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運動的歷史并不長。二戰以后,人們開始關注自己國家那些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上世紀50年代末,埃及要修建阿斯旺水庫,為了拯救即將被淹沒的努比亞遺址,埃及求助于國際社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把遺址編號、拆解,異地重建。這個案例提示人們,文化遺產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它們屬于全人類。
這個理念誕生后很快達成共識,1972年誕生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國1985年加入了《世界遺產公約》,1987年有了第一批世界遺產,包括長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莫高窟、北京故宮、泰山等6項,這推動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進步。例如長城過去只把山海關、嘉峪關、八達嶺等列為國保單位,申遺后把跨越15個省(市、區)的長城作為一個整體保護;泰山過去只保護古建筑群、摩崖石刻,申遺時意識到泰山是一個整體,這就改寫了世界遺產的歷史,從此有了文化和自然雙遺產。
今年泉州申遺成功,中國一共擁有56項世界文化遺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搶救保護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改變了我們對待文化遺產的意識。
申遺,從文物保護到文化遺產保護
這些遺產對我們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我們保護什么?我想講一下大運河的故事。中國大運河申遺時包括京杭大運河和它的前身隋唐大運河,還有浙東運河。隋煬帝開運河時起點是洛陽,而絲綢之路申遺的東起點也是洛陽,這樣絲綢之路和大運河就連接起來了,而浙東運河出海處又連接上海上絲綢之路,這樣從沙漠綠洲順著運河到江南,再通往浩瀚海洋。2014年,35個城市參與的大運河申遺成功,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要保護什么?我歸納為16種景觀:
首先要保護人與自然共同生存的自然景觀;第二要保護千百年留下的遺址景觀,比如堤壩、碼頭;第三要保護沿線古建筑景觀,比如衙署等建筑群;第四要保護沿線的工程景觀,比如山東的戴村壩、淮安的水上立交;第五要保護沿線的運輸景觀,今天江南運河的運輸量超過三峽,是黃金水道;第六要保護河道景觀,這是運河的本體,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第七要保護沿線的社區、街區景觀;第八要保護沿線的園林景觀,比如蘇州園林和揚州瘦西湖;第九要保護沿線的宗教景觀;第十要保護沿線商業景觀,比如會館和老字號;第十一要保護沿線的民居景觀,傳統建筑和鄉土建筑是人們的家園;第十二要保護沿線的民俗景觀;第十三要保護沿線的生活景觀,保持原有的風貌和特色;第十四要保護沿線生產景觀,它們留下了很多傳統記憶;第十五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沿線的藝術景觀;最后,還要保護沿線的城鎮景觀,留住它們的格局和風貌。總之,需要保護的是博大精深的、百科全書式的內容。
這就告訴我們,要從文物保護轉向文化遺產保護,既保護文化遺產也保護自然要素,既保護靜態的遺產也要保護活態的生活和非遺,既要保護古代的遺產也要保護近代、當代的文化遺產,既要保護單個文物也要保護建筑群和文化線路,既要保護高等級文物也要保護傳統民居、工業遺產、老字號。
過去在文物保護語境下我們經常在爭吵,是保護重要還是利用重要?現在我們可以說,它們都不是目的,不科學的保護會造成傷害,不合理的利用會造成破壞,真正的目的就是傳承,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經過我們的手完整真實地傳給子孫后代,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今天,文化遺產已經走進社區和生活,所以文化遺產保護不再是政府的專利,而是億萬民眾都有權利的事業,把文化遺產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享用權交給公眾,大家共同保護,文化遺產才有尊嚴!
