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012年高考地理真題匯編專題(30)中國地理
2012年高考地理真題匯編專題(30)中國地理

(一)中國的自然地理與行政區劃

【考點1】中國民族、政區與地形

  (2012江蘇卷23-24)圖12是2000v2010年我國人口變動情況分布示意圖(不含港澳臺數據)。讀圖回答2題。

1.我國人口數量的變化特點有
   A.直轄市的人口數量都增加             B.東部省級行政區人口數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數省級行政區人口數量減少   D.西部人口數量減少的省級行政區最多

【答案】BD

【解析】考查我國人口遷移的區域差異。讀圖可知直轄市中,重慶人口在減少;東部地區人口都在增加;中部地區大部分省級行政區人口增加;西部地區人口減少的省級行政區最多。

2.影響我國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區自然增長率都高   B.人口減少的地區人口遷出多于遷入
   C.人口增加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都高   D.經濟水平高的地區都吸引人口遷入  

【答案】BD

【解析】考查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人口遷移的因素主要是經濟因素,經濟發達地區往往是人口遷入區,即人口增長區,經濟落后地區往往成為人口遷出區,即人口減少區

(2012上海卷地理

(一)1、2)“祖國的寶島,我可愛的家鄉......遼闊的海域無盡的寶藏......

3. 黃巖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右圖中,表示黃巖島的是

   A. 甲島                 B. 乙島

   C. 丙島                 D. 丁島

【答案】A

【解析】考查中國地理黃巖島地理位置。此題屬于識記知識和熱點問題,難度不大。黃巖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圖中標示黃巖島的是甲。

4. 2012年5月,我國首座深水鉆井平臺在南海首鉆成功,其重要意義在于

①宣示我國對南海的主權

②行使對鉆井平臺周邊我國海域的管轄權

③解決我國目前石油對外依存度過高的問題

④標志我國能夠獨立進行深海油氣資源開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南海問題。該題組考查海洋資源的開發和我國的海洋主權、權益。2012年5月,我國首座深水鉆井平臺在南海首鉆成功,這標示著我國能夠獨立進行深海油氣資源開發,宣示我國對南海的主權,行使對鉆井平臺周邊我國海域的管轄權,但我國石油對外的依存度過高的問題在短時間內還不能解決。

“我國首座深水鉆進平臺在南海首鉆成功”,主要在于“政治意義”和“直接的現實意義”。①②為政治意義,④為直接的現實意義。③設計的問題原因很復雜,但主要是我國石油資源進口和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問題。選B. 

 

【考點2】中國氣候

(2012江蘇卷5-6)圖3是2012年4月18日8時-4月19 日8時我國部分地區降水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5-6題。

1.形成圖示地區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A.高壓脊控制  B.鋒面活動  C.反氣旋過境  D.熱帶氣旋影響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鋒面活動與我國的降水。高壓脊和反氣旋控制下是晴朗的天氣,因此A、C錯誤;熱帶氣旋形成的臺風影響我國主要在夏秋季節;影響我國東部地區降水的主要因素是冷暖氣團交匯形成的鋒面。根據圖中氣流運動方向也可判斷。

2.若圖示降水持續多日,最易發生洪澇的地區是
  A.江漢平原     B.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   D.長江三角洲                                          【答案】C

【解析】考查我國區域定位等知識點。圖示大雨、暴雨地區位于我國珠江流域,因此C正確。 

 

【考點3】中國河流與湖泊

(2012大綱全國卷)某大河的一條支流與干流之間存在“吞吐”關系,圖2示意該支流出口處1970~2000年間年凈徑流量(輸出徑流量與輸入徑流之差)和年凈輸沙量(輸出泥沙量和輸入了、泥沙量之差)。根據圖文資料和所學知識,完成3~5題。

 1. 下列個時間段中,年凈徑流量與年凈輸沙量變化趨勢最接近的是
  A 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
  1980年~1989年            D.1989年 ~ 2000年

【答案】A 

【解析】主要考查讀圖、析圖能力。結合圖例,分析選項所給時間段,可知1970—1976年年凈徑流量與年凈輸沙量變化趨勢最接近。

2、該支流流入
  A 黃河    B 長江   遼河    D 黑龍江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我國河流的特征。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約為580億立方米,長江全河多年平均徑流量近10 000億立方米,遼河全河多年平均徑流量較少,黑龍江全河多年平均徑流量近000億立方米。根據該支流凈徑流量多年平均值500億立方米,可排除AC兩項;再根據該支流凈輸沙量多年平均值可知,該支流流入長江。

