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魔都,晴。
8:13 上海辰山植物園,2號門。
上次來辰山植物園是10月8日拍攝 “寒露,辰山植物園賞蘭花,聽劉夙博士講蘭花”,當時三個展覽溫室中間的共享空間展示的是精品蘭花,這才剛過了幾天,濟濟一“棠”——2020辰山秋海棠展已經接棒在此開展了。
本想好好拍拍秋海棠展來著,奈何時間有限只能匆匆趕路。
8:40 辰山植物園科研中心,到了。自從今年3月22日魔都行者成為辰山植物園科普志愿者以后,因為拍攝活動來過幾次科研中心。第一次來科研中心是拍攝“探秘,2020辰山奇妙夜(下)”,第二次來是來拍攝“走進辰山 · 走近夏日女神 ——2020科普公眾開放日,隨拍”,這次是要跟拍“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秋海棠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秋海棠學術研討會”10月17 日和10月18日這兩天的部分會務活動。
9:14 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和業內同行在辰山植物園田代科老師(前排右二)的帶領下來到了辰山植物園科研中心的秋海棠保育溫室。田老師之前有見過面,可惜不是在辰山,而是在自然博物館。2019年6月22日,作為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攝影志愿者的魔都行者有幸在“【綠螺講堂第142期】從荷而來:荷花文化與植物學” 為田老師拍過工作照。本以為荷花是田老師的研究對象,沒想到田老師對于秋海棠也是深有研究的。
秋海棠屬是全球野生資源種類最多、多樣性最豐富的屬級觀賞植物類群,也是世界植物學家和園藝學家研究和開發的重要類群之一,目前該屬已知并正式發表近 2000 種。
中國的秋海棠屬資源十分豐富,已有 220 余種發表,預計總數近300 種(含自然雜種),種類數量及其多樣性均居全球前列,在植物學、園藝學和中藥保健等相關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中國的野生秋海棠屬資源,整合全國相關單位和愛好者的力量,普及秋海棠知識、促進科學研究、推動產業發展、加強合作交流,經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批準于2020 年 6 月成立了秋海棠專業委員會。
2020年10月16-18日在上海辰山植物園召開了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秋海棠專業委員會” 成立大會暨首屆 “秋海棠學術研討會” 和 “秋海棠展”。
本次研討會邀請九位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作大會報告,交流最新學術和產業成果。
在辰山植物園科研中心的秋海棠保育溫室,田老師認真地為大家介紹了許多有代表性的秋海棠種類和品種,并對大家的提問一一作了詳細的回答。
10:00 結束了辰山植物園科研中心秋海棠保育溫室的參觀后,與會人員移步展覽溫室參觀秋海棠展。魔都行者卻意外邂逅了一群 “綠馬甲”。
詢問了帶隊的辰山植物園從事科普教育的王鳳英老師后得知,這是辰山植物園特色科普活動 “小植物學家” 的教學活動現場。
※友情提示
“小植物學家“ 培訓班共招募20個3-4年級學生,開設4次植物科學探究課程,讓學生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親身體驗探究自然中的樂趣,親歷科學探索之旅,走進植物園,感受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植物與人類的親密關系。
忙里偷閑拍攝的一些照片和視頻素材編輯了一個短片,請欣賞一下辰山植物園的科普活動現場吧。
告別了“小小植物學家”,趕緊去找尋大部隊。
10:30 在濟濟一“棠”展板前,田老師正在給大家講述這個名字的含義——“棠,當然是秋海棠的棠,表示豐富多彩的秋海棠種類和品種匯集在展廳和展覽溫室中。同時,濟濟一‘棠’的諧音,也寓意著喜愛秋海棠的專家、學者和業內同行們在辰山植物園齊聚一堂,也是知識和智慧的匯聚.......”
