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分封制到郡縣制的演變
大行分封——周滅商前后,已開始將子弟親屬分封于新征服地區,但大規模的分封是在周公東征以后進行的,并且延續了較長時間。分封在當時稱為“封建”,即分封土地、建立國家之意。據載僅在周公攝政時就分封了71國,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如武王幼弟康叔封于衛,都朝歌(今河南汲縣北);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后改國號為晉),都翼(今山西翼城東南);同姓貴族召公奭封于燕,都薊(今北京)。一時“周之子孫茍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也有部分異姓諸侯。如世代與姬姓周族通婚的姜姓部族(傳說中的周始祖棄之母即為姜姓)首領師尚父(又稱姜太公,在牧野之戰中曾任周軍前鋒)被封于齊,都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商貴族微子啟封于宋,以承商祀,都商丘(今屬河南)。此外邊遠地區的一些古老方國、部族亦仍因其故地而封。分封時要舉行隆重的冊封儀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將某地區的土地連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賜給諸侯,由他們去建立國家。諸侯要對天子承擔鎮守疆土、屏藩王室、繳納貢物、朝覲述職、發兵從征等義務,在自己國內可以將土地繼續向下分封給子弟親屬,后者稱為卿大夫。分封的做法至晚在商已經出現,但當時主要是對自然形成的方國、部族加以名義封號,沒有形成嚴密制度和有效的控制辦法,被分封者大多叛服不常。周朝的分封則更為徹底,它主要是由統治部族對被征服地區主動進行的武裝拓展,大大加強了王室對全國疆域的控制,鞏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春秋時期傳統政治秩序的破壞,還表現在一些國家出現了由國君直接任命長官的郡縣。縣大約于春秋中葉在楚國產生,當時楚滅掉其北鄰若干小國,將其改置為縣,設縣尹、縣公進行統治。縣尹、縣公雖用貴族擔任,但卻非世襲之職,國君可隨時對其任免調遣,因此縣制實際上是傳統貴族政治的對立物。后來晉、楚、秦等國相繼開始推行縣制,晉國縣制尤為發達,卿大夫都在各自領地內設縣,委任有軍功者為其長官。隨著縣的普遍設立,晉國到春秋末期又在邊遠地區設置面積更大的郡,性質與縣基本相同,但因地處荒僻,故地位尚在縣以下。西周以來的政治結構本來是層層分封,而春秋中后期的郡縣打破了這一傳統,成為后世官僚制度的萌芽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不久在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秦朝徹底廢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以郡統縣。戰國各國縣的設立已經比較廣泛,但統領縣的郡主要僅置于邊地,尚未普及。秦并六國,疆域遼闊,中央直接統轄數以百計的縣顯然比較困難,郡的普及勢在必行。初統一時,全國共設36郡,后來陸續增設至40余郡??ぴO郡守為行政長官,郡尉掌武事,郡監(監御史)掌監察??h的大小不等,萬戶以上者長官為縣令,萬戶以下為縣長,又皆有縣丞、縣尉等官???、縣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他們通過自戰國沿用下來的“上計”制度接受中央考核。縣以下又有鄉、里兩級基層管理組織,鄉設三老、嗇夫等職,里設里典。另外縣下面還有亭的建置,設亭長,負責掌管地方治安。這樣,秦王朝的統治由朝廷下至郡、縣、鄉(亭)、里,層層控制,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會最底層,又自下而上逐級集中到最高統治者皇帝手中。這也是秦以下中國歷代王朝的基本統治模式。
附:請大家讀后順便點擊下方↓,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