、 1983年以來 ,年凈輸沙量總體呈下降趨勢,最可能的原因是該支流流域
  建設用沙量增加    興建水庫的森林覆蓋率提高
   礦產資源開發力度加大      連續干旱

【答案】B 

【解析】影響河流年凈輸沙量大小的因素是解的關鍵。河流輸沙量的大小主要決定于水量的豐枯和含沙量大小。1983年以來,該支流年凈輸沙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但該支流的年凈徑流量呈上升趨勢,說明與水量無關,最可能的是該支流流域通過興建水庫和提高森林覆蓋率使得河流含沙量減少。

(2012江蘇卷7-8圖4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長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陽湖水體面積變化對比圖。讀圖回答7-8題。

4.該時期兩湖水體面積變化的特點是
  A.兩湖水體面積均持續減少      B.兩湖水體面積變化基本同步
  C.洞庭湖水體面積變化逐年減小  D.2009~2010年鄱陽湖水體面積變化最大

【答案】B

【解析】從題目所給的資料可以看出兩湖水體面積先降后升再下降而不是持續下降;兩湖均位于長江流域,面積變化基本同步;2010-2011年鄱陽湖水體面積變化最大而不是2009-2010年變化最大。

5.該時期鄱陽湖水體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鄱陽湖流域降水量的變化        B.鄱陽湖流域蒸發量的變化
  C.鄱陽湖出水量的變化            D.長江干流入湖水量的變化

【答案】A

【解析】 影響季風區湖泊水體面積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流域內的降水量,不同年份降水量的變化是鄱陽湖水體面積不斷變化的氣候因素和主要因素。

 

【考點4】中國工業

(2012江蘇卷15-16)圖8是1990-2010年我國能源消費與GDP增長變化圖。讀圖回答15-16題。

1.能源消費與GDP的增長特點是
   A.單位GDP能源消費2002年最低   B.能源消費量2007年開始下降
   C.能源消費與GDP的年均增速相同   D.單位GDP能源消費呈下降趨勢

【答案】D

【解析】20年來我國CGDP不斷上升,2007年之后能源消費量呈下降趨勢但仍然在上升,只是上升速度趨緩。單位GDP 2010年最低,能源消費GDP 的年均增速自2007年后差異明顯。

2.能源與GDP增長的關系是
   A.能源消費增長會減緩GDP增長             B.GDP增長速度取決于地區能源儲量大小
   C.GDP增長是影響能源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   D.我國能源豐富,可以滿足GDP高速增長的需要

【答案】C

【解析】在單位GDP能源消費不斷下降背景下,GDP的增長是影響能源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我國能源不能滿足本國需求,需大量進口。

3.(2012重慶卷文綜36.)材料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工業快速崛起,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同時,自主品牌汽車開始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走出國門,加快了國際化發展的步伐。圖11是2000-2010年我國四大域汽車產量的變化圖,圖12是巴西對保羅州所在區域示意圖。

(3)圖11所示2000-2010年我國各地區汽車產量的共同趨勢是_______,汽車工業向_______地區集中。(4分)

(4)圣保羅市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就是巴西重要的汽車工業中心。根據圖12和所學知識分析我國某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在該市附近投資建廠的有利工業基礎條件。(8分)

(5)橡膠是汽車輪胎的主要原料。圖12中陰影地區是巴西橡膠主產區之一,從該區域的降水特點指出橡膠樹生長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并分別說明降水特點的成因。(8分)

【答案】(3)大幅增長 東部 

(4)鋼鐵、化學、紡織工業發達,靠近原料供應地;汽車零部件協作條件優越;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較高;汽車工業發展時間長,經驗豐富。

(5)有利條件:降水豐沛;原因:赤道低壓帶控制帶來豐沛降水。

不利條件:有明顯的干季;原因:信風帶控制形成干季。

【解析】 

第(3),讀圖歸納是地理的一般學習方法,圖中,2000-2010年間各地區汽車產量均大幅增長到原產量的5~11倍;其中,東部地區增速最快,總量最大。

第(4),可從工業基礎、原料、科學技術、工業發展歷程等方面回答汽車工業在圣保羅投資設廠的區位優勢。

第(5),注意應分別闡述橡膠樹生長的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各自的原因。回答此可圍繞圖中陰影部分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及降水特點思考。 