一段視頻,帶您一起回顧當天上午的活動情況。
13:00 首屆“秋海棠學術研討會”在辰山植物園二樓報告廳準時召開。
來自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的田代科老師首先登臺為大家分享了名為《中國秋海棠的多樣性及保育現狀》的專題報告。
田代科老師,現為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園研究員、觀賞植物資源與種質創新利用課題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和湖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國際荷花登錄負責人。主要從事植物資源的分類與評價、多樣性保護、栽培生理、遺傳育種、觀賞植物種質創新和園藝產業促進等方面研究工作。自 1993 年以來分別在湖南師范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日本富山縣中央植物園、上海四季生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美國奧本大學、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等單位工作。組織及參加大量野外考察,采集標本 5000 余號,約 1.6 萬份;引種栽培植物 4000 多種(品種);訪問了國內外 100余家植物園、花卉企業。主持或參加 20 余項科研項目。培育園藝植物新品種 40個,實現我國荷花、虎耳草和秋海棠品種首次國際登錄;創建了世界蓮屬資源圃、國家首批花卉種質資源庫(荷花資源庫)、國際荷花網和秋海棠在線等網站。
在報告中,田老師主要介紹了秋海棠屬植物具有觀賞、藥用、食用和文化多方面用途,是多樣性最豐富的類群之一,也是近年來種類增加最快的屬,已發表近 2000 種。中國是秋海棠資源大國,已發表 220 余種,預測有近 300 種,多樣性極高,主要體現在:生境和習性多樣;植株大小差異大;葉形、葉色及葉斑式樣豐富;花色多等,是基礎科學研究和開發利用的良好材料。然而,中國秋海棠的很多種類分布狹窄、種群小,易受人為活動和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少種類面臨種群衰減甚至滅絕的危險境地。因此,加強就地、遷地保護野生秋海棠資源顯得十分重要。國產秋海棠的遷地保育盡管取得顯著成效,但同時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關注和解決。
接下來是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李景秀老師分享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秋海棠屬植物專類保育及研究概況》。
李景秀老師,從1987 年云南耿馬野外采集引種長翅秋海棠(Begonia longialata)開始,主要從事秋海棠屬植物的引種馴化和育種利用研究。30 余年實踐試驗研究,已解決遷地保育栽培繁殖關鍵技術措施獲得有效保育方法途徑,并展開遺傳育種和新品種培育應用。成功引種馴化秋海棠屬植物 400 余種(品種)并進行大量的有性雜交育種等新品種選育。培育注冊秋海棠屬植物自主產權新品種 31 個,授權國家發明技術專利 12 項,“秋海棠屬植物新品種培育”項目榮獲 2002 年度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育成品種榮獲第五屆中國花卉博覽會金獎,現正推進企業合作進行秋海棠屬植物及其新品種的規模化繁殖栽培生產試驗示范。
李老師的報告從秋海棠屬(Begonia L.)植物種質資源分布生境,切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引種馴化歷程,馴化栽培繁殖技術措施和保育途徑,概括專類收集保育現狀和結果。簡要概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秋海棠屬植物保育相關的系統分類簡史新種記述,細胞學及染色體數目觀察,葉片橫切面比較解剖研究,葉片斑紋色彩及毛被色澤維持技術措施,遺傳育種和新品種培育,以及產業化示范等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進展和成果。導出昆明植物研究所基礎保育研究薄弱環節和方向,期待廣泛的指導與合作交流。
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的李凌飛老師帶來的報告是《秋海棠屬基因組研究進展》。
李凌飛老師,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副研究員、博士,華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目前主持和參與秋海棠相關科研項目 2 項,已完成多個秋海棠屬植物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工作,并正在建立完善多個秋海棠屬植物高效的轉基因系統。后續研究興趣一方面將聚焦基因組層面,借助多種手段解答秋海棠屬多樣性及適應性演化等關鍵科學問題;另一方面將利用功能基因組學和反向遺傳學手段挖掘秋海棠花型、花色及葉斑等重要園藝性狀基因,并運用分子育種手段對秋海棠屬植物進行性狀改良。
李老師在報告中指出,生物多樣性一直是進化生物學關注的焦點。秋海棠屬作為被子植物排名前十的大屬之一,多樣性極為豐富,且大多數為陰生植物,因此可作為研究植物多樣化形成和適應性進化的理想材料。本報告將嘗試從基因組層面對秋海棠屬多樣性演化及耐陰適應性形成機理進行解答。我們測序并組裝完成了 4 個染色體水平的秋海棠屬植物全基因組序列,同時從現有秋海棠屬系統分支中挑選了具有代表性的種類進行基因組淺層測序。通過比較基因組研究,我們發現,出現在秋海棠屬物種爆發之前的一次特有的全基因組加倍事件和轉座子多樣化插入以及雜交漸滲可能對該屬的多樣性形成和適應性進化具有重要的貢獻;同時發現,美洲與亞洲的類群在多樣性格局形成的機理上可能存在差異。
北京花鄉花木集團有限公司董文珂老師的報告題目是《國外秋海棠協會概況及對專委會建設的思考》。
董文珂老師,北京花鄉花木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國際秋海棠屬栽培品種登錄負責人(國際園藝學會/美國秋海棠協會)。2007 年獲碩士學位(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后就職于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在《秋海棠:栽培、鑒定和自然歷史》的激發下于 2012 年開始專注于秋海棠的植物學研究和園藝開發。2013 年起組織或參與了 10 余次國內外秋海棠野外考察或主要秋海棠研究機構參訪,并與美、英、法、澳、日等秋海棠協會建立了多渠道聯系;2015 年起聯合籌備中國秋海棠社團組織;2016 年創建微信公眾號“愛棠 iBegonia ? ”并原創近 70 篇圖文介紹秋海棠資訊和科普秋海棠知識。2017 年在第 19 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期間共同策劃和組織了“國際秋海棠學術研討會”。2018 和 2019 年 2 次應美國秋海棠協會之邀作專題報告并全程參與該協會年會。此外,發表秋海棠植物學和園藝學文章 10 篇,專著 1 本。
