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印章藝術概說(上、下)
印章藝術概說(上)

袁履霜


印章藝術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之一,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自古以來一般以篆書入印,所以又稱篆刻藝術。

印章藝術起源于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印章稱“璽”或“璽節”,后人把先秦的印章統謂之“古璽”。

印章與其他藝術一樣,起源于實用,“古人之印,用以昭信,故曰印信。”(吳昌碩語)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城市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的日趨頻繁,需要有一種表示信用的憑證,以保證貨物的安全轉徙或存放,印章就是在這種社會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并開始發展起來的。

戰國時代的著作《周禮》中講到了“璽”和“璽節”,如《地官.掌節》中就有“貨賄用璽節”的話,說明當時在貨物交換中已經應用印章了。劉熙在《釋名》中,釋“璽”字說:“璽者徙也,封物使可轉徙而不可發也。”這是根據當時印章的用法作的解釋。當時印章主要用于封固物件,將物件用繩子捆扎后,在繩結處涂上一種特制的膠泥,泥上加蓋印章,待膠泥干透即與繩子粘合牢固,使物件在運轉途中不致散亂丟失,保證完整無缺。這種蓋有印章的泥塊,后人稱之為“封泥”或“泥封”。這是最早的也是名符其實的印泥,更是后世印泥之所以稱“泥”的來歷。

“封泥”在漢代稱“斗檢封”。漢代的“斗檢封”主要用于密封公文、信札。當時文字都寫在木板(犢)或竹片(簡)上,寫好的簡犢,捆札后加上“斗檢封”,可以防止偷拆,保守機密,作用如同現代的火漆印。

鈐印“封泥”是古代印章的主要用途。“封泥”上的文字,凸起的一般稱陽文或朱文;凹進的一般稱陰文或白文。需要注意的是“封泥”與原印恰好相反,原印印文凹進的陰文,鈴印到“封泥”上變成了凸起的陽文,原印印文凸起的陽文,鈴印到“封泥”上變成了凹進的陰文。而印文的陰陽朱白,應以原印為準的。印章鈴印于紙帛,是東晉以后的事情。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隨著封建制度建立、鞏固和發展,擴大了印章的使用范圍。秦代設有專門負責掌管印章的官職的“符節令垂”。印章被法定為表征統治階級權利的法物,根據封建等級制度,對皇帝、各級官吏、平民百姓所用印章的名稱、用材、規格等作了種種嚴格的規定。秦始皇自己制作了一方“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玉璽。從此“璽”這名稱為封建帝王所專用,“玉璽”成了代表封建帝王權位的象征。歷代封建帝王都用“玉璽”,傳至唐代武則天執政,嫌“璽”音近“死”,遂改“璽”為“寶”,直到清代為止,凡是皇帝的印都稱“御寶”。各級官吏的印章稱“印”或“章”,庶民百姓均稱“私印”。

秦漢兩代是古代印章發展史上重要時期。秦印采用的是“書同文”的小篆,有泰山、瑯娜諸刻石及秦權、詔版筆意,蒼勁雋秀,柔美可愛(圖三)。漢印采用的文字是 “繆篆”,因專為印章所用,故又名“摹印篆”。繆是屈曲環繞的意思,師古解釋說: “繆篆,謂其文屈曲纏繞,所摹印章也。”小篆體圓,印章形方,圓字入方印,不易安排。繆篆將小篆形體,參以隸書結構,稍加變化,以適用于印摹所需。繆篆字體綢繆方整,屈曲繚密,使漢印印面顯得莊嚴典雅、雄渾偉麗,取得了“有自然之妙”,“函無盡之意”的藝術效果。

