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養殖全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育苗、育仔和育肥;其中,育苗階段的養殖模式差異不明顯,因為大規模的養殖企業通常自己控制祖代豬的種源,培育和繁殖優質父母代種豬;而育仔和育肥這兩個階段是區分養殖企業經營模式的主要判斷依據。按照養殖階段的分工不同,主要產生了兩大類截然不同的養殖模式:一是以溫氏為代表的“公司+農戶”的中規模分散式養殖模式,另一類是以牧原為代表的一體化自育自繁自養模式。
1、“公司+農戶”養殖模式介紹
溫氏集團以“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實現了規模的快速增長,雖然其養殖的機械化程度并不高,但是養殖效率非常高。
具體來說,溫氏集團“公司+農戶”模式是公司保留種豬繁育和育仔階段,而將育肥階段以委托飼養的方式交由農戶負責。公司不需要提供仔豬育肥舍,由合作農戶按照公司的標準自己出資新建或改造現有的養殖場,并通過與公司簽訂委托協議,繳納一定的預付金(400元/頭),“代替”公司進行生豬養殖。生產周期結束,公司按照合同約定價格回購成熟的商品豬,并支付一定的托管費。
溫氏為農戶提供先進的技術指導、優質的飼料和疫苗采購等,并統一管理分散的農戶生產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生豬的產權仍屬于公司,農戶的托管從傳統的“雇傭農工飼養-支付工資”變為“委托農戶飼養-支付托管費”,不過飼料等費用計入應收賬款直至合同履約時才能收回。
圖1 溫氏“公司+農戶”養殖模式
圖2 溫氏和農戶的生產結算流程圖
2、溫氏養殖模式分析
①確保農戶利益
公司憑借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現代化信息系統,幫助農戶提升養殖效率、降低市場和技術風險,在確保農戶順利完成飼養的前提下,確保農戶獲得穩定的收益(主要是代養費)。具體來說,黃雞飼養77天齡,確保農戶2.1元/羽的毛利;肉豬飼養148天齡,確保農戶不低于150元/頭的毛利;并通過明文規定的公司制度和嚴格的內部管理確保農戶的收益落到實處。
表1 溫氏股份委托養殖費用變化
②高水平的飼料產品研發
公司全系列飼料產品均系自主研發生產,營養水平高、飼養效果優良,料肉比大幅低于行業平均,且公司在前期料上掌握了關鍵技術,多方面因素助力養殖成本最小化。
PSY、料肉比、商品代存活率等技術指標均大幅領先市場。溫氏的肉豬料肉比2.3-2.4,大幅領先市場平均水平2.8,如此大規模的飼養,即使0.1個點的差距會使得成本相差巨大;公司的PSY平均在23頭以上,部分成熟且滿負荷的子公司是24頭,而業內平均水平僅17-18;公司的商品代成活率達到94.5%以上,社會平均水平不到90%。
表2 行業技術指標對比
1、自育自繁自養養殖模式介紹
以牧原股份為代表的一體化自育自繁自養模式,企業自建養殖場,統一采購飼料、疫苗,雇傭農工集中進行種豬的育種和擴繁、豬苗的培育、生豬育肥等全部生產過程,并統一銷售給終端消費者。從上游的育種和飼料,到中游的擴繁和育肥,再到下游的屠宰銷售,牧原通過一體化的產業鏈,做到生產全環節可控。
一體化產業鏈使得公司將生豬養殖各個生產環節置于可控狀態,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成本控制及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等方面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
圖3 牧原的自育自繁自養模式
2、牧原養殖模式分析
①先進的豬舍及設備——低折舊、省人工
公司自行設計、建設豬舍及養殖設備,使得豬舍建設成本得到合理控制。2009年至2012年上半年,包含全產業鏈的每萬頭產能對應的固定資產投入僅需400-500萬元,募投項目的投資額也僅為550萬元/萬頭產能,大大減少了固定資產的初始投入和后期折舊成本。由于豬舍和設備的自動化程度高,所需的養殖人員數量大大減少,每萬頭生豬飼養僅需養殖人員10人左右,每頭豬的人工成本在50元左右,大幅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②飼料成本遠低于同行帶來高毛利
公司的動物營養技術及飼料配方優勢十分突出,單噸飼料成本遠低于同行、料肉比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這離不開一體化養殖模式、豬舍設計和育種等核心技術優勢。
表3 牧原的飼料原料中小麥、玉米和豆粕用量情況
表4 牧原生豬養殖各項指標
表5 牧原股份與行業上市公司毛利率比較
國內的生豬養殖模式主要依據養殖階段的分工不同、自有資源的投入不同而得以區分,并因此在投資回報、擴張速度和持續經營等方面各有優劣。
以“公司+農戶”為代表的輕資產模式的優勢在于公司擴張的難度下降,可以快速形成全國范圍的規模化生產,具備較高的成長性和較強的可復制性。而重資產的自育自繁自養模式雖難以快速擴張,但通過養殖基地的統一管理能夠確保出欄生豬的質量和食品安全,契合消費升級大背景下居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提升,并符合下游深加工企業對豬肉品質和食品安全越來越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