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2017的年度良心影視佳作,相信很多人都有各自的心頭好。然而要論今年最意料之外的驚艷,當數夏天那部大火的“小戲骨版”《紅樓夢》。雖然只有短短九集,但這群平均年齡十歲左右的小演員們,表現出了絲毫不輸于成人的演技,并如實地還原了87版紅樓中精髓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連向來苛刻的豆瓣網友們都打出了9.2的高分,并且贊賞稱“很1987”。
感慨之余,不少觀眾才意識到87版《紅樓夢》已經誕生了整整三十年之久了。當年那群連臺詞都看不懂的90后們,都早已步入了劇中人的年紀。
所謂經典,是連匆匆時光在它面前,都會遜色暗淡的。
87版紅樓雖然得益于國人心中至高的名著《紅樓夢》,但在某種程度上又超越了它,才有了經典與經典之間的相互成就。
如今,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當高速出品的媒介內容此起彼伏地刺激著大眾的感官時,演員的顏值和人氣,逐漸超越他的演技本身成為更被觀眾在乎的東西,而市場對于影視作品的評判,干枯得僅剩商業價值的標簽。
我們真的有必要靜一靜,回到一種慢下來思考的氛圍。
比如在這本《1987,我們的紅樓夢》中,時隔三十年的“寶哥哥”歐陽奮強,就向我們娓娓道來了在那個溫良的年代里,真正的演員和真正的經典是如何誕生的。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那場舉國震撼的“海選”
1979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電視導演,王扶林跟隨廣播事業局出訪英國時,看到BBC廣播電視公司將英國乃至世界各國的名著都改編搬上了熒幕,受到了極大的啟發。回國后他就向中央電視臺提出了翻拍古典四大名著的想法。于是,作為首選的《紅樓夢》就在這樣的契機下啟動拍攝了。
在反復商討后,王導決定這次拍攝全部起用新人,不用明星,并在全國范圍進行遴選。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影視演員的“海選”。
此舉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質疑,《新民晚報》還發聲:選拔沒有足夠表演經驗的演員是否挑得起這部世界名著的大梁?
但王導心中自有他的堅持。
在海選的過程中,每天都有來自全國上千封自薦信,導演組還大海撈針式地親自去各地物色人選。有的演員在進組之前就已小有名氣,也有像工廠工人這樣,甚至不是表演科班出身的平凡人。
導演以及劇組團隊們在乎的,并不是“他們是誰”,而是“他們可以成為誰”。拿王導的話來說,就是“你不會表演我不怕,關鍵是你要像這個人物”。
《1987,我們的紅樓夢》中寶釵定妝照
無論什么身份背景,每一個演員都經歷了初選口試、面試、試鏡篩選錄像、片段表演、角色搭配等重重考核。而入選之后,還要接受更為細致漫長的培訓。
在《1987,我們的紅樓夢》里,歐陽奮強多次提到了王導在中央臺和紅學會的支持下開設的紅樓培訓班。在那里,演員不僅要研讀名著,聽紅學專家們的講授;還要學習琴棋書畫、儀態舉止、古代生活習俗以及表演的技巧。同時王導也希望他們在這樣朝夕的相處中,能培養出耳鬢廝磨的感覺。
當年紅樓劇組的紅學專家顧問團隊,稱作是“天團”也不為過了,曹禺、沈從文、啟功、吳祖光、周汝昌、蔣和森等名聲如雷貫耳的大師都在其中。他們不計任何報酬,熱情向這群“乳臭未干”的演員們地傳授了多年的學識。
“十年磨一劍”,多少人同時將全部的熱情、初心、信念傾注于一部定數未知的作品,耗時整整兩年事無巨細地完善前期的儲備。而這樣的盛況,也只能存在于那個年代了。
用匠心打磨每一個角色
其實87版紅樓的很多演員被篩選進組后,并沒有完全固定好要演的角色。因為攝制組們也不斷地在演員身上揣摩角色的靈魂感。
