價、虛假夸大宣傳等負面問題,中藥產業的監管已經不斷趨嚴。隨著醫改持續深入,涵蓋"4+7"帶量采購、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醫保支付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相應落地實施。
監管趨嚴對于行業長期來說是好事,但短期也將會對藥品銷售環節的挑戰越來越多,市場壓力隨之增大。
5.研發難,創新少
相對于西藥,在中國傳承發展了上千年的中藥想要在藥的品類上實現創新的確很難。因為中藥更講究對人全身系統的調節,更看重長期的療效,而就是這樣系統性的、長期性的治療成果想要臨床驗證需要更長的時間。對于生產中藥產品的企業,研發新產品所需投入高額費用和大把時間,還是吃老本更加舒適。
從數據上來看,傳統中藥企業的銷售費用遠遠高于研發費用,傳統中藥頭部企業云南白藥、同仁堂、白云山的研發費用營業收入占比都不超過1%。
6.中藥價格貴,醫保覆蓋少
相對于中藥,西藥在成本上更有優勢。雖然一小片藥片的價格可能不低,但是西藥的服用量與服用頻次往往比中藥少得多,而中藥一次一抓就要一大包。更關鍵的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很多中藥都沒有納入醫保范圍,本來就不便宜的中草藥還得大部分自掏腰包,這讓中藥逐漸失去了成本優勢。
從關于中藥進醫保的新聞中"擬提高"、"擬立法"、"提案"、"報銷難"等關鍵詞中就可以看出,中藥醫保報銷體系還沒有完善成熟。
這樣看來中藥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還很多,轉型謀求新的突破是目前大多數傳統中藥企業的選擇,那么它們又是怎么做的呢?咱們下期不見不散~
書接上文~目前各個傳統中藥企業都是如何轉型發展的呢?
三、傳統藥企都如何轉型?
無論是從發展狀況還是宏觀形式上來看,傳統中藥企業要想順利活下去沒有問題,但是要想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就非常困難了。依托原有的老字號基礎進行轉型已經是確定的趨勢,這從近年來各個藥企做出的動作上就可以看出。
1.云南白藥:牙膏+國潮
"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一直是云南白藥的發展理念。
近年來,云南白藥在做好傳統核心產品的基礎上,向外輻射到天然藥物、中藥材飲片、特色藥、醫療器械、健康日化產品、個人護理產品等多個領域,在產品營銷中將當下"國潮"文化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中,白藥向日化品的轉型是最為成功的,也就是云南白藥牙膏。
2015-2019年云南白藥牙膏業務占比越來越大,已經超過營業收入的15%。而牙膏市場占有率也是節節攀升,分別為15.6%、16.5%、18.3%、18.1%、20.1%,近5年實現增幅28.85%,成功擊敗昔日領頭羊黑人牙膏和高露潔,躍居國內牙膏市場份額第一位。從毛利率來看,賣牙膏的毛利率約為75%,大大超過賣中藥的獲利水平。
伴隨著大健康概念的推廣以及消費的升級,牙膏也在走向高端化,云南白藥也是成功地抓住了這個趨勢拉動業績增長。除此之外作為知名國貨,云南白藥抓住新流行的"國潮"為營銷宣傳點向周邊產品擴展。如前年還與老干媽一起參加了紐約時裝周,在品牌形象的推廣與年輕化上做得十分成功。
前日,云南白藥集團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經營范圍包括家電制造,難道賣中藥也要跨界賣家電了么?
2.九芝堂、步長制藥、天士力:轉型生物藥
九芝堂、步長制藥以及天士力等中藥企業選擇的方向是布局生物藥領域,如抗腫瘤藥物、干細胞藥物等等,這也成為了中藥企業轉型發展的一大方向。
做復方丹參滴丸出名的天士力是下手最早的,或者說它一開始就是中藥與生物制藥并行發展。目前公司的產品線已經擴大到了化藥、抗生素、生化藥、生物制品等領域。其中獨家品種注射用人尿激酶原已經獲批上市并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同樣做中藥的步長制藥在去年年報中明確表示,公司正向生物制藥、疫苗等醫藥高科技領域進軍與擴張。目前公司在生物制藥方向研發投入約17億元,在研產品有219個,其中中藥12個、化藥197個、生物藥10個。步長的董事長也表示,希望外界不要僅僅將步長看做一家中藥企業。
以驢膠補血顆粒和六味地黃丸為招牌的九芝堂早就遇到了業績困境,2015年友博醫藥介入幫助九芝堂投資生物醫藥、布局日化領域等力求轉型。現在九芝堂在干細胞制藥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3.同仁堂:瞄準大健康,布局新IP
2019年初同仁堂推出了"知嘛健康"這個瞄準大健康布局的全新IP。相對于云南白藥、九芝堂等明確的業務結構轉型,同仁堂這個新IP其實更傾向于試水嘗鮮階段。
目前知嘛健康的具體實現是健康零號店等實體店的運營,店內將中藥文化與大健康結合得淋漓盡致,未來該部分業務也將與線上結合,打造一個較為完整的知嘛系統。同時同仁堂還跨界開起了咖啡館,推出枸杞咖啡等健康新飲品。
但是目前來看,同仁堂并沒有從業務上做出實質性的轉變,嘗鮮式創新更傾向于品牌價值的推廣。
4.馬應龍:沒有我跨不了的界
作為知名痔瘡藥,馬應龍與云南白藥、片仔癀等同屬我國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跨界做日化品、發展大健康產業是馬應龍一直在嘗試的。
搞跨界其實也是因為公司的業績增長遇到瓶頸,2011年后公司痔瘡類產品收入增速不斷下滑,2014產生了負增長,之后一直增速緩慢。銷量的增長瓶頸主要是與公司在較小產品市場的較大市場份額帶來的天花板有關。目前除了主營的痔瘡類藥物,公司業務還覆蓋到功能藥妝產品、日化產品、功能食品、嬰幼兒護理產品等。
但是目前從品牌定位上來看,馬應龍業務跨界要想取得成效還需要較長時間。畢竟消費者對公司的痔瘡類產品產生了固有印象,再和口紅、食品等產品聯系起來,這個心理接受度肯定大幅降低。
5.白云山:金戈、王老吉與生物藥
提到廣藥白云山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兩個拳頭產品:金戈和王老吉。如果只是單純地做中藥,白云山肯定不可能過得像現在這么滋潤。
現在白云山已經從一家以中成藥制造業務為主的企業,逐漸形成了含"大南藥""大健康""大商業""大醫療"四大業務板塊,旗下擁有12家中華老字號。王老吉和金戈分屬大健康和大南藥板塊的拳頭產品。
除此之外,白云山也在將業務不斷向化學藥物、生物藥物方向轉型。在公司的十大主要產品中,屬于中成藥的僅有三個。目前在研發的頭孢克肟系列制劑和治療性雙質粒HBVDNA疫苗,未來或將會為公司開辟新的市場。
四、總結
目前看,中藥行業已經進入了緩慢增長的成熟期,要想實現新一輪的突破性發展,轉型日化領域、進軍生物藥領域是目前中藥企業最主要的方向。
其實我認為,現如今生活節奏加快了,方便面、快餐讓吃飯變得快捷;京東、淘寶讓購物便得快捷;飛機、高鐵讓出行便得快捷……但是唯有治病這件事快不得。
中藥不治病,而是讓人的整個系統運轉健康從而自愈疾病,它的背后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但是面對現如今中藥的發展表現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中藥企業轉型是必然趨勢。
也希望傳統藥企能真正做到"不泥古、不離宗",畢竟發展與傳承的不僅僅是草藥的配方,還有附加的無價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