漢印在制作上有鑄印、鑿印之分。以翻砂或撥蠟方法澆鑄而成的,謂之鑄印(圖四);用刻刀直接在印坯上鐫刻而成的,謂之鑿印(圖五)。由于制作方法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鑄印字體粗壯方整、印面充實飽滿,具有渾厚樸茂,穩重靜穆的藝術效果鑿印往往出于臨時應急。在戰爭時期,軍隊武將的變動和遞補很緊急,對新任命人員所需的印章(當時印章是皇帝授予臣下權位的一種必需信物),一時無法從容鑄造,只能由刻工在印坯上直接刻制,所以,鑿印也稱“急就章”。又因為這種 “急就章”往往為武將所刻,故而別名“將軍印”。鑿印的明顯特點:章法生動自然,筆畫刀鋒畢露,整個印面神采飛動,別具天趣。當時,無論鑄印或鑿印,都取得了高度的藝術成就,是古代印章藝術的高峰,因而歷來篆刻家都奉漢印為正宗。

印章到了唐代,在用途上又有新的發展,由原來的昭信工具發展到應用于書畫的題跋、鑒藏。最早用于書畫上的印章,現在見到的是唐太宗“貞觀”二字的“連珠印” (圖六)。隨著私人收藏風氣的盛行,堂、室、齋、館等鑒藏印應運而生。相傳唐代李泌的“端居室”三字印(圖七)為“齋館印”的鼻祖。

宋代,文人畫興起.文人畫派強調意境、筆墨,使詩文、款跋在繪畫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而印章作為款跋的附麗,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書畫的必要裝飾,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書法用印章來添精神,繪畫鈴佳印以增光彩。北宋大書畫家米芾在他寫的一篇《褚摹<蘭亭》跋》文中連用了>

元代趙孟頫(子昂),是一位杰出的文人畫家,詩、詞、書、畫都有很高的造詣。在印章上,他采用了“玉著篆”入印,流麗圓轉,后世稱“圓朱文”(圖八),和他的書畫相配,極為和諧。子昂之后,對后世篆刻藝術具有重要影響的是至正年間的吾丘衍。他寫下了最早的一部我國印學的理論專著《學古篇》,主張篆刻必須學習秦漢,必須從學篆入手。書中的《三十五舉》,即是他歸納成的三十五條學印須知,成為后代學習篆刻的經典著作。元代末年王冕用花乳石  (礦物學上名葉臘石。福建的壽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昌化石都是其中的上品)作印,是印材上的一大革新。古代印章的質料以銅為主,間有金銀、玉石、牙骨等.都是相當硬的材料,優點是不易磨損,保存久遠,但不為一般文人所能刻動,都由專門工匠制作  (澆鑄,鐫刻)。花乳石質地細軟,為雕刻印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很受人們歡迎,相繼效仿。從此結束了書家篆印,刻工刻印的歷史,篆文、雕刻兩者合而為一,均可由一人制作,為明、清兩代篆刻的繁榮昌盛,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物質條件。

明代文彭(三橋),是近代印章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清初周亮工的《印 人傳》一書中尊之為“篆刻之祖”。文彭主張學習漢印,力求雅正秀潤,以矯宋、元以來一味屈曲盤回之失(圖九)。篆刻藝術經文彭的倡導,“一時靡鰻,暢開風氣”,名家輩出,流派紛陳。以流派而論,其中“皖”、“浙”兩派人數最多,影響最廣。兩派同源異流,都以直追秦漢為標榜,而又各自立門戶,彼此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

“皖派”又稱“徽派”。開創人安徽新安人何震(雪漁)。他是文彭的學生,并稱“文、何”。他的印章渾穆秀潤不及文,而蒼勁猛利則過之(圖十)。他的名聲很大,有“何震一出,印章一道遂屬黃山”之譽。學他的人很多,其中以梁裹(音至)、蘇宣成就最大,其流風余韻遠播日本。日本德川時代的心越禪師受“徽派”影響,在日本國創立了“江戶派”。蘇宣之后,“徽派”繼承者走上了一條形式主義的道路,背棄了秦漢古法,因襲摹擬,少有變化而日趨沒落。沈房仲在一首論印詩中寫道:“鶯袁蛟蟠見古人,流妒韻格抱天真;野狐禪踵雪漁派,全失秦朱漢白神。”詩中的批評恰好道出了當時“徽派”沒落的原因。