 

【考點5】中國農業

(2012新課標全國卷1-3)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飛速發展,耕地不斷被擠占,但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總量仍連續增長。據此完成3題。
1.近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A.擴大了糧食播種面積    B.加大了農業科技投入
  C.改進了農田水利設施    D.完善了糧食流通體系
2.改革開放以來,下列糧食主要產區在全國商品糧食生產中的地位下降最為顯著的是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漢江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龍江省都是我國產糧大省。兩省相比,黑龍江省糧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積廣   B.生產規模大  C.機械化水平高   D.人口較少

【答案】1.B   2.A   3.D

【解析】組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了解和掌握。從干中的信息可知,糧食增長不可能是擴大了糧食播種面積。我國科技發展快,并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我國糧食在2004年以來連續增長主要是加大了農業科技投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飛速發展,特別是沿海地區進程更快。太湖平原位于我國東部沿海的江蘇省,其城市化進程快、水平高,農業產業結構發生變化,高品糧生產比重下降,城郊農業發展迅速,花卉、蔬菜、禽畜等產業發展快。河南省與黑龍江省相比,最主要的原因是黑龍江省人口少,所以糧食商品率高。

(2012重慶卷文綜8-11我國近年來積極采取包括發展新能源在內的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木薯是喜高溫,不而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質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產燃料乙醇1噸需要消耗鮮水薯約7.5噸。圖4是某省級行政區年均溫分布圖,讀圖4和材料回答4題。

4.圖4所示區域最適宜種種植木薯的地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解析】考查區域農業區位選擇以及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結合干信息,木薯喜高溫,因此應種植在緯度較低、地勢平坦的高溫地區。圖中甲、乙兩地緯度較高,溫度較低,不適宜種植,故A、B項錯誤;丙處靠近云貴高原,地勢高,氣溫低,故C項錯誤;丁地緯度最低,且靠近沿海,地勢平坦,年均溫高,適合種植木薯,故D項正確。

5.與化石能源相比,種植木薯、發展木薯燃料乙醇的優點是
A.節約土地資源        B.原料有可再生性
C.減少原料運輸量       D.原料適宜長期儲存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可再生能源的優勢以及調用知識的能力。結合意可知,化石能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而木薯燃料乙醇屬于可再生資源,原料生產具有可再生性,故B項正確。種植木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資源,故A項錯誤;發展木薯乙醇,需要從種植區將原料運往原

6.該區域地勢總體特征是
A.西北高東南低       B.東高西低   C.中間高四周低        D.南高北低

【答案】A

【解析】考查區域地勢特征判讀以及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根據圖中城市南寧判斷,該區域為廣西,再結合河流流向判斷,河流自西北流向東南,因此該區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廣西西部靠近云貴高原,地勢高;東部靠近廣東省,地勢較低。故A項正確。

7.該區域河流的主要補給是
 A.地下水                           B.大氣降水
 C. 湖泊水                          D.冰雪融水

【答案】B

【解析】考查河流補給類型以及論證和探究問的能力。廣西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主要為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河流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故B項正確。一般的河流均有地下水補給,但季風區地下水補給不是主要來源,故A項錯誤;廣西大多數地區為喀斯特地貌,湖泊較少,對河流的補給作用不強,故C項錯誤;冰雪融水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或緯度較高的地區,故D項錯誤。

8.(2012四川卷文綜39.(60分))發展農業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創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國某區域耕地分布圖

(1)分別歸納圖中甲、乙兩地形區種植業地域分布特點,并分析各自特點形成的自然環境原因(12分)
材料二
 某大型末農場生產用地隨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圖(圖16)和該農場農業生產聯系示意圖(圖17)

(2)簡要評價該農場的生產經營有點。(8分) 

【答案】.20分)

1)(12分)

     特點:甲地形區:分布在河谷地區2分)

           乙地形區: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帶2分)

     原因:甲地形區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制約種植業發展的主要條件是熱量2分),河谷地區熱量條件相對較好2分),故種植業分布在河谷地區。

           乙地形區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內陸,氣候干燥,制約種植業發展的主要條件是水分2分),山麓地帶灌溉水源充足2分),故種植業沿盆周山麓地帶分布。

2)(8分)

