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禮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準的標志。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一向以“禮儀之邦”著稱,直到今天,我國人民熱情好客、文明禮貌、尊老愛幼等優良傳統仍為世界各國所稱道。
我?,F有學生450人,是一所城鄉結合部學校。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又加上由于父母出外務工,主要跟隨祖父母生活。所以這些孩子缺乏必要的禮儀常識,不懂得尊敬長輩,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另外還有部分家長,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習慣養成,認為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行了。我校這些年來,雖然一直在重視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但效果也不理想。例如,很少有學生見到老師主動問好;下課上廁所擁擠;見到地上垃圾不能主動撿起等,這些都是與學生的文明禮儀部相稱的。在現在社會中,禮儀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在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我校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勢在必行。我校在此提出這個課題,是想以此為契機,切實提高德育的時效性。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校學生道德教育的現狀,提高我校學生文明禮儀素養,摸索出一條文明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為構建和諧校園出一份力。
研究目標:
(一)、總目標:將學生培養成為講文明、懂禮儀、有教養的人,讓學生成為精神飽滿、情緒愉快、人際關系協調、言談舉止文明得體、受歡迎的人。
1、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禮儀教育新模式,創新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構建以禮儀養成教育活動為主,以各學科教學滲透為輔的校園養成方法;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禮儀教育模式。
2、探索培養小學生良好文明禮儀習慣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形成一套禮儀養成教育的方案。
3、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自主發展,幫助教師確立現代教育思想,轉變育人觀念,改進育人方法,提高教育素質和教育水平。
4、力爭形成一套具有針對性、操作性的禮儀養成教育的模式,撰寫出有一定水平的德育論文,提高教師教育理論實踐水平。
5、提高學校辦學水平,提升學校文化底蘊、人文氛圍。
研究內容:
確定“宿州市第十九小學學生禮儀常規”內容: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三大方面。
1、校園禮儀:學生在校能主動向老師和進入校園的客人主動問好;能在同伴之間使用文明語言;能文明如廁;能自己愛護校園環境。
2、家庭禮儀:學生在家能尊敬長輩,能做到長者先,幼者后;能做到文明待客。
3、社會禮儀:在公共場所能自覺遵守紀律,比如乘車能主動為老年人和小孩讓座;參觀或觀看演出能保持安靜,不大聲喧嘩等。
4、、探索培養小學生良好禮儀習慣的規律,創新有效途徑與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和途徑
研究方法:
1、觀察法:觀察學生在實施課題研究前禮儀習慣的狀態,并做好記錄。
2、問卷調查法:通過向學生問卷調查,收集信息,做出定性分析。
3、訪談法:適時召開家長座談會及班主任座談會,走訪研究對象的家庭及班級,了解學生的表現及其習慣及其習慣養成的進度,及時糾正其不恰當的行為。
4、個案研究法:做好個案記錄。
研究途徑:
1、課堂教育。利用思想品德課、晨會或班隊會向學生講解文明禮儀方面的知識。如《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弟子規》、《十九小學生禮儀常規》等方面的知識。
2、實踐活動。通過課外活動,校外實踐,家庭生活等方式,使理論知識見于實踐。
3、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通過召開家長會和家長訪談等方式,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五、研究的對象和過程
---成立課題小組,建立課題檔案,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調查小學生文明禮儀現狀,進行分析,完成現狀調查報告。
——開展小學生禮儀教育與實踐系列活動,探究培養小學生良好禮儀養成的內容、途徑與方法。
——通過問卷與訪談,調查、及時反饋禮儀教育的階段性成果與存在問題及努力方向。
——在學校的教師、學生及其父母中開展“禮儀與生活”、“禮儀你我他”為主題的征文活動,同時舉行“良好禮儀養成”經驗交流會,探索禮儀教育養成的成功經驗。
——結合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文明禮儀的養成。
——形成一套具有較強操作性的禮儀養成教育方案。
③總結階段(2012年8月至12月)
六、課題負責成員
負責人:劉培志
組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