正當“徽派”后繼乏人,日趨沒落之 時,歙(音設)縣人程邃,力矯時弊,扭轉頹勢,與繼之者同縣人巴慰祖、胡長庚、汪肇龍合稱“歙中四子”。他們是何震的繼承人,又是重振“徽派”的革新派。他們學古而創新,學秦漢而自出新意,不落案臼(圖十一、十二),在清代康熙、雍正至乾隆、嘉慶年間影響甚廣。

“浙派”的創始者是浙江錢塘人丁敬 (敬身),“丁敬兼擷眾長,不主一體,故所就彌大”。他并與“徽派”同師秦漢,而不為成法所囿,雜取眾長,融會貫通,取得了獨創的成就,闖出了一條新路。他與繼起者蔣仁(階平)、奚岡(鐵生)、黃易(小松)、陳鴻壽(曼生)、陳豫鐘〔秋堂)、錢松  (耐青)、趙之深(次閑)等,合稱“西泠八家”,也有稱前四人為“西泠四家”的。

“浙派”興起后,風靡一時,儼然成了印壇盟主,幾乎支配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代的整個時期。西伶諸家的作品,深得漢印神韻,在古意中創立新意,質樸道勁,安詳平正,一洗當時浮滑纖巧的習氣  (圖十三、十四)。他們以“切刀”深刻,澀中寓堅,頗露鋒穎,但后學不解真諦,只求“鋸牙燕尾”的所謂“浙派”風格,而流于虛飾浮夸。至趙之珠,“浙派”藝術即趨僵化定型。魏稼孫在《<吳讓之印譜>跋》一文中頗為感慨地說:“流及次閑,偭越規矩。而習次閑者未見丁譜,自謂宗浙且以皖為垢病,無怪皖人知有陳、趙不知其他。余嘗謂浙宗后起而先亡者此也。”

正當“浙派”諸子稱雄印壇之際,安徽懷寧人鄧石如(完白),得力于書法上的精深造詣,有“四體書皆國朝第一”之稱。他師承梁裹,而參之以小篆。他的朱文印剛健多姿(圖十五),白文印莊嚴渾厚,人稱“皖中奇品”,亦稱“鄧派”,影響很大,取代了原來的“皖派”,故也有稱“新皖派”的。學完白的人中包世臣曾得其真傳,然作印不多。揚州吳廷馗(熙載)可謂“鄧派”傳人。吳善篆隸,精研碑版,本其師法,又能參用碑帖刀法入印,以走刀如筆、穩練自然見長(圖十六)。后來學“鄧派”的人,有不少舍完白而學熙載的。

以上為“皖”、“浙”兩大系統的大概。清末以來,近百年間,在繼承和發揚  “皖”、“浙”諸家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又相繼出現了不少很有成就的篆刻家。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當推趙之謙(悲盒)、吳昌碩(擊廬)、齊磺(白石)三人。他們三位都是具有書、畫和金石多方面卓越成就的大家。

趙之謙,師鄧而不為鄧拘,法古而不為古樊。他自己說:“取法在秦詔、漢燈之間,為六百年來摹印家立一門戶”。廣泛采用詔版、權量、錢幣、燈鏡文字入印,融會貫通,自成一格,并努力在刀石之間追求筆墨情趣。所治印章,遒麗端靜,越出了前輩丁、鄧諸家的范圍,取得了新的成就(圖十七)。

吳昌碩,辛亥革命后,人稱“印林巨孽(音勃去聲)”,首任《西泠印社》社長,譽滿海內外。他初學“浙”“皖”諸家,繼追秦漢璽印,能冥會前人法度,變化萬端。后期刻印完全不拘成規,石鼓鐘鼎,熔鑄一爐,古拙雄健,氣勢宏偉,前無古人(圖十八)。現今健在的王個移老先生曾得其真傳。

齊白石,治印從丁敬、黃易諸家著手,亦曾受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等人影響。三十年代后用《吳天發神讖》、《漢三公山》等碑入印,自辟蹊徑,以奇險取勝,氣勢縱橫,寫下了篆刻史上新的一頁(圖十九)。