     農業與旅游業結合,發揮了自然資源的綜合效益(或農林牧立體利用土地,發揮了各類土地的生產潛力)2分);種植業、畜牧業與土地之間形成了良性農業生態系統(或利用海拔差異多層次發展農林牧,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2分);冬季從事旅游經營,利用了勞動力的農閑時間2分);多種經營,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靈活性及對市場的適應性2分) 

【解析】(1),本主要考查考生區域定位能力及區域特征對農業地域分布的影響。由圖中經緯度可知,甲地形區為青藏高原,乙地形區為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熱量不足,農業主要分布在熱量條件較好的河谷地區;塔里木盆地因位于內陸,氣候干旱,降水少,農業生產主要集中在水源條件較好的盆地邊緣的山麓地帶。答此類問一般要從限制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下手,采用逆向思維。

(2),本主要考查了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及解答問的能力。由材料二可知該地發展農業生產遵循了因地制宜的指導思想,利用其地形的海拔差異發展立體農業,并與旅游業相結合,既充分利用了土地,發展了多種經營,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又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農業生產與土地之間形成了較好的良性循環,保護了生態環境;發展旅游業(冬季滑雪)還可以充分利用和安排農閑時間。

 

(二)東部季風區

【考點1】北方地區

1.(2012北京卷文綜36.(36分)讀圖10,回答下列問題

(1) 說明在地形影響下,該區域城鎮和交通線路的分布特征。(6分)

(2) 簡述途中漆河三角洲的成因。(6分)

(3) 比較圖10a)與(b),分析漆河河道的變化及其人為原因。(8分)

2010年,曹妃甸新建的首鋼京唐鋼鐵廠已全面投入生產。

(4) 說明鋼鐵廠建設對曹妃甸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8分)

(5) 概述制約華北平原農業產生的自然因素,并提出應對措施。(8分)

【解析】 (1)本主要考查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的影響。根據圖中信息,該區域地形主要為平原和山地高原兩部分;看清問在地形影響下這個關鍵詞,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出該地平原和山地高原不同地形下的城鎮和交通線路的分布特征。

(2)本考查的是外力作用中流水的沉積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系,要熟悉河流在不同的河段對地表的作用不同。中已明確要求回答三角洲的成因,了解河流下游的特征,從河流的沉積過程方面入手,注意使用關鍵詞,本不難回答。

(3)本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仔細看圖,就能看出1979年與2000年的河道變化。并結合人類活動對流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在不同的河段人類活動的特點不同。也考查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征。

(4)本考查的是人類的產業活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是考查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有關知識。明確目要求回答鋼鐵廠建設對曹妃甸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關鍵詞有帶動兩字,而不是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所以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分布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勞動力就業及收入等方面回答。

(5)本考查的是人類活動中的農業生產活動和區位選擇問。農業區位選擇要考慮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本側重考查的是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要看清目要求,制約華北平原農業的自然因素主要是降水少,灌溉水源缺乏,以及本區其他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災害等。

【答案】1)平原:城鎮數量多,密度大,交通線路密集;

山地和高原:城鎮數量少,密度小,交通線路稀疏。

2)在灤河河口附近,流速減緩,泥沙堆積,形成三角洲。

3)河道變窄,分叉減少。

主要由于上游沿線修建水庫攔水,自灤河向流域外引水,灤河流域生產生活用水量增加,河流流量減少,沼澤濕地被開發為鹽田、魚塘。

4)拉動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相關產業集聚;促進當地商業、服務業的發展;增加當地就業崗位和經濟收入。

5)制約因素:降水偏少,水資源短缺,多旱澇、寒潮、冰雹、風沙、病蟲害、土壤鹽堿化等;

應對措施: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和防護林體系;增加農業技術投入,發展節水農業;加強對災害的監測和預防;培育和種植優良作物品種。

2.(2012天津卷文綜13. (30分))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1)圖9中甲省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什么?請列舉兩條原因。(6分)

    a城市應對礦產資源枯竭問題,更加重視發展旅游業。
(2)請填表說明,發展旅游業對促進a城市持續發展的作用。(9分)

   某地理小組的學生考察了中國與新加坡合建的中新天津生態城。

(3)學生發現,生態城所在地有多項可利用的自然資源。請據圖10列舉三項。(9分)

(4)有學生認為,新加坡重視環保,利用太陽能、風能發電應當很普遍。經過探究,大
 家認識到新加坡的太陽能、風能并不豐富。請參考圖11說明原因。(6分)

