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5日,國土資源部印發《關于補足耕地數量與提升耕地質量相結合落實占補平衡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規范開展提升現有耕地質量、將旱地改造為水田,以補充耕地和提質改造耕地相結合方式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工作。 這是落實中央關于堅持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和今年中央《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有關要求的創新舉措,也是國土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 “逼”出來的政策——保護耕地 中國向來對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問題的耕地采取最嚴格的保護制度。 但建設項目有時確需占用耕地,耕地占補平衡由此而來。其內涵大致為:非農建設經批準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補多少”的原則,補充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 其目的是既要保障經濟建設合理用地需求,支持穩增長重點建設及時落地,又要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充分發揮耕地占補平衡對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占用耕地的補救作用,堅守耕地紅線。 然而現實是這樣事兒的 現實問題是這樣滴:隨著各地持續不斷補充耕地,耕地后備資源尤其是優質后備資源越來越缺乏,補充耕地數量難度加大,特別是直接開墾補充同等質量的耕地和水田在許多地方難以做到。 耕地占補平衡如何做到保質保量? 日前,國土部印發《關于補足耕地數量與提升耕地質量相結合落實占補平衡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提出,在補足耕地數量的前提下,通過對現有耕地提質改造、以補充耕地與改造耕地相結合方式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說白了,提質改造就是針對現有劣質、等級低的耕地,通過改善土壤、排灌等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或者通過改造農田水利等設施,將旱地改為水田等,以這樣的方式保證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 這里面還需要注意,各類城市建設涉及占用耕地的,不能采取補改結合方式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而應當按照現行做法直接開墾優質耕地和水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也就是說,這是在倒逼城市挖掘潛力土地,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節約集約用地。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大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