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注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年,
這一年里發生了太多重大事件,
毫不夸張地說,我們這幾代人,
是見證歷史最多的人了。
最近刷屏的是重慶山火,
山城里的軍民,
讓無數華夏子孫破防,
不知道多少人淚灑眼屏幕前!
軍民一心,眾志成城,
熄滅山火,創造奇跡,
我們在感動于軍民魚水情之余,
不禁要思考:
高溫炙烤下,自燃的山火,
可以說世界很多國家都有,
相比于美、澳、英等西方
躺平式救火,佛系觀火,
我們的對于山火實在是“太殘暴”了!
短短幾天,就讓熊熊火焰化作幾縷青煙在嘆息。
960萬平方公里,
為何竟容不下幾點山火了?!
這與我們的文化觀念有深刻的聯系,
中華文明,以《易經》文化為綱,
一方面:
講究的是“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面對天災,盡人事聽天命。
面對突如其來的大災難,
我們歷史上留下的是:
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刑天戰帝。
每一個都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典故,
都是一部核能勵志大片!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這十個字描述中華精神,
慷慨悲歌、恰如其分。
在中國文化里,
你只有竭盡全力后,
才有資格談接受命運。
這種精神可能會沉睡,
卻從未斷絕!
重慶軍民救火的現實,
就是“刑天舞干戚”的精彩呈現,
那一刻,個個川軍附體,
那種英勇豪情,直入霄漢。
另一方面,
我們又特別強調太極精神,
通俗表述就是:
陰陽對立統一,天人合一。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陰陽平衡,生生不息。
我們的哲學理念里,
沒有絕對好壞禍福,
我們與自然之間是陰陽一體,
是一非二,
絕非西方文明主客體之間的簡單關系。
我們的文化基因中,
沒有主體一定要解剖、
征服、解決客體的思維本能,
這種哲學觀念是西方自然科學的發端,
它帶來的好處是,
科技的狂飆突進帶來了物質的極大豐富,
但也無限放大人的欲望與狂妄。
今天的,
人類發展出了無數令地球毀滅的技術與武器,
人類在狹隘的主客體思維思想的指導下,
彼此傾軋,勾心斗角,HE武互相瞄準,
當矛盾不可調和時,隨時那個啥!
福兮?禍兮?
在亨廷頓所劃分的世界“七大文明”中,
沒有哪一個文明比中華文明更強調天人合一,
沒有誰比我們更強調尊崇自然。
在易經文化系統里,
我們人類只是萬物之一,
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對自然,我們是敬畏和融入,
絕不可以為了個人的私欲而竭澤而漁。
陰陽五行的宇宙觀幾千年來,
貫注在我們的倫理、哲學、藝術以及生活準則中。
在我們的文化系統里,
每一座山,每一條河,
都是有“神祇”居住其中,
山神、河神、海神甚至樹神,
都是要尊崇的。
在傳統的風水理論中,
山川河流,
府邸商鋪都類比為有機的生命體,
都講究藏風聚氣、氣脈貫通,
如果一個人縱欲過度,
就會導致經絡堵塞,陽氣受損,
風寒等陰邪之氣趁虛而入,
然后疾病就發生了……
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
龍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圖騰。
“龍脈”就是華夏龍的氣運之脈,
在風水文化中,
龍脈就是指境內的主要山脈。
《地理大成?山法全書》云:
“龍者何?山之脈也。土乃龍之肉,
石乃龍之骨,草乃龍之毛”。
并不是所有的山脈都可以稱為龍脈,
龍脈所在的山必須有始有終,
有根有源,不僅有山還得有水,
內部有生氣貫通,
這些“生氣”還可以生出更多支脈,
一條巨龍,陰陽交媾生出無數小龍。
小龍再生出更小的支龍,
延綿不絕生生不息。
這樣的山脈外形連綿起伏,
植被全面覆蓋,
山上必須有眾多種生物,
總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才有“龍氣”方能稱之為“龍脈”。
風水口訣有言:
'山管人丁水管財,'
這意味著有“龍氣”才能孕育出人口,
才有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的發展!
