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托“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后臺。
本文編輯字數4200字,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最近兩年,人造甜味劑領域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先是 7 月份,世界衛生組織WHO把阿斯巴甜列為了二級致癌物,引發了一大批支持代糖和反對代糖的討論。
而在此之前,美國佛羅里達州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阿斯巴甜還會導致小鼠產生焦慮行為,這種影響還會跨代際遺傳。
不僅是阿斯巴甜,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發現,另一種人造甜味劑三氯蔗糖可能破壞細胞屏障和 DNA,并引發腸漏。
代糖也不健康?對很多健身人士和低碳飲食的人來說不亞于晴天霹靂,要控糖又戒不了甜甜的味道,代糖可以說是日常生活的保障啊。
大家應該還記得可樂為什么被稱為“快樂水”吧,喜歡喝可樂又擔心長胖,所以很多人選擇喝 0 度(無糖)可樂,為的就是不發胖。
但是最近一項新的研究又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研究發現,長期服用阿斯巴甜或者糖精,竟然也會增加肥胖。
這是真的嗎?那以后控糖人還能喝無糖飲料、蘇打水嗎?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項研究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相信隨著各種健身和減肥博主的科普,大家對減肥多少都有點心得了,有個共識是一致的,那就是熱量會導致肥胖。
→0 熱量也會發胖
理論上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糖精等人造甜味劑都屬于0熱量的食物,無糖可樂叫做0度可樂就是這個原因,而且各種無糖飲料也都標明0熱量。
按照這個理論,低熱量或者0熱量的食物應該是有利于減肥的,所以很多人減肥也都會控制熱量的攝入。
然而奇怪的事情就是,這項研究追蹤了3,088名男性和女性超過25年的身體狀況,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研究主要分析了3種人造甜味劑,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糖精,研究它們對皮下脂肪、骨骼肌脂肪組織和內臟脂肪的影響。
分析結果表明,長期攝入阿斯巴甜、糖精或無糖蘇打水可能會增加肌肉間脂肪和肥胖,與飲食質量和熱量攝入無關。
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無糖蘇打水攝入量相關的肥胖事件風險
而且在這三種脂肪增加的同時,也會伴隨著更高的體重、BMI和腰圍增加。
總人工甜味劑的攝入和阿斯巴甜的攝入,在長達17.5年的時候,增加肥胖率甚至達到了 20%那么多。
在這3種代糖中,只有三氯蔗糖不會沒有對肥胖有顯著的影響,但這不代表三氯蔗糖就很安全,別忘了它可是被列為二類致癌物了。
人造甜味劑的流行,與全球的高肥胖率和高碳水飲食是分不開的。
→高碳水飲食危害太大
過去幾年,全球肥胖癥的發病沒有放緩的跡象,不僅是美國這種發達國家存在很多大胖子,在我們國內胖人也越來越多了。
醫學上以腰圍(WC)衡量腹部肥胖率,肥胖和腹部肥胖尤其嚴重,是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的公認危險因素。
國外對高碳水飲食的警惕早就開始了,很多醫生和醫療保健者也紛紛倡導低碳飲食,因為大家逐漸發現讓人肥胖的并不是脂肪而是碳水。
發胖的本質是脂肪只攝入不消耗,飲食中的碳水和脂肪都能儲存為脂肪,但是能量消耗順序是碳水先于脂肪。
我們血液只能儲存5g葡萄糖,肝臟和肌肉里也就是幾百克,多余的會變成脂肪儲存起來,這就是高碳水飲食變胖的真相。
很多胖人飲食中脂肪和糖(碳水)含量都很高,因為碳水的量太高了,根本就沒有燃燒脂肪的過程,所以糖和脂肪都儲存起來了。
只有降低葡萄糖和碳水,減到一定程度,才能改變燃料比例開始燃脂,這是低碳飲食變瘦的原理。
→人造甜味劑可以代替糖
為了減肥,也為了更健康的身體,很多人嘗試低碳飲食,但是低碳后又很饞糖怎么辦?
這時候代糖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長期以來,低熱量甜味劑一直作為糖的代替品,提供近似于糖的味道,還不會像真正的糖那樣高熱量。
美國心臟協會推薦,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需要時,用低熱量甜味劑飲料代替含糖飲料,來防止葡萄糖過度波動。
大部分胖人和代糖飲料愛好者,是為了減少碳水化合物和總能量攝入,來減肥或控制體重。
不過,幾乎所有的健康協會和科普博主都不推薦長期喝代糖飲料,只是在戒斷初期可以用代糖飲料短暫過渡一下,如果要控糖最推薦的是水。
→人造甜味劑更健康?
