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些年輕夫婦,特意跑去醫院要求人工流產,就是為了要生第二次懷上的寶寶。
且不說人工流產對自身的傷害到底有多大,這二胎比頭胎更聰明的說法,也并沒有科學依據。
可老話也說:“老大傻,老二精。”
到底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認同這個說法呢?今天就來好好說說。
大寶是二寶最佳的學習模仿對象
生過兩個娃的都知道,養二寶相對于第一次養老大,可以說是省心太多。
不僅僅是因為自己更有經驗,而是更多時候,大寶可以幫你“養娃”了,甚至他做的,比你老公更靠譜。
國外有一位父親,將一碗巧克力豆放在桌子上,叮囑兩個寶貝,一定要等爸爸回來才能吃。
對于三四歲的孩子來說,抵制住巧克力的誘惑,無疑是一道人生難題。
可在妹妹忍不住伸手去摸巧克力豆時,哥哥及時制止了她,告訴妹妹“別碰它們”。
明明自己也很難忍住,但正因為是哥哥,所以一定要以身作則,等待爸爸回來。
身為哥哥/姐姐,為了鞏固自己在弟弟妹妹眼中的偉大形象,他們會樂于展現自己的優點和特長,這就為教育二寶,樹立了天然的榜樣。
演員胡可的兩個兒子,在家中也是如此。
大寶安吉會在家里主動教弟弟認漢字、彈鋼琴,儼然一副小老師的模樣。
平日里,胡可還會讓安吉教弟弟小魚兒做家務、疊衣服,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動手了能力,還能替自己分擔家務。
一舉兩得。
- 當大寶被大人訓斥的時候,二寶偷偷掌握了當乖孩子的方法......
其實細細想來,大寶出生以后,沒有年紀相仿的玩伴,能夠被他們模仿學習的對象,就只有家里的大人和別人家的小孩,更多的時候需要他們自己去發現和探索。而二寶一出生就有大寶陪他玩耍,供他模仿,抓住了在三歲前大腦發育的黃金階段,更加有助于他們有助于智力的開發。宋妍霏媽媽在節目中談及自己養兩個孩子的感受,她說:“因為宋妍霏是我的第一個孩子,任何事情我都要親力親為,等到一生弟弟的時候,我覺得愛誰誰吧。
很多媽媽在第一次懷孕的時候,都會精心準備各種小衣服、小玩具。不僅如此,還會拉著老公一起翻看各種育兒書籍,向身邊每個有娃的朋友取經,做好十足的養娃功課。可準備再多,終究是紙上談兵,養娃該走的彎路,一米都不會變少。只有自己切身經歷過一次,才知道第二次養娃該如何避雷。老大小的時候,很容易磕磕碰碰,還經常在半夜發燒咳嗽,當時咨詢了不少有經驗的朋友,還常常半夜抱著他去醫院,生怕耽誤了治療。可幾趟下來,發現都是一些常見的兒童疾病,自己也學會了如何正確的應對,明白什么情況需要重視,什么情況可以不需要去醫院。當生了二胎以后,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慌亂,磕磕碰碰都能從容應對,甚至還能像現在這樣寫寫文章,和大家分享科普這些育兒經驗。有了二寶以后,我們就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懂得如何避開誤區,少走育兒彎路。一個孩子在家,就足以讓一對父母手忙腳亂,兩個孩子更是能讓家里炸開鍋。買東西得一人一份,分食物得分的一樣多,不論是誰多誰少或是顏色不一樣,都會引起一場“戰爭”。老大和老二平時看似非常和諧,也常常會因為一個玩具、一片水果、一本書...吵得不可開交。曾經看過一檔育兒綜藝,其中有一期,爸爸拿出了一整副卡片給孩子們玩,可兩個孩子偏偏為了其中的一張大打出手。不論是不同的物品還是同一樣玩具,都會成為孩子們戰爭爆發的理由,這大概就印證了那句老話:“別人碗里的飯才香。”孩子們之間,不只是會吵鬧,還會激發他們前進的意識。外國爸爸Sam,曾在家中陪孩子玩“投球”游戲,將毛巾當作球,投進臟衣籃中。哥哥威廉第一次嘗試后并未投進,弟弟本特利在一旁,主動提出也想試一次。“雖然到現在為止(弟弟)只是跟著哥哥學,可現在(發現),他想比哥哥厲害的意愿更大。”
競爭意識似乎是孩子的天性,大寶成為了二寶天生的對比目標,而二寶的存在,也成為了大寶捍衛自己不能輸的理由。在老大的影響下,老二會不甘于落后,奮起追逐哥哥/姐姐的步伐,所以自然會表現的更加主動、優秀。所以有多個孩子的家庭,父母可以適當鼓勵孩子的這種競爭意識,為他們提供前進的動力和目標。同時可要平衡好孩子輸贏的心態,注重友誼第一的原則哦~時代發展迅速,從一胎到二胎,不論是社會發展還是家庭經濟環境,都會有所提升,他們的生長環境,會一定程度上優于大寶。養大寶的時候,常常會比較精細,不論是吃、穿、玩,父母都會準備的更加細致。喂飯喂菜,都要盡可能的弄得精細,生怕孩子不易消化;
到了二寶這邊,家長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處處小心謹慎。這反而讓二寶得到了更多鍛煉的機會,使得他們的精細動作、咀嚼功能、抗擊打能力都會隨之提升。這也就是你感覺二寶發育的更好,更加聰明的原因之一啦。不論是大寶還是二寶,從來就沒有誰會更聰明的說法,他們在智力上根本就沒有什么差距。相差的無非就是父母的心態、待養的經驗以及生長的環境。只要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不論出生先后,都是爸媽最聰明可愛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