【答案】(1)甲省是全國能源基地(多火電廠;重工業或耗能工業比重大;第二產業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甲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以傳統產業部門為主),GDP相對較低。

(2)社會效益:提供就業崗位(促進文化交流;促進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經濟效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收入;優化產業結構)  生態效益:改善環境質量

(3)荒地資源;水資源;海洋資源;風能、太陽能資源。(答出其中三項即可)

(4)新加坡終年受赤道低氣壓控制,盛行上升氣流,云量多,光照少;終年盛行上升氣流,近地面風力小。

【解析】 以二氧化碳排放為切入點,考查區域可持續發展問

第(1),甲省為山西省,是我國的煤炭能源基地,其經濟發展水平低,因此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第(2),發展旅游業的社會效益是可促進就業,經濟效益是可提高收入,環境效益是可提高環境質量。第(3),結合圖例可知有荒地資源、水資源、海洋資源等。

第(4),新加坡終年受赤道低氣壓控制,盛行上升氣流,云量多,光照資源少,風力小,因此其太陽能、風能資源不豐富。

 

【考點2】南方地區與港澳臺

1.(2012安徽卷文綜34.(32分))根據材料和圖13,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近些年,“干湖之省”湖北針對省情,夯實農業發展基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材料二
鑒于近些年鐵礦石進口量和鋼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漢鋼鐵廠計劃將部分生產能力轉移廣西沿海防城港市。


(1)描述圖中兩個I區的區位特點,并分別分析其耕地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10分)
(2)針對圖示區域洪澇災害隱患,列舉宜采取的主要措施。(10分)
(3)分析武漢鋼鐵廠部分生產能力轉移對武漢,防城港兩市發展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12分)

【解析】 第(1),讀圖可知,I區位于西北山區和東部湖區兩個不同位置,其山區耕地減少主要原因是退耕還林;東部平原區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是城市化和退田還湖。

第(2),區域洪澇災害的治理,山區、湖區、城市、農村不同地區應該采取不同的措施;但疏浚河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強災情預報和監測、參加水災保險是共同措施。

第(3),產業轉移對轉出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源和環境意義;對轉入區主要體現在經濟意義上。

【答案】I區分別位于西北部山區和東部平原、湖區。西北部山區耕地快速減少,主要因為退耕還林;東部平原、湖區耕地快速減少,主要因為快速城市化和退田還湖。
修建水庫及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治理河道等;山區:退耕還林,植樹造林;湖區:退田還湖;城市:完善排水系統;農村: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以法治水,加強洪澇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體系建設,參加水災保險等。
(對武漢市的積極影響):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和土地占用,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改善城市環境;(對防城港的積極影響):擴大港口規模;拉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促進區域發展。

2.(2012安徽卷文綜35.(24分))根據材料和圖14,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云南蒼山洱海地區山清水秀、林茂糧豐,大理古城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1)圖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別為▲、▲,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別說明它們形成的主要過程。(12分)
(2)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規模建議住宅,可能對地理環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12分)

【答案】 (1)斷塊山 洪積—沖積平原 內力作用形成斷層,斷裂面兩側巖體以垂直方向運動為主;A側巖體相對上升,形成斷塊山;B側巖體相對下降,形成谷地,同時流水等外力不斷將風化、侵濁產物搬運到谷地邊緣堆積,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2)占用耕地和濕地,影響農業生產,濕地的功能減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壞,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災害增多,環境質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護,人地關系惡化。

【解析】第(1),主要考查區域地貌類型的判斷及其成因。讀圖可知點蒼山、洱海屬于斷層形成的地壘和地塹:A處位于陡坡以上,屬于斷塊山;B處是河流流出山區形成的沖積扇。

第(2),考查城市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建筑對該地環境的影響主要從農業生產、濕地、森林、地質災害、大理古城的保護等方面加以闡述。

(2012大綱全國卷39.(60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材料二  圖6示意靈渠位置。



  (3)從軍事角度指出秦開鑿靈渠的主要目的,說明原因。(12分)

 (4)說明靈渠的開鑿對當時區域間聯系的意義。(8分 )

【答案】(3)主要目的是運輸糧食等物資,保障軍隊的后勤供給。原因是(對秦政權而言,嶺南地區位置偏遠,遠途勞軍以至長期統治,保障后勤供給尤為重要。)嶺南地區地形崎嶇(丘陵廣布),植被茂密,陸路交通不暢。在當時的條件下,大量物資的運輸以水路為主。南嶺阻斷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聯系。

