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多父母重男輕女,無論如何,都想有個兒子,姐姐的名字都起招弟來弟。在潛意識里,父母認為,兒子將來可養老防老,女兒總要嫁給別人。現在,像是倒過來了,國家有二胎政策后,頭胎生兒子的,再想生,心里總是戰戰兢兢的,怕又生個兒子;頭胎若生了女兒,二胎就無所謂,是兒子兒女雙全,是女兒兩大千金。
前不久聽說,我小姑操心自己兒子壓力特別大,因為兒子的兩個孩子都是兒子,據說,在他們那個地方,從兒子出生到將來長大娶媳婦,至少要花二百萬,這還是一個的花費,兩個加起來就是四百萬。我姐兩個都是女兒,我們開玩笑說,你將來有福了,操心兒子買房娶媳婦的事兒跟你無關了。
我父母這一代人,兄弟姐妹眾多,少一點的四五個,多一點的十幾個,那時候信奉多子多福。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是獨生子女,即使有兄弟姐妹的,最多不過一到兩人,那時受國家計劃生育的影響,超生的要罰款,懷在肚里里要去流掉。等到我們的下一代,正好趕上國家放開二胎,有選擇要兩個孩子的,有仍然堅持只要一個的。我還知道,有許多父母,做丁克一族,堅決不要孩子。可見生孩子這件事,跟國家政策和個人觀念有關。
在新聞里,看到最多的,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的是,我父母那一代人,老人兒女眾多,卻沒有一個愿意善待他們的,俗話說,當娘的能養得起十個子女,十個子女卻養不起一個當娘的。我們這一代,出現最多的是啃老,許多人認為啃老是天經地義,從反方面來講,父母也愿意被后代啃,被啃的也是心甘情愿。
什么樣的觀念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多子多福的觀念早就過時了,養兒防老的思想還行得通嗎?恰恰是我們這一代人,也就是被父母催婚、催生最厲害的一代,還在深受著父母養兒防老想法的影響。在這里,我絕不是否定子女贍養父母的義務。我想說的是,養兒防老的思想也終將會被淘汰掉的。這種觀念的背后,可能直接導致的后果是,父母與子女的邊界意識模糊,相互牽扯不清。父母當初的付出有多大,將來可能帶來的的壓制就有多嚴重;相反,兒女被包辦的事情越多,長大之后的依賴意識就有多嚴重。
新時代,生孩子的意義是什么?
一,孩子不應該成為我們的負擔。不管你選擇生一個還是兩個,不管生的是兒子還是女兒。誠然,生養兒女需要一筆很大的開銷,如果這筆開銷讓你覺得不堪重負,那這中間一定是出了什么問題?開銷包括看得見的現在的和看不見的未來的。
首先,生孩子之前,至少得評估一下是否具備生的能力。自己獨立嗎?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嗎?生養孩子從古至今都是需要花銷的,只不過是多和少,豐裕和貧乏的區別。如果這樣的條件不具備,你要做的是獨立自我,去完善自己的經濟基礎,而不是想著去生孩子。否則,孩子出生了,帶來的賬單,只能由自己的父母來買。
其次,生養兒女基本的開銷用度,即使普通的家庭,想想辦法,也總能承受的。父母有壓力,主要考慮到未來不菲的教育費用、買房費用、娶妻費用等。換句話說,也就是父母從孩子出生起,就想好了要包辦子女到成家立業的一切。細想一下,這是不是又有什么問題呢?難道父母自己做好榜樣,教育孩子獨立、上進、有謀生求財之道,不比給孩子包辦一切重要百倍嗎?還有一點,這種想法源頭就錯了,錯在不應該拿現在去看未來,而應該拿二三十年之后的未來來看現在,普通人買房娶妻難是目前的現狀,可是等二三十年之后,孩子長大,那時候社會發展成什么樣子,誰又知道呢!由此,杞人憂天,擔心明天會下雨,實在沒有必要。
二,生孩子的前提,一定是我愿意。孩子長大成人之前,誰為孩子負責,誰有權利決定什么時候生以及生幾個。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在自己沒有做好決定之前,對于催生的父母還有七大姑八大姨,堅決說不。這本是一件簡單而又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在許多人那里,仿佛變了味。問題的根源,還在于許多人的家庭模式,父母對子女干涉太多,而子女對父母又依賴太多。如果在一家企業里,誰為你發工資,你要為誰負責一樣。
三,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只是因我們而來,卻從來不屬于我們。我們陪伴孩子一段路程,孩子最終自己獨自上路。生養孩子,自然要付出艱辛,但這艱辛不是在生養的過程中決定的,而是在你準備生養的那一刻已經決定了的,也是你已經接受了的。父母強調付出的艱辛,就有可能抱怨孩子不成龍不成鳳,就有可能把自己未實現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就有可能埋汰孩子回饋自己的太少。因為生養孩子,總要付出艱辛的。要知道,很多時候,問題的根源,在于父母,而不在于孩子。
承認孩子不屬于我們,就會對孩子不過多的干涉,也不過多的期望;就不會想著控制包辦孩子的一切,孩子有他們自己的路要走,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就會知道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我們有我們的世界。
孩子與父母到底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如果沒有合適的詞來形容的話,只能說這是一場緣分。我們陪伴孩子長大,孩子何嘗不是在陪伴我們。但世上沒有永久的陪伴,陪伴時享受歡喜與惱怒;分開時,也要任他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