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騰訊宣布未來13周歲以下未成年新用戶在首次登錄游戲之前,將被強制要求進行“兒童鎖”登記認證。只有其監護人完成“解鎖”后才能進入游戲,若未完成解鎖則被禁止登錄。按計劃,騰訊將分批在12個城市對《王者榮耀》、《刺激戰場》2款游戲的新用戶展開抽樣測試,首批測試已在北京、成都、長春3個城市啟動。
在幾款熱門游戲遭遇嚴厲批評之后,有關平臺關于防沉迷以及未成年人保護的技術性努力就一直在加速推進。此番最新推出的“兒童鎖”模式,同樣是這一系統工程的重要一環。客觀來說,相較于以往游戲對未成年玩家毫不設防的狀態,如今各個平臺的甄別、過濾以及限制模塊,都要成熟得多。然而,也需要看到的是,治理未成年人游戲沉迷現象,簡單的技術設限,仍然不是治本之策。
即將開始測試的“兒童鎖”登記認證,其核心邏輯,就是確保兒童在玩游戲前,必須讓監護人知曉、得到監護人同意。理論上,這避免了“熊孩子背著父母偷偷玩游戲”的情況。然而,有必要注意的是,這一機制僅僅是針對“13周歲以下未成年新用戶首次登錄游戲”,而那些未成年“老玩家”并不在受限之列。換而言之,“兒童鎖”的著眼點還是在于“控制增量”而非“管控存量”,這與公眾所理解的“孩子玩游戲須家長開鎖”,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我們并不知道此次所涉及的兩款游戲“低齡新用戶”的增長情況,故而也就無法準確評判“兒童鎖”的影響范圍。而唯一可以確信的是,“兒童鎖”認證系統極其麻煩,不僅要上傳監護人身份證,還要親子合照、關系證明、視頻認證等等資料。如此繁瑣的規則設計當然是故意為之,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有兩個:其一,抑制未成年新用戶的注冊;其二,則是逼著“偷懶”的家長以更簡單的方式回應孩子的訴求,比如說直接把自己的游戲賬號給孩子玩。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未成年人一直就是用爸媽的賬號打游戲的。這一狀況,使得所謂“防沉迷策略”“成長守護平臺”“兒童鎖”等限制手段都形同虛設。說到底,就算游戲開發商的技術性架構再高級,終究也無法取代監護人的約束以及家庭教育的引導。某些家長本身就是“手游沉迷者”,也早就習慣了“一部手機打發孩子”的輕松愜意,這種“手機帶娃”的畸形家庭教養方式,從根本上注定了,總有些孩子會被推向游戲的世界直至不可自拔。
就治理未成年人游戲沉迷而言,負責任的家長永遠是決定性因素。諸如“兒童鎖”等技術手段,若無監護人的認真配合,也是毫無意義的。當游戲平臺推出了越來越多的限制性工具,問題很大程度上就被拋回了家長一方:為了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我們愿不愿意、有沒有耐心和定力來用好這些工具?
[責任編輯:趙建波 PG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