600年紫禁城,既壯美又年輕
我寫了本書叫《大運河漂來紫禁城》,建造紫禁城的材料確實是從大運河上運來的。而我也有幸擔任過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到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做看門人。
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筑群,但以前你說你館舍宏大,大部分區域不開放;你說你藏品豐富,99%的藏品鎖在庫房。我花了5個月,走遍故宮9371間房子,為每間房子確定整治方案,我們喊出一個口號:“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經過3年整治,紫禁城開放面積達到76%。過去的午門雁翅樓是倉庫,現在做成臨時展廳,原本不開放的慈寧宮做成了雕塑館,3米多高、1500年北齊菩薩在南墻墻根下站了幾十年,灰頭土臉,在這里展出臉色都好看了。過去院里惟一一套兵馬俑纏著海綿躺在臺階下像傷兵,現在展示出來神采奕奕。文物只有得到關注和保護,才會有尊嚴。
我們開放壽康宮,還原乾隆母親居住時的陳設;我們開放了城門和角樓,過去走到神武門意味著參觀結束,現在上面兩層展廳常年辦展覽;我們開放了端門,建成世界上最好的數字博物館;我們開放了暢音閣大戲樓,作為戲曲館重新演戲;我們還把故宮最大的地面庫房改造成家具館。
我們的努力得到了公眾認可。2019年春節,故宮舉辦《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這是故宮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臨時展覽,還原了過年飲宴、中和韶樂等6個場景,其中在養心殿東暖閣,過年時會拿出金甌永固杯,倒上屠蘇酒,皇帝用萬年青毛筆寫上吉語,我們還原了開筆禮的場景,還展出了五位皇帝寫的五個“福”字。
開幕后每天觀眾少則2萬,多則4萬,故宮里掛上春聯、門神、宮燈,還有179年沒有點燃的萬壽燈和天燈,也在乾清宮前豎立起來,80個國家的大使在這里合影。我們研發了100多種文創產品,把中華老字號請進來。以前北京市民占觀眾比例很低,這次超過了50%,同時35歲以下年輕人也超過了50%,我覺得博物館就該有這種氣象,它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年輕時尚的。
正月十五,我們點亮了紫禁城,500年來這是它第一次被照亮,也是頭一次在夜間開放,人們可以看展覽和藝術家的表演,在城墻上還可以看到屋脊、房頂上投影著《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中外觀眾用手機把現場場景傳到世界各地。
2019年,故宮觀眾數量達1933萬人次,世界第一,其中35歲以下的觀眾第一次整體突破了50%。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中華傳統文化,喜歡古老的紫禁城,喜歡正青春的故宮博物院,我覺得非常欣慰。去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它600歲生日,我們這一代人成功地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了下一個600年。
帶領“布鞋男團”,用腳步丈量文化遺產
講好文化遺產的故事,我們還組織了一個“布鞋男團”,走進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這個視頻節目大家在網上能看到,叫《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每期講述一項世界遺產的價值、保護帶來的巨變和如何融入當下社會生活中。
第一站是良渚古城,以前這里就是普通的浙江農村,有廢品回收站、鄉村企業、水塔,還有大量缺乏規劃的住宅,周邊開山采石,環境被破壞得蕩然無存。而今天,這里經過大規模整治建成了考古遺址公園,恢復了山形水系、地形地貌和文化景觀,考古表明5000年前良渚古城9個城門中8個是水城門,它就像威尼斯這樣的水城,通過這樣的水系與周圍廣闊的區域建立起聯系。
我們來到廈門鼓浪嶼,這不僅是風景名勝,還是一個歷史國際社區,上個世紀十幾個國家的僑民來到這里建造了不同風格的房子,這樣它就變成一個萬國建筑博覽會。申遺成功后島上居民1.5萬,來訪者每天不得超過3.5萬人次,保證島上人們有正常的傳統生活方式。
我們還去了福建土樓、景邁山古茶林、杭州西湖、成都都江堰、蘇州園林、黃石工業遺產、登封天地之中、湖北武當山、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老司城遺址,申遺多年后當地民眾沒有用鋼筋混凝土做建材,他們精心地保護自己的村寨,知道游客們來這里是來欣賞他們的家園的。在這里,“布鞋男團”每個人都要給孩子們上一堂課,我對孩子們說:“你們腳下這片土地埋藏著取之不盡的豐富的寶藏,它比金銀財寶更寶貴,這是你們祖先的創造,你們趕快長大,走出大山,學成回來要讓這里變得更美好。”
我這個節目入圍白玉蘭獎之后,B站評分9.5分,豆瓣評分9分,我把個人體會寫成一本書《萬里走單騎:老單日記》。我們決定繼續走下去,第二季已經去了殷墟遺址和洛陽。
說了這么多,我想講的歸根到底是一個道理,文化遺產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保護是我們共同的職責,只有文化遺產得到保護才有尊嚴,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會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而這種力量又惠及更多人的生活,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也是大國氣象。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本報記者王宏偉整理自單霽翔2021年11月5日在溧水國學經典·無想書院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