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個奇妙的國家,要么用思想拷問世界,要么用戰爭拷打世界!
當它用思想拷問世界時,它是偉大的;當它用戰爭來拷打世界時,最終被毀滅的是自己。
德國從領土來看是一個失敗的國家!
德國一直想通過戰爭奪取陽光下的地盤,但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卻失去了34%的領土。
(德國統一之父)
德國最著名的歷史人物是希特勒,但是最成功的歷史人物是“鐵血宰相”俾斯麥。
1871年,在“鐵血宰相”俾斯麥運籌帷幄、縱橫捭闔之下,德國經過普丹、普奧、普法戰爭三場王朝戰爭消滅了阻礙德國統一的勢力,完成了德國的統一。
(德國統一典禮中的俾斯麥)
俾斯麥在一個強國林立的歐洲完成德意志的統一,不僅僅是依靠“鐵血政策”更重要的其對戰爭手段的克制。
在普丹、普奧、普法戰爭三次戰爭中,俾斯麥每次都設定與實力匹配的有限軍事目標,一擊而中,見好就收。
德國統一后,俾斯麥便休養生息,不再對外強勢擴張。
1,不主張在世界各地強力擴張殖民地(避免英德爭鋒)。
2,為避免強鄰法國的報復,采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
在俾斯麥的主導下,此時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占據歐洲大陸中部,疆域廣闊,達54. 1萬平方公里 。
而且由于俾斯麥極其高超的外交政策,德意志帝國外部環境相對緩和。
可惜大好的戰略環境卻被以威廉二世為首的主張德國強勢擴張的好戰分子破壞。
威廉二世性格充滿野心而且沖動魯莽,待人接物相當驕橫。
威廉二世不僅辭退了俾斯麥,更是放棄了俾斯麥制定的理性的外交政策。
在俾斯麥之后,以威廉二世為代表的德國統治集團實行強勢擴張的外交政策,使德國與英,法,俄的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后,德國被迫接受了《凡爾賽條約》,渾然一體的疆域版圖被肢解分割,喪失7.2萬平方公里,占其歐陸領土的13.5%,
(簽訂《凡爾賽和約》后德國失去的領土)
兵圣孫武日:百戰百勝 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贏得勝利,戰爭從來就不是最好的手段,而是最后的手段。
缺乏戰略智慧,一味好勇斗狠的德國人不愿受此喪權失地的奇恥大辱,簽訂《凡爾賽和約》后二十年為了復仇和爭奪陽光下的地盤,再一次挑起了世界大戰。
(政治的本質是獲得更多的朋友打擊敵人,希特勒分不清誰是朋友和誰是敵人)
戰術能力超群,戰略能力低下的德國再一次被英,法,蘇,美群毆而倒下,不僅沒有爭得一寸陽光下的土地,而是再一次“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被慘烈戰爭打成廢墟的國家,被分裂成兩個國家,而且損失領土11.2萬平方公里,占其統一時領土的20.5%。
1.東部
1)重新劃定德波邊界,波蘭邊界大幅向西移動,主要以奧得河、尼斯河為界,如此一來,切什青、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地區,以及東普魯士南部均被波蘭收入囊中。
2)東普魯士北部劃歸蘇聯。(現如今為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普魯士公國的首都,哲學家康德的故鄉)
2.西部——薩爾保護領。
薩爾地區交由法國管理。為達到肢解德國的目的,法國強烈要求薩爾地區永遠脫離德國,后經法德和解,1957年1月1日,重歸德國版圖。
經兩次世界大戰,德國統一時54. 1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嚴重縮水到如今的35. 7萬平方公里 ,共喪失18 .4萬平方公里 ,占其歐陸總面積的34%
1990年10月3日分裂數十年的德國再次實現統一。德國為再次統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a,德國放棄一切領土追索。(不再追索割讓給波蘭跟俄羅斯的領土)
b,在軍事上,德國軍隊數量不超過37萬人,其中陸軍和空軍不超過34.5萬人;德國承諾不發展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原東德地區無核化。
(德國聯邦國防軍)
c,1,蘇聯欠西德數百億美元外債被減免(約占蘇聯所欠西方外債的46%);
2,西德同意支付從東德撤回國的30萬蘇軍的搬遷費用和回國后的營地及家屬安置建設費用幾十億美元。
從德國1871-2018年的147年的歷史可以看出來,“忘戰必危,好戰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