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我總結過人際交往的3不原則,分別是:不爭辯、不建議、不干涉,現在我把它升級為人際交往的7不原則,即在之前的基礎上又添加了4條,分別是:不評論、不依賴、不比較、不抱怨。
我自己經常在起心動念之間,會對比這些原則,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沒有做到。爭辯、建議、干涉、甚至評論,背后都有一種心魔在作怪,那就是認為自己比對方更有理、更正確、更聰慧。
隨著年齡的漸長,我越發認為這個世界是灰度與中庸的,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以辯證的眼光看問題時,事情往往會此消彼長,相互轉化。
每個人站在各自的立場與視角看待萬事萬物時,往往暗含著偏見與偏執。所以,近一兩年我努力讓自己做到不與人爭辯、不給人建議、不干涉他人、不背后評論。縱然,我有時候不經意間還是會犯這些毛病,但是我能很快意識到自己的缺陷,并能反觀自身,這也算是有一些長進。
02,
現在來談一談依賴、比較與抱怨,這三者之間往往是孿生姐妹,愛同時出現。當一個人有依賴與比較的舉動時,你往往能聽到他抱怨的聲音。同樣,當一個人在不停的抱怨時,背后多半是有依賴和比較的心思在作祟。
家庭成員之間,最容易這樣。家庭成員之間天然形成的人際關系,又是一個人一生中不得不處理的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有人說,家庭是一個修道場,深以為然。
依賴最可能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沒有底線的付出,一個極端是沒有底線的索取,二者都極易形成不健康的人際關系,伴隨著的是相互的不滿與怨恨。
比較也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一個是拿對方和別人比較。比較的背后,多半是不知足與不甘心,多半是覺得自己多么倒霉與不幸。我很少見到與人比較之后,是心生出幸福感的,是洋溢出喜悅感的,伴隨著的盡是不滿和抱怨。
我不知道人們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抱怨,如果你去記錄一個人一天24小時的抱怨次數,可能多達上百次。有一本暢銷書叫《不抱怨的世界》,是專門解讀抱怨這個詞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閱讀。
03,
我把人際關系的3不原則,升級為7不原則,既是解決我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某種困境,也是為了倡導一種更加張弛有度、簡單無為的人際交往。
我發現不良人際關系帶給人的傷痛以及內耗,比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錢財的短缺,破壞性更大。如果7不原則是指導我們人際關系的表象,那么它背后至少暗含著這些本質的原理。
一是每個人都只能做他自己,為他自己的選擇負責,并承擔相應的后果,這結果不管是對是錯,是好是壞。即使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關系,或者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都是如此。
二是不良人際關系多半來自于相互的越界,以及自認為的理所當然。爭辯、建議、干涉、評判,都帶有一定程度的越界,如同章魚的觸角伸到了別人的領地;而對他人的依賴,相互的比較,則是抱怨的溫床,這個世界沒有誰必須要對你怎么樣,你要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
三是人際關系越簡單越自由,越簡單越快樂,越簡單越接近本質。如何簡單?就是盡量做到清靜無為,就像7不原則,講的都是不要做這,不要做那,7不原則其實就是一份不為清單。
推薦幾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