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西游記》中師徒四人歷經艱險去取經。可是,取經事業真的只是依靠唐僧和他的三個徒弟嗎?唐僧的坐騎白龍馬,難道只是無足輕重的角色嗎?
今天,咱就來聊一聊,容易被人忽略的西天取經主力之一——白龍馬。
本是龍王太子,甘當取經腳力
《西游記》第八回記載,觀音奉如來旨意,去往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人。在路上,她遇到了一條玉龍向她求救:“我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誅。望菩薩搭救搭救。”
隨后,觀音啟奏玉帝,赦免了玉龍死罪。同時,讓他化作白馬,等待取經人來,拜其為師,護其上路,以“上西方立功”。
接著,在第十五回中,玉龍在鷹愁澗吃了唐僧的白馬,悟空與其搏斗多時,苦戰未果。這時,觀音再次出面,向悟空解釋了玉龍的來由,并點出了白龍馬在取經途中的重要作用:
你想那東土來的凡馬,怎歷得這萬水千山?怎到得那靈山佛地?須是得這個龍馬,方才去得。
從此,白龍馬心懷感恩地走上了取經道路,他始終謹記觀音菩薩的囑托,“你須用心了還業障(佛教指妨礙修行的罪惡);功成后,超越凡龍,還你個金身正果。”而我們要知道,唐僧徒弟當中,與取經前的地位相差最大的,就是白龍馬。他從龍王三太子的高貴身世,變成了只做腳力的趕路工具。
相比之下,悟空、八戒、沙僧還可以大顯身手、用自己的神通法力降妖除怪,但是對于白龍馬,這卻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因為他的使命只是作為默默前行的腳力,他不僅沒有多少機會表現自己,甚至連發牢騷、抱怨幾句都不可能,更無法像師兄那樣談天說地、嬉笑怒罵。
可與此同時,白龍馬承擔的工作雖然最卑微,但同樣至關重要、難度極大。因為,馱著唐僧一路西去,可沒有那么簡單。
第二十二回中有記載,八戒稱自己駕云也無法馱住師父走很遠:“師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這駕云的,怎稱得起?”隨后,悟空也表示無法馱得動師父,“自古道:‘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
可見,白龍馬載著唐僧走過千山萬水,是一項看似平常,卻異常艱巨的事業。而這件事,只有白龍馬能做到,也只有他真正做到了。
解救唐僧性命,促成師徒和解
雖然白龍馬大部分時間都會安守本職工作,默默無聞。但一到危急時刻,他便會鋌身而出,挽救取經大業的前途命運。
在第三十回中,唐僧在寶象國受困,被黃袍怪變成了老虎,關在鐵籠內無法脫身。此時,悟空因為誤解被唐僧趕走,回到了花果山;而八戒、沙僧去了妖怪老巢,在為了解救寶象國公主而與妖怪的打斗中,沙僧被捉住,八戒由于膽小,躲在了荊棘葛藤里,不敢出來。
這時,白龍馬再也無法安心休息,他準備親自去力戰妖怪,解救師父。原著中,關于白龍馬這一段的心理活動有生動的講述。
“怎的好!怎的好?大師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無音信!”他只捱到二更時分,萬籟無聲,卻才跳將起來道:“我今若不救唐僧,這功果休矣!休矣!”他忍不住,頓絕韁繩,抖松鞍轡,急縱身,忙顯化,依然化作龍,駕起祥云,直上九霄空里觀看。
接下來,白龍馬在解救師父的過程中,并沒有意氣用事,而是非常沉穩睿智。
他先是化作宮女,去試探一下黃袍怪變化的假駙馬,并準備伺機消滅妖怪。面對吃人肉下酒的妖魔,白龍馬仍然淡定,假裝熱情給他斟酒。為了讓妖怪放松警惕,他還唱了一個小曲討他歡喜。接著,白龍馬故意要表演舞劍,并抓住妖怪分神大意的時機,一劍刺去。
就在這一瞬間,妖怪立刻慌了手腳,僥幸躲過后,現出原形,升到空中,與顯了本相的玉龍打斗起來。可憐不敵對手的玉龍后腿受傷,只得退出,又變作白龍馬回到原處,心焦不已。
這時,早先敵不過妖怪的八戒回到了寶象國都城。總算見到師兄的白龍馬,首次口吐人言,向八戒訴說了師父遭遇的困境,并講述了自己心如刀割狀態下只身與妖怪作戰的經過。
八戒聽后,竟提出散伙。白龍馬“眼中滴淚”,懇求師兄不要放棄取經前途,并提出了要找孫悟空來降妖。他根據悟空愛面子的性格和正在生師父氣的心理狀態,為八戒支招:“且莫說師父有難,只說:‘師父想你哩。’”
白龍馬認為,大師兄“是一個有仁有義的猴王”,即使悟空識破他的伎倆,也會回來救師父。
果不其然,白龍馬的預料非常準確。悟空得知師父遭此大難,心急如焚,立即不計前嫌,打敗了妖怪,救出了公主,最終師父也得救了。
而唐僧這邊,本就悔恨之前錯怪了悟空,加上悟空也原諒了師父的誤解,師徒二人在遭受劫難之后,終于重歸于好。
這一回,白龍馬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取經事業危急存亡之際,他表現出了有勇有謀的非凡才能,化解了師徒間的誤會與隔閡,促成了取經團隊的完整。正可謂是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
一心一意助力西行,千辛萬苦終成正果
其實認真算來,白龍馬是唐僧收伏的第二個徒弟,卻是陪伴師父時間最長的徒弟。因為,孫悟空被師父趕走過一段時間,而白龍馬卻始終不離師父左右。雖然論資排輩,他在四個徒弟當中只能排在最末位,但他的功勞不是體現在一時的大展神通,而是表現為恒久的默默堅持。
他太平凡,以至于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然而他又太重要,缺少了他,取經事業會立刻癱瘓。但好在值得慶幸的是,白龍馬的辛勞付出,最終得到了唐僧和如來佛祖的肯定。
在第一百回中,師徒一行取得真經回到了東土。唐僧向唐太宗稱贊白龍馬:“幸虧他登山越嶺,跋涉崎嶇。去時騎坐,來時馱經,亦甚賴其力也。”
取經大業完成后,佛祖如來對白龍馬的取經貢獻也非常肯定:“每日家虧你馱負圣僧來西,又虧你馱負圣經去東,亦有功者,加升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
歷經萬難,白龍馬對取經的勤懇貢獻,終于換來了功成正果的回饋。
在日曬雨淋中灑下的滾滾汗水,浸潤著取經事業的心酸;在險山惡水中刻出的顆顆蹄印,彰顯著堅定如鐵的信念。工作卑微卻同樣重要,默默無聞仍必不可少。
臨危鋌身救師命,淡泊無言隱神功。
橫眉冷對妖邪怪,俯首甘為取經來。
所以,請記住白龍馬在西天取經中的功績——正是師徒五人去取經,各顯神通,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