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替代人類真的可能嗎?機械化生產將勞動人民從艱苦的勞動環境中解放出來,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也就是說,機械制造為社會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隨著生產力逐步覆蓋生產生活,機器人即將走入各行各業,替代部分人工。可是機械化生產解放社會勞動力的同時,也意味著許多崗位的消失,這些消失崗位上的勞動者不得不去尋覓新的工作崗位。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假如僅僅是單純的機械,那還不能替代人類進行思考,而要是協助人類進行勞動的話,那只能搭載高檔AI的機器人了。
在阿里云棲大會2015上,馬云發表演講時表示,三次技術革命中,第一次技術革命解放了人的勞力,第2次技術革命拉近了人的間隔,而第三次技術革命將會解放人的大腦。這三次技術革命相對應的產品是機器、互聯網、AI。每次技術革命大約都是花了50年時間,前20年基本上是純技術公司的研發競爭,而未來的30年基本上是技術的使用,技術會使用到方方面面,各行各業。
也就是說,每隔50年我們的日子才會有一次顛覆性的革新。當你在憂慮未來會有機器替代你時,這個時候你只有30歲,有機器接手你工作的時候,你都80了。安享晚年,而且吃著火鍋唱著歌,不必憂慮有機器來替代你的工作了。
但或許你還會質疑,人工智能很早以前就現已有了清晰的概念。革新或許是未來50年,還是下一秒呢?我只能說,科技和人相同,路是一步一步地走的,就算喬布斯的蘋果在短時間內火起來,但人家之前也經營了很久。
假如按現在的生產力水平,真的有工人被機器替代了會怎么樣呢?富士康用實在的行動告訴了我們。據稱,富士康現已布置超4萬臺機器人替代人力,富士康昆山工廠已裁員6萬人。根據富士康之前的“百萬機器人”方案。到2019年布置8萬臺機器人,工廠減少84%工人。
除了工廠,無人超市、無人駕駛汽車、醫用機器人、建筑機器人等新鮮事物不斷呈現。
隨著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涉及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工廠機械臂24小時工作,可替代流水線,醫院醫療機器人給患者做手術,精準度極高,沒有一絲一毫的誤差;無人駕駛,也能輕松完成漂移等高難度動作;無人值守超市,電子支付替代收銀員,只需要有人定時上門補貨即可,大大節約人工成本。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來勢洶洶,發展迅猛,給社會帶來巨大改變的同時,許多人也開始憂慮,未來,機器人+人工智能替代人工,那許多崗位是不是要面臨賦閑的危險?有人甚至猜測,未來人工智能會徹底替代人類的工作,港口、工廠、商鋪,將到處都是機器人活躍的身影。
從機器人+人工智能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機器人不需要吃飯睡覺,也不需要放假休息,充電一小時,上班24小時。尤其是在體力勞動方面,跟這些機器人比較,我們毫無優勢可言。比如建筑行業,我國現在的建筑勞務工人老齡化的問題比較突出,用工荒的問題也時不時呈現,人工成本越來越高,未來建筑行業或將呈現嚴重的勞動力缺失。為此,有些企業現已開始部署,開始進行建筑機器人研制試點工作。
現在的機器人僅僅屬于初級階段,它還沒有辦法去自主解決問題,只能通過人類輸入的固定程序來解決問題。要想機器人做更多的工作,我們還需要它們有更加強大的“考慮行為”甚至一定程度的“思維行為”。這就需要更加高級的AI來完成了。
人的認知行為有以下幾種:調查、舉動和幻想。
調查行為,即調查到現實A與現實B,隨后樹立起現實A與現實B的判斷X,根據判斷X,會影響我們得出別的一個定論Y。比如哲學上經典的三段論:我們調查到一個人(現實A),人們都把他稱作蘇格拉底(現實B),我們得到“蘇格拉底是人”(判斷X);我們還把握了一條牢不可破的真理:俗人皆有一死(判斷Y);最終,我們得出:蘇格拉底會死(定論Z)。請不要小看這一行為,我們正是依托強壯的判斷行為構成經歷,讓人類從嚴格的自然選擇中獲得優勢。
干預行為,即施行干預X或Y,會形成怎樣的效果Z。以上比如持續假定,假如我們對“蘇格拉底是人”進行干預,比如,當時的人們將蘇格拉底崇高化為像耶穌一樣的人物,即便他確實是喝下毒藥身亡,但因為已經“從人變成了神”,所以,我們就可以得出“蘇格拉底沒有死”的定論。這一假定看似荒謬,但正是因為這些行為,我們可以進行育種、畜牧、挖掘,樹立宗教、城邦和帝國安排等,人類文明短短幾百年對自然的干預現已超越之前數百萬年的影響。
反現實的行為,觸及到人類的幻想和反思行為。即假如判斷X或Y引起了定論Z,那么,假如X、Y沒有發生,那么定論Z也會改變。再假定,人類發明出時間機器且發明出長生不老的藥物,如果我們回到古希臘雅典的監獄,將毒藥換成了長生不老藥喂給蘇格拉底,判斷Y被推翻,同時改變了定論Z。正是這些更為夸大的幻想,讓人類提出科學假說、樹立像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等的科學體系,進行文學藝術發明等特殊行為。
現在人工智能處在仿照人類智能的那個層級。即使是成果斐然的深度學習算法,依然處在這三個認知行為的第一層,其才智的難度跟貓頭鷹調查老鼠出沒與否的行為平起平坐。雖然機器學習尤其是深度學習算法在比如圖像辨認、語音辨認、無人駕駛、棋牌游戲對戰等許多領域可以超越人類,但其形式依然是由一系列調查效果驅動,致力于擬合出一個函數
深度神經網絡僅僅為擬合函數的復雜性增加了更多的層次,但其擬合進程依然由原始數據驅動……處于因果關系的任何運轉體系都不可避免地缺少這種靈活性和適應性。這意味著,機器學習及深度神經網絡的算法,僅僅使用關于輸入數據的相關性關系的擬合,而不理解因果關系,那么人工智能就不能從第一層認知上升到第二層級,無法回答有關干預的種種問題。
機器人之父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對機器人+人工智能寄予厚望,他認為未來的工作將會被機器人全部替代,人類將不需要工作,那么人類到時候應該干什么呢?
人類到時候就可以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了。人類的生活不只是工作,工作僅僅讓我們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下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未來將不需要進行勞動,人類到時候只需要考慮一些復雜問題就夠了。他的想法是“人類的進化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基因進化,還有一種是技術進化,而在他看來技術層面的方案比基因層面的進化要快上許多”。其中的技術層面指的便是未來機器人會替代人類的軀干,協助人類進行行動。
機器人和AI未來或許會替代大部分人類的工作,但仍有少部分的人在工作,而機器人替代人類是人類文明發展必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工作的意圖就和之前所說的相同,工作僅僅為了我們可以生活下去,而機器人呈現之后,我們將不需要再工作,而且會活得更好,不過這一切對于我們來說還很有很遠,或許我們這代人是看不到那個時候的到來了,但這個年代必將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