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紀盛事——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眾志共創珍稀國藏。中國自古就有遇重大事件和重大禮典之時,國家“以瓷紀之”的傳統。據記載,僅近代史上,“瓷都”景德鎮就曾奉政府之令,先后燒制過“抗戰勝利紀念瓷”、“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瓷”及“香港回歸紀念瓷”和“奧運瓷”、“世博瓷”等,以物化的形式來銘記各個重大的歷史時刻,“紀念瓷”在國家政治和文化中,占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張松茂,號“芝山松茂”,1934年生于江西鄱陽,師從其父張德生,張德生是“珠山八友”之一劉雨岑傳人,在瓷都景德鎮,他的名字家喻戶曉。極富美術天才,12歲學畫瓷器,18歲便轟動瓷都,張松茂大師作品近十多年來走俏藝術品市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拍賣神話!
張松茂功底深厚,成就極大,是我國陶瓷美術界的全能畫師,主工人物畫,擅畫山水雪景,兼長花鳥畫,日用陶瓷花面設計和大型陶瓷壁畫創作均有上乘之作。善于吸收民間藝術中諸如青花、半刀泥、影青刻花、琺瑯彩、剪紙、年畫、石雕、木雕的工藝特色,借助攝影、油畫的表現技巧,研習金石、書法,他藝趣廣泛,技法精深,達到了'集眾家之長,成一家之法'的藝境。
徐亞鳳,1940年4月生于景德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水點桃花”技藝傳人,沒骨派傳人,自幼受家庭藝術熏陶,其祖父徐仲南是景德鎮畫瓷名家“珠山八友”成員,父親徐天梅為知名陶瓷藝術家。1951年徐亞鳳拜舅舅“珠山八友”之一劉雨岑為師,學習粉彩瓷畫。徐亞鳳從事陶瓷工藝美術65年,擅長粉彩花鳥、山水、人物,在藝術實踐中吸取中國傳統繪畫之精粹,學習諸多名師之技法,堅持寫生練筆,崇尚自然美。
(一)個人榮譽
張松茂大師1988年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4年其家庭被景德鎮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世家”,1994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05年“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稱號,2008年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首屆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稱號。
徐亞鳳大師1994年1月景德鎮置鎮990周年大慶時,徐亞鳳之家被授予“陶瓷世家”稱號,2015年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二)師出名門
劉雨岑,(1904——1969),號雨岑,別號巧翁。安徽省太平縣人。世居江西省波陽縣。一九二三年畢業於江西陶業學校,后至景德鎮從事陶瓷藝術創作活動。擅長花鳥畫,運用中國畫技法於陶瓷粉彩裝飾中,逐漸形成一種新流派。解放前曾於瓷城自由組合“月圓會”,著意研究提高陶瓷裝飾藝術,十位成員被人們譽為“珠八八友”。解放后,在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藝術研究室工作,歷任藝術研究室工作者協會主席、江西省美協副主席。他創作的“洗染”技法,獲得了很大成功,對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發展有較大的貢獻。
實際上,“珠山八友”前后共有十人,分別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許人、徐仲南、鄧碧珊、田鶴仙、畢伯濤和劉雨岑
朱山八友的地位:既是陶瓷繪畫的傳統發展形態的終端,又是陶瓷繪畫現代發展形態的開端。
(三)拍賣價格
《三顧茅廬》系列瓷板畫共三幅,分別是《初訪隆中》、《風雪訪賢》和《孔明出山》。2005年《初訪隆中》瓷板畫創150萬元高價后,2010年,《風雪訪賢》瓷板畫在北京以1300萬元,再次刷新景德鎮單件藝術陶瓷成交價紀錄,2012年《孔明出山》瓷板畫以488萬價格成交。而事隔數年之久,這個系列的每一幅作品估值均已達到3000萬,一套3幅的估值合共接近1億元!
龍珠缸:傳承清道光年祈福龍珠缸,景德鎮大師耗時數年,歷經幾萬次的實驗,成功復燒,此缸裝滿水,輕輕撫摸缸沿,會從中噴出水花,并發出奇妙聲音,堪稱當代貢瓷一絕。
缸歷時悠久,但存世量極其稀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制作工藝難,不容易成型,不容易燒制,耗時耗力耗料。號稱珍寶如山的故宮博物院也只有2件陶瓷缸,景德鎮俗語:十方不如一缸,一缸抵得百圓。
《三顧茅廬—孔明出山粉彩大師缸》被譽為中國第一祈福好運缸,鎮宅祈福,擺在辦公室招財,送人送財運,此缸裝滿水,撫摸缸沿會不斷發出悅耳聲音,連綿數里,且伴隨著不斷撫摸會噴出有如噴泉一樣的水花,極具震撼效果,親臨現場效果更佳,此工藝是失傳已久的清代宮廷絕技,為當年貢缸專用技術,《三顧茅廬—孔明出山粉彩大師缸》必須經過純手工陶泥,摞泥,拉坯,印坯,捺水,畫坯,上釉,燒窯到成缸。
以張松茂大師拍賣488萬元《孔明出山》瓷板畫為原型,首次將這個題材在龍珠缸上進行立體創作。以張松茂大師2012年拍賣488萬元《孔明出山》瓷板畫為原型,首次將這個題材在對瓶上進行立體創作。
《三顧茅廬—孔明出山粉彩大師缸》全圖以粉彩工筆狀描的筆觸,寫劉、關、張“三顧茅廬”后,孔明感其“情篤實,意真摯,德感人,志彌堅”而欣然出山,此后為劉備策定三分天下,安邦定國展示其雄才大略的情景。此圖四騎緩步離隴,孔明的清須飄灑,劉備的黃袍赤氅,關羽的美髯當胸,張飛的側目睥睨,眾多人物的形態裝束,盡在張先生嫻熟的游絲描的勾勒描繪下,顯得清雅古逸,流暢信放,勁健傳神,為主題人物“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的個性特征及形象塑造倍增豐采。
(一)入窯三次
1素燒:溫度780度到800度高溫燒制,(瓷缸拉坯、利坯和晾曬干后第一次入窯燒制)
2燒釉:溫度1330度高溫燒制,(在素瓷缸施釉后,第二次燒制成白胎)
3烤花:溫度780度到800度高溫燒制(在白胎瓷繪制粉彩后再次入窯燒制)
(二)粉彩
在制作上采用粉彩工藝,很好地運用綠色和紅色,表現出的春暖花開一片欣欣向榮之景象,在綠與紅的蒼茫間點出具有沖擊力的絢麗色彩。整幅畫面綠色盎然,萬木清潤,寧靜悠遠的意境托映出四位英雄氣壯山河的胸懷和胸懷偉業的氣魄。
(三)制胎工藝——龍珠缸
此缸工藝手工拉坯,手工修坯,每尊缸都具有噴水和發出賞心悅目的聲音,是本藏品最與眾不同之處。瓷胎由大師親自掌控,薄一分不噴水,厚一分不發出聲響,要求之高,報廢率大
2、存世量:瓷瓶的量最多,鑲器次之,缸最少,口徑超過25厘米的才能成為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