人造甜味劑看上去低熱量甚至是 0 熱量,能夠完美替代糖的攝入,好像既能減肥,又比糖更健康,因為不會引起胰島素的波動嘛。
但是,人造甜味劑可不一定更健康。首先,研究表明,不管是含糖飲料還是人工甜味飲料,高攝入量都會增加心血管死亡風險。
同時,一些觀察性研究結果表明,無糖汽水甚至可能增加肥胖、代謝綜合征和糖尿病的風險。
至于使用低熱量甜味劑減輕和控制體重,是否有效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審查,并且仍然存在很多爭議。
多年來關于低熱量甜味劑減肥的研究很多,但是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卻并不一致,這主要是因為評估或使用的分析模型存在差異。
這項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也存在一定優勢,使用的評估方法是評估人造甜味劑攝入量的更可靠的方法之一。
想要通過代糖飲料來降低碳水攝入,進而減肥的小伙伴可能很難接受這個結果,但其實人造甜味劑也會讓人長胖。
→促進食欲
不管是實驗中用到的人造甜味劑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糖精,還是沒有被提到的那些,比如赤蘚糖醇、甜葉菊等,都會促進食欲增加。
一種可能的解釋與大腦食物獎勵有關,我們都知道吃糖會讓人開心,就是因為糖會促進大腦中的快樂激素多巴胺釋放。
低熱量甜味劑用作糖替代品,可能會減少食物的特定卡路里,但不會促進多巴胺分泌,也不會產生飽腹感,反而促進更多的飲食,暴飲暴食。
實驗結果也支持部分食欲亢進效應,人造甜味劑攝入量與能量攝入呈正相關。
但是,阿斯巴甜和糖精與脂肪體積的關系,卻與能量攝入無關,這就說明還有其他機制正在介導實驗結果。
→腸道微生物群改變
另一種可能的機制涉及腸道微生物組,動物研究表明,長期食用糖精會誘導生態失調,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和功能。
改變的微生物群表現出增強的能量收集途徑,導致體重增加和葡萄糖耐量惡化,甚至發現微生物群類似于 2 型糖尿病細菌分類群的改變。
不僅糖精,三氯蔗糖也會促進腸道微生物群改變,但是,低劑量阿斯巴甜雖然會使腸道菌群改變,糖耐量惡化,但體重增加較少。
→促進脂肪積累
糖精促進肥胖還有一種可能的機制,在脂肪細胞培養模型中,發現糖精會形成依賴性,從而誘導脂肪生成,并促進脂質積累和抑制脂肪分解。
人類感受到甜味是依賴甜味受體T1R2/T1R3,在味蕾、腸道和胰腺中充當碳水化合物傳感器。
但是在沒有T1R2 / T1R3的情況下,糖精也還能增加脂肪生成,并抑制脂肪細胞溶解,說明糖精有另一種新的受體或作用機制。
一種假設認為,人造甜味劑將舌頭感知到的預期熱量和實際攝入的熱量“解耦”,這種解耦導致增加胰島素分泌,食物攝入和體重增加。
→抑制腸道酶活性
對于阿斯巴甜的作用機制,可能是一個更復雜的假設,與腸道酶的抑制有關,肥胖算是其中一種下游后果。
阿斯巴甜在體內的分解產物之一是苯丙氨酸(PHE),是一種腸堿性磷酸酶(IAP)抑制劑,IAP是一種腸道酶,可預防代謝綜合征。
代謝綜合征包括一組相關疾病,包括肥胖、葡萄糖耐受不良、胰島素抵抗、血脂異常和脂肪肝等。
實驗發現,攝入阿斯巴甜會抑制IAP的活性,IAP能夠抑制膳食脂肪中發生的內毒素(脂多糖)的吸收,因此可能會誘發內毒素血癥。
同時,增加腸道通透性,和內毒素血癥導致低度炎癥,以及隨后的脂肪生成和腹部脂肪積累。
當然,小鼠炎癥模型外推到人類疾病時需要謹慎,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阿斯巴甜與IAP 活性抑制的聯系。
自從阿斯巴甜等人造甜味劑問世以來,因為它們的甜度很高,甚至比白砂糖還高很多,又幾乎沒有熱量,食品公司很看好它的商業價值。
我們日常消費也能發現,越來越多的食品中開始添加人造甜味劑了,而且含有代糖的飲料甚至更貴,大家反而更樂意買。
但關于人造甜味劑的爭議越來越大,很早就有研究表明,無糖可樂及其他無糖飲品,反而會導致體重和腰圍增加。
不過這些研究都沒有引發什么討論,大家的注意力基本都關注在人造甜味劑的健康上,比如致癌、心臟病、腸漏等等。
當然,你可能經常聽說,脫離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不是每天喝,適量喝一點,會不會長胖呢?其實還好。
不過,你真的不能指望它幫助你減肥。
如果你想選擇代糖,可以選擇更健康一點的天然甜味劑:羅漢果甜苷,赤蘚糖醇,和甜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