(4)(南嶺為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靈渠連接湘江和漓江,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擴大了水路交通運輸的范圍;促進了嶺南地區與長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區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解析】(3)從軍事角度指出秦開鑿靈渠的主要目的是解答本的突破口。戰亂時期,糧食的運輸非常重要。古代以水運為主,再加上嶺南地形崎嶇,陸路交通不暢,因此開鑿了靈渠。(4)主要考查發展交通的地理意義。結合靈渠示意圖可知,靈渠的開鑿連接了屬于長江水系的湘江和屬于珠江水系的漓江,促進了周邊地區經濟與文化的交流、發展。

3.(2012福建卷文綜37.(37分))圖 13 示意中國東部某區域,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軟件和信息服務、商貿流送、金融保險等新興服務出口。積極支持東部地區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進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資源的利用效率。

  表4 1991 年和2008 年 R 河三角洲經濟區各類用地比重 (%)
(1)  描述圖示區域地形的主要特點。(7分)


(2)  分析 R 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8 分)


(3)  據表4歸納R河三角洲經濟區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特點,并指出該變化對自然環境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10分)


(4)  分析R河三角洲經濟區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的社會經濟原因。(12分)

【答案】1)本區北部以平原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線較平直,南部海岸線曲折,多島嶼。 

2)河流徑流量大,攜帶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勢低平,流速緩慢,以堆積作用為主,泥沙大量堆積;地處海陸交界地帶,海水的頂托使堆積作用增強,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眾多的沙洲。 

3)特點:城鎮用地比重明顯增大,灘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類用地比重減小。 不利影響:水資源減少,水質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增強;生態調節功能減弱。

4)城市密集,經濟發達,市場需求量大;海陸空交通便捷,信息網絡發達,對外輻射能力強;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質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資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解析】以區域圖為切入點,考查地形、河流、城市發展變化等知識。

(1),根據等高線判斷該地地形類型及地勢高低情況。

(2),沙洲多說明河流水量大,攜帶泥沙多,入海口處水流緩。

(3),讀圖表可判斷出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主要是城鎮用地增加,會造成水資源減少、生態調節作用減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不利影響。

(4),發展服務業的社會經濟原因主要從市場、交通、政策、科技等方面回答。 

4.(2012天津卷文綜12.(26分))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1)云南省西北部地形分布的特點是________。請說明判斷的理由。(6分)
    近三年來,云南省遭受了持續特大干旱。
(2)面對特大干旱,該省林區應特別重視防御的次生災害是____。(2分)
(3)應對持續干旱,該省農業持續發展應采取哪些措施?請列舉兩項。(6分)
    甲、乙兩河在云南省境內的干支流有已建、在建水電站幾十座。
(4)當地居民對水電站的建設持有支持、反對兩種觀點。請你為這兩種觀點各找一條理由。(6分)
    支持的理由:________;
    反對的理由:________.。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人的聚居地,納西族文化在此已有千余年的歷史。
(5)據圖8說明,麗江古城的納西族文化主要體現在____等方面。古老的納西族
  文化在麗江得以保存的自然條件是____________    。(6分)

【答案】(1)山脈縱列分布(地勢北高南低) 河流縱列分布(河流自北向南流)。

(2)森林火災(病蟲害)

(3)修建農田水利設施;尋找地下水;采用耐旱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節水農業。(答出其中兩項即可)

(4)支持的理由:獲得能源(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提高抗旱能力)。

反對的理由:當地屬于地震多發 區,若水庫遭破壞,可能導致洪澇災害(水庫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破壞當地生物資源;導致當地居民遷移)。

(5)建筑(服飾;民俗) 地形較閉塞(周邊山高谷深;當地水熱條件較好)

【解析】以區域地理為載體,考查地形、農業、工程建設、文化等知識。

第(1),根據河流分布和流向可判斷出該地地形特點。

第(2),干旱林區應防范火災。

第(3),農業抗旱從修建農田水利設施、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采用耐旱作物品種、發展節水農業等方面進行回答。