有了人口與發展,
才會孕育出國家與文明。
而龍脈又是山水源頭。
因此“龍脈”的健康與活力
往大的說關系到國之氣運,
往小關系到每個老百姓個人、家族發展。
世界共有五條大龍脈,
中國占三條。
所有龍脈的源頭都是昆侖山,
因此昆侖山自古就被稱為“萬龍之祖”。
中華大地被長江、黃河、珠江、
鴨綠江四大水域分為三條主要的區域,
這三大區域中的山脈及與水脈連貫交融,
被稱為中國三大龍脈。
這些龍脈猶如人體血管和經絡一樣,
遍布于中華大地。
而三條龍脈中最有影響力的,
當數以“秦嶺”為中心的中龍。
秦嶺
自古以來,
秦嶺都是華夏文明的命脈和根基山系,
其恢弘遼闊的氣勢讓人贊嘆。
它西起甘肅,東至河南,綿延1600多公里,
將中國大陸分為南北兩半,
橫亙在東亞季風的必經之道上。
秦嶺的主峰太白山海拔3700多米,
這個高度已經足夠形成水源,
匯成渭河,再流入黃河,
不僅如此,秦嶺還孕育了漢江、
嘉陵江,它們最終匯入長江,
成了無數中國人的母親河。
因秦嶺處于中國版圖的正中央,
是寒流和暖流都到得了的地方,
而正是秦嶺阻擋了寒流南下和暖流的北上,
才讓刺骨的寒風被擋在秦嶺的北面,
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這就會出現僅一山之隔
在陽春三月時,
南方青山綠水春意融融。
北側還是冰天雪地之時。
因此在氣候調節上秦嶺舉足輕重。
有山就有水,有水萬物生,
水土肥美,則風調雨順,
風調雨順,則五谷豐登;
豐衣足食,則國泰民安。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
危急存亡之秋,M爺爺橫空出世,
領導中G人民找到自己道路。
改開風云激蕩40多年,
是我們全面向西方學習的階段,
這40多年的和平歲月里,
我們勵精圖治,胼手胝足,
披星戴月,只爭朝夕,
贏得了今天的世界第二強經濟體地位。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
我們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
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不僅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
而且產值規模高居世界第一。
但是這份傲人的成績,
不是沒有代價的!
眾所周知的代價就是自然環境的破壞,
作為世界工廠,污染也是|名列|前茅,
龍脈也因此而深受荼毒!
今天的世界高溫,山火遍地,
是人類自作孽的結果,這沒啥可說的。
我們把它滅了,但我們要反思:
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的青山綠水,
保護好我們的龍脈?!
護根,才會有千秋萬代,
西方那種斷子斷后的搞法,
我們不能學,不能搞!
大家要相信:今日之東方大國
最聰明最有遠見的人,在Z央
碳中和我們積極響應,
大力發展新能源,
然后順勢而為,悄咪咪地
把新能源配套全產業鏈做到世界第一。
你有沒有發現,
近年來,我們城市的空氣好了很多。
但歷史欠下的賬是要還的,
今后還會有更多的天災和極端天氣,
沒辦法,要接受,
然后盡全力減少損失。
這就是易經的精神:
既天然合一,又自強不息。
即負陰抱陽,有圓融有道。
既融入全球,又保有傳統。
最后強調:
西方文明為陽,東方文明為陰,
祖先的太極思維的正解是:
吸收西方文明先進有效的部分,
豐富、優化和成長中華文明,
絕不是簡單粗暴的排斥封閉,
負陰抱陽、
圓融無礙才是我們的易經大道,
這種智慧,只有我們才有,
世界未來的希望,
在東方,
在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身上。
那場大火,
為何我們要救?!
熄滅的是山火,
燃起的是中華文明的火炬,
它會照亮人類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