歐陽奮強在書中記下了他印象頗深的一段:當年導演在對“黛玉”這一角色的定選猶豫不決時,陳曉旭淡然又篤定地向王導表了態:“如果您讓我去演其他角色,觀眾會說您讓林黛玉演了別人。”
也是這番話,才讓王導最終定了心,也讓無數人神往的林妹妹,從此有了最合適的模樣。
而就算那會已小有名氣的“特優生”鄧婕,為了爭取到王熙鳳這一角色也付出了超出旁人幾倍的努力。大結局那場戲里,歐陽奮強親眼看到鄧婕為了還原出鳳姐死時的凄涼,堅持不用替身,在哈爾濱零下三十度的雪地上,赤腳被破席裹著拉了七八回,最后竟凍暈過去……
在長達三年的拍攝過程中,王導為了讓演員能全心地準備,提出了禁止接任何其他拍攝工作的命令。很多人也自愿放棄了考學、商演等若干機會。
要問他們后悔么?也許書里鄧婕的話能代表許多人的答案:
“拍攝《紅樓夢》的三年時間里,我全身心都在這個任務上,沒有什么可以讓我分心的;我什么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王熙鳳這個人物。”
87版紅樓中很多人的表演,甚至達到了他們終身的演技巔峰。在最好的年紀里演了值得一輩子驕傲的角色。幸運的不僅是這部劇,也是演員們自己。
《1987,我們的紅樓夢》中收錄的經典場景
為了一部劇,他們傾盡了所有
1987年5月, 電視連續劇《紅樓夢》首次公開上映,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甚至家家戶戶都會傳出它的主題曲。
創作了這首曲子的王立平老師,當年在王導的完全信任下,用時四年雕琢出了《紅樓夢》的全部配樂。
被稱為“詞曲千古絕配”的紅樓歌曲,是王立平含淚從原著中一個字音符、一個字地挖出來的,歌手陳力也是在無限感慨中含淚而唱的。尤其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枉凝眉》,配合著片頭的巨石,成為了太多觀眾心中永遠淚目的經典場景。
漫漫四年背后的所有嘔心瀝血和坎坷波折,也被王立平老師親自記錄在這本書里。
《1987,我們的紅樓夢》的劇組集體簽名
后來,新版紅樓又找到王立平要求譜曲時,他斷然拒絕了。
老先生說:不是不想,不是不愛,而是自己在87版紅樓的音樂創作中,已經傾盡所有了。
“一朝入夢,終身難醒”。
在歐陽奮強這部回憶錄中,我們還得以窺見,當年紅樓做到極致的,不僅是配樂。從后期配音到美術效果,從化妝造形到服裝設計,所有的部門無不是用虔誠的態度,用一種“工匠精神”來對待這部作品的。
《1987,我們的紅樓夢》中的片場點滴
在做這些事之前,他們沒計較過是否能一舉成名。好在時間終究告訴了他們,好物并非只存在于曇花一現。
我們心中唯一的1987
三十年過去,百花已四散在天涯,徒留了寶哥哥一人,鍥而不舍地重拾著那些記憶,連帶壓箱底的珍貴影像拼湊在一起,才成了這本《1987,我們的紅樓夢》。
歐陽奮強在每篇的末尾補記了他們那群人的后半生。當年大觀園里的青年男女們,如今有的依舊在熒前幕后,有的已過上淡然悠遠的尋常日子,有的卻遠走他鄉,有的則遁入佛門,還有的甚至成了劇中人的結局,本質潔來已潔去……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
然而幸運的而是,我們還能在這本書中,同被保存在時間那頭依舊年輕的他們,一起追憶那個永遠回不去的1987年。
就是那個拘謹而踏實的年代,一群真誠單純的人,懷著敬畏的心,被同樣嚴謹質樸的前輩賞識,把自己這輩子最美好的瞬間,最無悔的幾年,都獻給了那部戲。
那是他們最好的1987,又何嘗不是我們心中唯一的1987。
這本回憶錄,不僅每一個懷念87版紅樓的觀眾都能從中有所回味;而且任何一個在演員這條路上還探索著的人,都應該細讀一番。
所有這些龐雜平凡的點滴告訴我們,經典何以成為了經典,以及縱使劇中的斯人已去,少年老矣,為何還有那么多人愿意停留在三十年前的紅樓一夢中,不愿醒來。
天盡頭,何處再有香丘。
實習編輯:Enid
攝影:王偉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