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疫病
一、癥狀
1、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暗綠色不規則病斑,隨后病斑顏色變深,患部變軟,葉片似開水燙過一樣,呈半透明狀干枯或下垂而粘在莖稈上。
2、莖稈發病后亦呈暗綠色水漬狀,病部變軟、植株倒伏死亡。又名“搭葉爛”, 是三七苗期毀滅性病害。
二、發病因素
疫病多在雨季節發生,一般早春陰雨或晚秋低溫多雨均易誘發此病。通風透光不好,土壤板結,植株密度過大都有利于此病的發生和蔓延。
. 三七黑斑病
一、癥狀
三七植株的莖、葉、花、果、根均可被害,但以莖、葉、花軸受害較重。
(1)莖和花軸發病后,病斑初期為褐色橢圓形,然后病斑上下部擴展并凹陷,最終病部折斷,造成莖枯或花苔下垂枯萎死亡。
(2)葉片受害,產生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水漬狀褐色病斑,病斑易穿孔破裂。潮濕天氣病斑擴展較快,尤以6~8月高溫多雨季節更為嚴重,終致葉片脫落。果實被害后,表面產生不規則水漬狀病斑,果皮逐漸干縮,上生黑色霉狀物。根部被害后呈褐色濕腐狀,后逐漸腐爛。
二、發病因素
三七園內溫度高,濕度大,植株過密,施肥不當,蔭棚透光稀密不均,病害蔓延快,為害加重。一般3月出苗期就有病害發生,4~5月遇上高溫干燥氣候不利于發病。在平均氣溫18℃,病害潛伏期為7天,隨著氣溫與濕度增高,潛育期相應縮短3~5天。6~9月高溫多濕的雨季病害達到高峰,使植株扭斷死亡。10~12月低溫,干燥,病情明顯下降。
三七炭疽病
一、 癥狀
苗期發病:引起猝倒或頂枯。
成株期發病:主要為害葉、葉柄、莖及花果。
(1)葉片染病初生圓形或近圓形黃褐色病斑,邊緣紅褐色明顯,后期病部易破裂穿孔。
(2)葉柄和莖染病生梭形黃褐色凹陷斑,造成葉柄盤曲或莖部扭曲。為害莖基造成成株倒伏或根莖腐爛。花梗、花盤染病出現花干籽干現象。
(3)果實染病也生近圓形黃色凹陷斑,造成果實變褐腐爛。
二、發病因素
高溫多濕發病重,田間病菌主要發生在雨季,一般高溫、高濕的6—7月病情擴展迅速,連續連陰雨,雨后天氣悶熱,種植過密易誘發該病流行。
三七灰霉病
一、癥狀
灰霉病以危害葉生為主,多從下部老葉的葉尖或近地部分葉柄發病,灰褐色病斑,腐爛,從葉尖呈倒“V”字形向內發展。其表面生灰色霉,邊緣明顯,外緣黃色,中部淡褐色,有明顯或不明顯的輪紋,接觸地面的下部葉發病時初為水浸狀,后變褐色,迅速發展到葉柄基部,使外形及至整植株萎焉,嚴重時植株枯死。高濕時長霉為灰色,并形成黑色片狀菌核,菌核下,且扁平,以此與菌核病區別。三七灰霉病是三七生產中普遍發生的一種病害,病原主要是危害三七的幼芽、苗期幼嫩植株葉片、成熟葉片的葉尖和采收花蕾后留下的花梗,進而危害三七的葉柄。
三七灰霉病病菌主要是從下棵時留下的殘茬傷口處侵染。感病殘茬呈暗色,逐步下串至芽部引起芽腐。感病后,殘茬與芽部連接處莖稈中空,表皮脫落,芽部發病組織呈水漬狀褐色腐爛。
葉片感病時,病原菌首先從葉尖入侵,感病初期呈水漬狀病斑,病斑呈黃褐色透明狀,病部軟腐披垂。當病斑擴展到葉片面積的1/3左右時,葉片脫落。三七花序受害,受病部位黃化枯死脫落。
二、發病因素
病菌適溫為18~30℃,在陰、雨天相對溫度對達90%以上有利于發病,在早春露地栽培遇低溫高濕或連綿陰雨后易發病,土壤肥力不足、排水不良、土壤含水量高、受凍害或生長衰弱的植株易引發灰霉病。
.
三七圓斑病
一、癥狀
葉片受害:病原一般由葉片背面氣孔侵入。發病初期可在三七葉片背面看到黃色小點,在天氣潮濕或連續陰雨條件下,小點迅速擴大,葉綠素退去形成透明狀圓病斑,七農稱為“魚眼珠病”、“麻子病”。若遇到連續陰雨,病斑呈透明狀較小,直徑為5~10毫米;病害發展迅度快,從發病到脫葉僅1~2天時間。若天氣晴朗,氣侯較干燥,發病速度減慢,形成病斑較大,但一般直徑不超過20毫米。病斑圓形褐色,有明顯的輪紋,在病交界處可見黃黃色暈圈。
莖桿受害:感病部位呈褐色,但不造成扭折,發病后天氣晴朗時受害部位有裂痕,輕觸莖桿即從受害部位折斷。三七芽部和幼苗莖基部受害時,主要表現為發病組織表皮為褐色,莖基部發病部位凹陷,中央為黑色,但在病斑健交界處一般呈黃色,在土壤潮濕和廂草較厚時受害病部位呈玫瑰紅色。根莖和塊根受害時,受害部位和表層一般呈褐色,發病組織較干,剖開發病組織在肉眼下可看到黑色小點或黑色小塊,鏡檢該黑色物質主要是病原的厚坦孢子。塊根受害的中后期,其它病原可從受害部位侵入,構成復合侵染而導致褐腐。
二、發病因素
高溫高濕,光照強烈,蔓延迅速
指導用藥配方:
配方一:抑快凈+阿克白+阿米西達+世高+撲海因+凱澤
配方二:安露+百泰+世高+優克+富力克+撲海因
配方三:阿克白+百泰+卡萊理+富力庫+凱澤+撲海因
配方四:阿克白+百泰+安露+世高+凱澤+葉寧
配方五:安露+阿克白+富力庫+施保功+葉寧+優克
配方六:安露+阿克白+世高+綠大生+撲海因+優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