從春秋戰國到現代,兩千多年來,歷代 勞動人民、篆刻家們的智慧和辛勤勞動,為我們留下了一份極為豐富的寶貴遺產,有待我們去認真研究、繼承發揚,使這門古老的藝術放出新的光芒。


(本文作者為吉林藝術學院教授,當代著名印學家)





印章藝術概說(下)

袁履霜


印章藝術是書法藝術與雕刻藝術兩者的綜合。刻印的法則,不外乎書法(篆法)、章法和刀法三者。

書法是印章的基礎,除少數“肖象印”外,凡是印章即離不開文字(即書法)。印章水平的高下,往往取決于書法造詣的深淺。歷史上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例外地都有著厚實的書法根基。傅抱石在《齊白石印譜序》里說:“不懂得書法(篆法)的篆刻家是很難想象的!”古人云“印之貴者文,若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惑也。”因此學印需要學篆開始。

篆書是我國古代的書體。甲骨、金文、石鼓、小篆都屬篆書系統,和今天日常通用字體,頗不相同,要認識它,了解它的形、音、義,必須經過一番專門的學習。首先要懂得《六書》,明白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個造字(或用字)的方法,才能掌握篆書字體結構的基本構原理。應用于印章,才可避免弄混、寫錯等毛病的發生。所以,弄通《六書》是一項治印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不通《六書》,從事篆刻,容易鬧出笑話。已故名篆刻家鄧散木先生生前講過一個故事: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文,愛玩古董金石。當時上海有那么一位篆刻家,給袁刻了一方印章,原來想巴結這位袁大少爺的,不想他把“克”誤刻成了“雹”,“克”小篆作“育”,金文作“蟲”,“惠”乃“充”的篆寫。剛巧這個袁克文頗通“六書”,認出來了;印是受下了,而這位篆刻家寫白字的名聲從此也傳開了。

治印不僅要知道篆書的形、音、義,還一定要將它的形寫得美觀,所以篆刻家必須具備寫一手好字(篆字)的本領。由于印章受印面的限制,印面有方、圓、長及多邊等各種形狀,照抄現成的某種篆書書體,往往不易安排合適,而需要自己作一番經營,對印文的字形作一定變形,筆劃作某些增減等。所以習篆不能單學一體,而需要多看勤練。以書體論,對前面提到的甲骨、金文、石鼓、小篆等每種書體都應下一番功夫,以掌握各體之間的異同及其變化規律。

甲骨文是我國目前已經發現的最早的一種文字。字體變化非常復雜,許多字沒有一定寫法,一個字往往有好幾種寫法。金文是我國青銅時代銘刻在銅器上的文字。故又名“鐘鼎文”。由于銅器制作的年代、地域等不同,所刻文字的字體、風格也各不相同。如春秋戰國時代,齊、楚器的文字行筆長,流麗奔放,與溫厚端莊行筆短的周器文字成鮮明對比。都屬于秦始皇《書同文》后的小篆,其中刻石、詔版、權衡等文字,也各有特點。凡此種種都需要認真研究、細心揣摩領會。何況我國文字來源龐雜,在出土的古代文物中,諸如廢銅、爛鐵、獸骨、甲殼、泥木、磚石等等,往往都有文字存在,在這浩如煙海的文字堆里,有原來寫得極好的,有后來浸蝕得巧妙的,這些都是學習篆書的寶貴資料。博采旁收,融會貫通,才能熟中生巧,寫出既合法度,又富新意的印文來。