第(4),本是開放性試,從修建水電站利弊進行分析,可以作為支持或反對的理由。

第(5),少數民族文化主要是民族風情不同,其民族文化得以保存主要是地形閉塞,與外界交流少。

5.(2012海南卷地理21、(10分))圖8海港城市基隆年降水量在3200毫米以上,年降水日數為214天,素有中國“雨港”之稱。

根據圖文資料,分別簡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

【解析】影響降水的因素與所處的氣壓帶和風帶、地形、洋流等因素有關。從圖中基隆的緯度位置可以看出該地位于東北信風帶,同時受海陸位置的影響,該地屬于季風氣候。基隆三面環山,北臨港灣,因此在夏季,受季風的影響,從海洋帶來的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豐沛的地形雨,同時還有臺風雨及高溫產生的對流雨;冬季,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從太平洋帶來充足的水汽,受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因此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

【答案】(10分)

冬半年:水汽充足;盛行東北風,因山地抬升,故多(地形)雨。(5)

夏半年:氣溫高,(受地形影響)盛行上升氣流,故多(對流)雨。(5)

 

【考點3】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比較 

 

(三)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考點1】西北地區

(2012海南卷地理16~18圖6中甲地出產的小棗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為優質紅棗品種。據此完成2題。

1、甲地因地制宜種植該品種棗樹,主要是因為其

A.耐旱        B.耐澇        C.抗病蟲害       D.占耕地少

【答案】A

【解析】大致判斷該地位于我國非季風區西北內陸、阿拉善高原,甲地因地制宜種植棗樹,區域環境應該是干旱,所以棗樹因耐旱,選A. 
2、對甲地棗樹生長威脅最大的自然災害是

A.干旱        B.洪澇        C.臺風       D.凍害

【答案】D

 【解析】既然棗樹耐旱,考慮到海拔在2000—3000米,應該是冬半年寒潮影響勢力范圍,就應該考慮主要的自然災害為凍害。(內陸臺風影響不到,降水較少,洪澇可能小),選D.
3、甲地小棗品質優良,主要是因為該地

A.光照強,氣溫日較差大        B.氣溫日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            D.綠洲廣布,土壤肥沃 

【答案】A

【解析】考查區域特點,考慮到甲地小棗品質優良:含糖量高,主要是光照強和氣溫日較差大,利用積累糖分而品質優良。選A.

(2012浙江卷文綜7-8讀我國某區域示意圖。完成2題

4.成都某校學生沿線經寶雞,蘭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現的地帶性植被類型是
  A. 落葉闊葉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 常綠闊葉林、針葉林、荒漠草原、草原
  C. 落葉闊葉林、針葉林、草甸、荒漠
  D. 常綠闊葉林、落葉闊林、草原、荒漠

【答案】D 

【解析】 根據圖中的緯度位置可知,從成都經寶雞、蘭州至酒泉這條線考察,跨越了亞熱帶和溫帶兩個溫度帶,再結合我國的年降水量的分布是自東南向西北遞減,蘭州處在我國400mm年等降水量線的分界線,即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線上。從而得出答案為D。主要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5.2011年11月4日,我國首個千萬瓦級風電基地在酒泉啟動建設。該地建風電基地的有利條件有
  ①可利用周圍未利用土地
  ②距冬季風源地近,風力強勁
  ③人口眾多,經濟發達
  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影響風電的區位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條件,二是社會經濟因素。結合酒泉的所在位置,根據該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用排除法不難得出答案為A。 

6.(2012大綱全國卷36.(36分))閱讀圖文資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圖5中我國境內某些區域建立了許多國營農場,引種優質長絨棉,目前,這些區域的棉區是我國最大的上品棉生產基地,種植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近年來,每至棉花收獲季節,數十萬外地民工前來這里采摘棉花。

(1)推斷并說明這些國營農場的分布規律,分析這些地區種植優質長絨棉的有利條件。(12分)

 

(2)距消費市場較遠卻并未影響該區域商品棉銷售,請解釋原因。(6分)

(3)說明該區域上品棉生產的限制性因素。(6分)

(4)分析該區域過度擴大棉花種植面積對區域環境的影響。(12分)

【答案】(1)分布規律:盆地周圍綠洲地帶(山前洪積沖積扇地帶)

有利條件:(棉花生長期)光照充足,熱量充足,有灌溉條件。

(2)棉花易儲存、易運輸(交通條件改善);棉花品質優良(我國最大的長絨棉生產基地),市場需求量大。

(3)勞動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為突出;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資源有限。

(4)過度擴大棉花種植面積,會過度消耗水資源,導致河流下游水量大減甚至斷流;荒漠化擴展、綠洲消失(生態環境惡化);灌溉用水過量(與排水失衡),會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引發土壤的次生鹽堿()化。

