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新論:怎樣重鑄?如何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葉小文:這可以從回答三個問題開始:一是在人性和金錢的碰撞中如何激揚人性?鑒于近利遠親、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道德失范現象,要從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強化道德約束和慎終追遠的定力,去增強我們民族在現代化浪潮中強身壯體的抗體,增強在各種物質誘惑中的免疫機能。
二是在權力和資本的結合中如何約束權力?中國有推崇君子人格的傳統。諸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諄諄告誡,修齊治平、治國安民的政治理想,“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百姓情懷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君子之德”,與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前赴后繼的遠大理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宗旨相契相合。黨的各級干部不妨從傳統的君子之德中,念好權力約束的“緊箍咒”,獲得精神鼓舞的正能量,培養浩然正氣。
三是如何避免市場經濟全方位滲入社會生活更好地治理社會?中國歷史上,很多人主張“儒法并用”、“德刑相輔”。治理國家和社會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黨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這方面的治理思想與經驗。以德治國,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之一,是中華民族應該認真繼承使之轉化為新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用好的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之一。
總的來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解決好市場經濟倫理問題上“接地氣”,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上“采金礦”。
關于“接地氣”,《意見》明確要求,“確立經濟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出臺經濟社會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開展各項生產經營活動,要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要注重經濟行為和價值導向有機統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實現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良性互動。建立完善相應的政策評估和糾偏機制,防止出現具體政策措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的現象”。
關于“采金礦”,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靠“神召”來作為立足此岸、面向彼岸的價值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天下情懷,“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凜然正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等。這是一個偉大民族幾千年傳承的集體記憶、集體呼喚,遠比西方文化中“創世者”的一個“神召”來得厚實和豐富。
不只是社會主義中國,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會面對精神支柱、精神安頓的問題。其中,價值觀問題尤其是市場經濟的倫理問題,是東西方都遇到并且至今并未解決的大問題。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但是,在今天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時,不要輕看另一個“決定性作用”——具有突出優勢、深厚軟實力和重要精神支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背景下,其基因一旦激活,不斷生長和放大,就可能形成百病不侵的抗體,百折不撓的動力,形成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倫理。可以嘗試著,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激活這些精神基因,成功結合資本的沖動與誠信的構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當這個價值觀的大問題基本解決了,當大家都富起來,且成為君子,微觀層面上的“扶不扶”、“騙不騙”的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了。(記者 李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