每個時代的印章字體,有著每個時代的不同風格。古璽用大篆,秦、漢印用小篆、繆篆,唐宋幾代的官印用九疊篆……清代西冷諸家在字體應用上更不為成法所囿,突破了一方印中必須使用一種統一字體的準則。過去有“浙派”只講究刀法,不注重書法之說。這是一種保守的錯誤觀點。事實上“浙派”不但注重書法,而且能在繼承的基礎上因印制宜,突破創新。如丁敬作的“兩湖三竺萬壑千巖”(圖二十),黃易作的 “陳氏晤言室珍藏書畫”(圖二十一)等印,在一印之中夾雜使用了金文、小篆、繆篆、俗字甚至正字寫法。這是出于他們深厚的寫篆功力,能將不同的字體,溶化成為和 諧的一體。才使這種大膽的創新,取得了別開生面的藝術效果。如果,缺乏寫篆功夫,只是把幾種不同字體簡單地拼湊在一個印面上,那效果只能是雜亂無章了。近年來,有些人采用“簡化字”入印,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嘗試,應予以重視。藝術必須有變化,創作應該隨時代。問題在于不能亂變、亂創,要變得有根據,創得有道理。這和前面強調學習《六書》是不矛盾的,學習《六書》,不能死守《六書》而影響創造。熔鑄古今,才能達到統一而有變化,豐富而不雜亂,新穎而有古意的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

章法就是印章的布局。印文安排的得當與否,往往是一方印章成敗的關鍵所在,所以歷來篆刻家都十分重視章法的設計。印章中少則一、二字,多至十數字,體態形神各不相同,要組織在一起,布置得脈胳連貫,氣勢流通,統一和諧,使一塊方寸天地,變化無窮,氣象萬千,實在是需要一番意匠經營的。清代篆刻家黃士陵曾說:“余作印,篆凡數十紙,而奏刀乃立就”。這是深得其中三昧的經驗之談。那種不講究章法,只知道橫平豎直,整齊劃一,千章一面的印章,即使刻工再好,正如印刷鉛字之不能作為書法藝術一樣,也只不過是一種沒有藝術生命的刻板形式,談不上有什么藝術價值。相反,零亂雜陳或一味矯揉造作,巧飾取媚,也是章法的大忌。齊白石說過:“刻印主要在于配合篆字的章法,要使字個個舒展,自然氣勢縱橫,但是千萬不要故意使字仰頭伸腳,造作稱奇,那就索然無味了。”

章法的設計與印文的書寫是難分難解的。章法就是印文的配置,兩者彼此制約,相輔相成,既不能不顧章法去篆寫印文,又不能離開印文去布置章法。所以,現代篆刻家來楚生認為“篆刻”的“篆”是既指篆寫印文,又包括設計章法。從欣賞一方印章來說,第一眼給人的印象總是印章的全貌,即章法搞得好不好,然后才是對印文書法的品評;而在刻印者,則必須從每個細部著手,安排好每個字的每一筆畫和整體的關系。

關于章法處理的方法前人論述頗多,難以盡言。簡言之,不外乎敬正向背,方圓曲直,虛實輕重等等。以如何處理虛實輕重的關系而言:總的要求是繁簡相參,布置不紊,字的筆畫與空白關系的對比得當。從具體印文來說,筆畫多的字,要寫得空靈,使人看了不覺擁擠;筆畫少的字,要寫得飽滿,使人看了不覺空曠。從整體布局來說,做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等。但由于印文、印面的各個不同,其中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定法是沒有的。只有認真吸取前人成功經驗,又能勇于變法創新,擺脫滯板或故弄奇巧做到理所必然,勢所必至,即可刻成佳印。

刀法是表現書法、章法的手段。書法、章法的藝術效果,只有通過刻刀的鐫刻方能出來。所以,一方印章除了必須具有高度的書法藝術,巧妙的章法布置外。還需要具有精湛的刀法技巧,三者結合一體,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

前人對于刀法的論述,并不完全符合實用。清代陳克恕在《篆刻針度》一書中列舉的十三種刀法,內中多數只是徒有其名而已,彼此大同小異,并無多大實際價值。通常刻印只用“切刀”與“沖刀”兩種方法。