董老師介紹說,在沒有秋海棠分布的西方發達國家秋海棠協會卻早已有之,他們以社團組織為平臺,通過聚集人員(植物學家、園藝學家、行業從業者、愛好者等),籌集經費(會費、捐款、廣告費、銷售所得等),分享經驗和知識(舉辦報告、創建社交媒體賬號、出版專著、發行期刊、匯編資料等),組織活動(拍賣、評比、學術、考察等),采集、保存、分享、培育和銷售秋海棠活體材料(包括野生種和栽培品種)等形式,傳遞人們對秋海棠的激情和奉獻精神,使人們對秋海棠的認知更加專業化和平民化,進而推動秋海棠事業不斷地向前發展。最后,通過上述案例總結對秋海棠專業委員會的建設工作提出建議。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稅玉民老師的報告題目是《世界秋海棠屬分類與系統研究》。
稅玉民老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92 年碩士畢業于云南大學;2000 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長期從事植物學的植物分類與區系地理學方向研究工作,對中國及其鄰近東南亞的喀斯特地區物種和群落多樣性開展長期的調查和研究工作,如秋海棠科、苦苣苔科、鳳仙花科、茜草科以及蜆木林、董棕林、熱帶云霧林等,并在滇東南依托野外臺站開展特色物種和群落的定點和長期監測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國家基金 5 項,主持和參與 4 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科學考察。
稅老師介紹說:基于葉綠體基因組的系統發育分析,并結合 Plana et al. (2004)和 Moonlight et al. (2018)的研究結果,我們提出了 14 個亞屬的秋海棠屬的新分類大綱。其中,裸果亞屬Begonia subg. Exalabegonia 分布于非洲大陸與馬達加斯加島,馬島亞屬 Begonia subg. Mezierea 特產馬達加斯加島及其鄰近島嶼特有的,非洲盾葉亞屬 Begonia subg. Loasibegonia 主產西非熱帶,桑寄生葉亞屬 Begonia subg.Tetraphila 主產熱帶東非,非洲環毛亞屬 Begonia subg. Sexalaria 廣布非洲熱帶,巴西秋海棠亞屬 Begonia subg. Pritzelia 主產巴西高原,開普敦秋海棠亞屬Begonia subg. Augustia 分布于南非和中非熱帶,Begonia subg. Gobenia 主產南美安第斯山脈,秋海棠亞屬 Begonia subg. Begonia 以加勒比海為分布中心,墨西哥秋海棠亞屬 Begonia subg. Gireoudia 主產中美洲,Begonia subg. Haagea,等翅亞屬 Begonia subg. Petermannia 主產熱帶東南亞,南印度亞屬 Begonia subg.Mitscherlichiaj 僅分布印度西南和斯里蘭卡,扁果亞屬 Begonia subg. Platycentrum 主產喜馬拉雅及其南部地區。這些亞屬目前初步確定均為單系類群,為秋海棠屬分類提供了首個系統框架。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的董莉娜老師的報告題目是《廣西秋海棠屬研究概況》。
董莉娜老師,現任職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近年來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秋海棠屬、珍珠菜屬香草亞屬等喀斯特地區代表性類群的適應機制及物種分化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西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學者項目等科研項目,相關研究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于《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廣西植物》、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Phytokeys 等學術期刊。
董老師的報告內容主要是:喀斯特地貌生態系統獨特,植被類型多樣,是我國植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地區,是研究物種分化的天然實驗室。廣西地區的峰林、峰叢、天坑、溶洞等多樣的石灰巖生境,孕育了其獨特的物種多樣性。經過 30 余年的研究,廣西植物研究科研工作者們極大地推進了廣西秋海棠屬的種類、引種、保育、新品種培育等工作,促進了秋海棠屬的研究和保護。今后我們將繼續聚焦于喀斯特地區秋海棠屬的物種分化及其適應機制等研究,嘗試開展功能基因的挖掘和新品種的培育,促進秋海棠屬植物的保護和合理開發。
對于臺上各位老師的報告,聽眾們也積極發表了各自見解,臺上臺下互動良好。
15:50 茶歇期間,大家繼續交換意見。
茶歇后通過視頻連線,來自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熱帶植物學家,世界秋海棠屬分類學知名專家馬克 · 休斯(Mark Hughes )給大家分享了《理解世界增長最快的秋海棠屬的多樣性》;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學生,秋海棠愛好者洪予斌(Yu PinAng )為大家分享了《菲律賓巴拉望地區秋海棠的考察與保育》;美國退休臨終關懷社工,博物學家,美國秋海棠協會副主席兼保育委員會聯合負責人斯蒂芬 · 馬切耶夫斯基(Stephen Maciejewski)為大家分享了《2020 年美國費城花展中的秋海棠》。
與會代表還通過視頻與他們進行了連線互動。
18:10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秋海棠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秋海棠學術研討會”10月17日白天的活動暫告一段落,大家轉場酒店。按照議程,晚上還要召開秋海棠專業委員會的預備會議,討論專委會的章程和其他相關文件、評選個人獎等事宜。
一段視頻,帶您一起回顧首屆“秋海棠學術研討會”10月17日白天活動的盛況。
本篇推文部分內容參考了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秋海棠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秋海棠學術研討會” 會議手冊,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