“切刀”法,握刀如執毛筆,也有一把抓的;刀稍側,刀鋒一角入石,從外向內一刀一刀直切;無論朱、白文,每筆都需從兩邊切下擴白文從右邊切,朱文從左邊切,一邊切畢,將印倒轉,再切另一邊。切刀講究節奏起伏,使所刻線條蒼勁渾厚,富有立體感。“沖刀”法,握刀如執鋼筆;走刀方向正與切刀相反,即由內往外沖。沖刀刻出的線條挺直秀美,但純用沖刀,容易出現筆畫纖弱的毛病。無論“切刀”法或“沖刀”法,主要都應該看它是否充分表現了印章中的書法、章法,和是否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印章中的刀法,相當于書法,繪畫中的筆法。所以,刻刀歷來有“鐵筆”之稱。近代吳昌碩,為了能夠充分表現他融合石鼓、鐘鼎而自成一體的書藝風格,在刀法上,創造了一種使用“出鋒鈍角”刀刻印的新刀法,使他的印章益顯得渾厚古樸。由此可見,刀法不是固定不變的,得看需要;學習前人刀法,不能就刀法,論刀法,死學硬搬,泥古不化。過去有些人自稱我這印是“留刀法”或那印是“舞刀法”等等,純系自欺欺人之談,不足為信。

至于“雙刀”法與“單刀”法,這與“切刀”法、“沖刀”法屬于兩個范疇,是指處理印文的手段,即每一筆是用一刀還是用兩刀來完成。用一刀刻成的為“單刀法”,用兩刀刻成的為“雙刀”法。一刀或兩刀并不是絕對的,為了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必要的補刀修刻是允許的。“雙刀”法在刻印中最為常見,前面所講的都是“雙刀”刻法。

“單刀”法只可用于刻“白文”,可以說是篆刻中的‘寫意派”。它濫觴于秦漢鑿印,單刀直入,一筆一刀,不加修飾,迅速而就,故而具有痛快淋漓、自然奔放的獨特風格。清代以來,大量秦、漢印出土,篆刻家應用了這些資料,使“單刀”法進一步得到發展和提高,晚清趙之謙所作“丁文蔚”一印 (圖二十二),即是用“單刀”法刻成的;而齊白石又把“單刀”法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已故名畫家傅抱石說:“湘潭齊白石變將軍印逞其新奇,排纂(音傲)縱橫,一時景響。”近年來“單刀”法治印的流行,和白石老人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印章除印面的刻治,還包括邊款。印章邊款猶如書畫的題跋,古代印章并無邊款,明代文彭是鐫刻邊款的創始人。當時是用  “雙刀”法刻的,先書后刻,類同書丹勒碑(圖二十三)。清代丁敬創“單入切法”刻邊款,以石就刀,一刀一筆,古拙自然(圖二十四),從此廣泛流傳,盛行不衰,至今多數人仍采用這種刻法。趙之謙以六朝碑版字體,刻成陽文題識,別具一格(圖二十五)。邊款可用墨拓印,朱紅的印文伴以黝黑的邊款,可以獲得相映成趣的藝術效果。

以上所述書法、章法和刀法三者是印章的基本要素。但印章作為一種藝術,這三者還只是它的外部形態,此外還存在著一種內含的神韻。藝術的神韻是作者思想感情、品德、學問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現。所以,治印在研究其外部形態,致力于書法、章法與刀法的鉆研外,還需要下一番加強思想、藝術多種修養的“印外功夫”,不斷提高思想水平。藝術情趣……才能創作出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使人玩味無窮的印章作品。


1981.2.寫畢

(本文作者為吉林藝術學院教授,當代著名印學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物道丨篆刻,最愛鏗鏘刀下,那股濃濃金石味
零基礎學篆刻之三:如何提高篆刻水平
篆刻章法知識要領” 的更多相關文章
篆刻之美
從實用到藝術的篆刻(圖文)
中國名家篆刻作品(組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垣曲县| 慈溪市| 纳雍县| 隆尧县| 渑池县| 新乡县| 武宁县| 巩留县| 大洼县| 正阳县| 报价| 揭西县| 姜堰市| 纳雍县| 沁源县| 蓝田县| 普安县| 伊宁市| 新巴尔虎左旗| 安塞县| 庆元县| 错那县| 奉化市| 颍上县| 枝江市| 类乌齐县| 濮阳市| 公安县| 宜阳县| 个旧市| 东台市| 寻乌县| 恩施市| 金溪县| 监利县| 霞浦县| 定南县| 青冈县| 驻马店市| 定远县| 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