【解析】 (1),本主要考查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及農業的區位條件。描述地理事物分布規律時關鍵是找出影響其分布的因素。結合經緯度及圖例可知該區域為位于南疆的塔里木盆地,種植棉花的有利條件從光照、熱量等氣候條件及水源條件去分析。

(2),解答本的關鍵在于審清干。距消費市場較遠卻并未影響該區域商品棉銷售,說明與棉花易儲存、易運輸有關。南疆的長絨棉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歡迎,市場廣闊。

(3),本主要考查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該地區深居內陸,降水較少,氣候干旱,水源成為發展農業的限制性因素。棉花的采摘需要大量勞動力,而本地區人口較少,勞動力不足。

(4),本主要考查生態環境問。該區域位于干旱地區,缺少水源,如果過度擴大棉花種植面積,會造成河流下游水量減少,荒漠化嚴重,不合理的灌溉還會造成土壤次生鹽堿()化。 

 

【考點2】青藏地區

(2012安徽卷文綜32-33)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達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積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圖12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氣溫分區圖。完成2題

1.青海省東南邊緣降水較多,其水汽主要來自


A.  大西洋         B. 北冰洋      C.  太平洋         D.  印度洋
【答案】

【解析】看圖中青海南部的等降水量線,可以看出有自北向南遞增的趨勢,說明水汽主要來自印度洋。 “縱向嶺谷區夏季主要受印度洋季風的影響,是印度洋與太平洋兩支季風作用與交匯地帶的西界,夏季后期得到太平洋季風的小部分補充。縱向嶺谷區6、7、8 月水汽輸送主要來源于印度洋季風 ,太平洋季風對8 月份的水汽輸送有所貢獻,但不超過30%——來源【地理研究】2012.1期”。

【商榷】“好像有點不太嚴謹!還有青海省降水主要來自印度洋?我以為應該是太平洋才對!雖說青藏高原東南部降水主要是來自印度洋,但青海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且有昆侖山、巴顏喀拉山阻擋,怎么可能是來自印度洋?而青海東部有缺口,利于東南風進入,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太平洋才對!”。“印度洋沒錯,但是學生是很難分析出來。這種題目要杜絕,科學家也是通過實地調查出來的數據不能拿去考查學生。”;“祁連山成為多雨中心,水汽來源主要是太平洋。如果說青海東南部水汽主要來自印度洋的話難以理解!叫學生如何判斷?如果說主要來自印度洋的話,那應該是受西南季風,降水應該自(西)南向(東)北遞減,可圖中等降水量線明顯是自東(南)向西(北)遞減,顯然是受東南風影響!”。“我覺得主要看圖中青海南部的等降水量線,可以看出有自北向南遞增的趨勢,說明水汽主要來自印度洋。”

2.根據年平均氣溫分布狀況,將青海省劃分為Ⅰ、 Ⅱ、 Ⅲ三個溫度區。三區年平均氣溫相比
 A. Ⅰ>Ⅱ  > Ⅲ                B.   Ⅰ< Ⅱ < Ⅲ        
 C. Ⅰ< Ⅱ  Ⅱ> Ⅲ             D.  Ⅰ >Ⅱ  Ⅱ < Ⅲ  

【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區域地形的判定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根據干信息,溫度區大部分位于柴達木盆地,地勢較低,降水較少,因此氣溫在三區中最高。

 (2012四川卷文綜6~7)表1:某地氣候相關數據。讀表回答2題

                                                 表1

經緯度位置

1月平均氣溫

(℃)

7月平均氣溫

(℃)

年降水量

(mm)

多年平均暴雨日數

(天)

33°N,98°E

-12.8

8.7

561.4

<0.2

3.影響該地氣溫特征的主導因素是
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     C.地形        D.植被

【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青藏地區的區域特征。結合經緯度可知該地位于青藏地區。由表中氣溫數據及所學地理知識可知,該地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夏季氣溫偏低,主要是因為該地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造成的。

4.該地易發生的主要自然災害是
A.雪災           B.臺風      C.泥石流       D.暴雨洪澇

【答案】A 

【解析】主要考查自然災害。此可以采用排除法,青藏高原降水少,不易發生暴雨洪澇和泥石流;臺風發生在我國東南沿海,不可能出現在青藏高原上,而此地冬春季節容易發生雪災。

 

(四)中國地理綜合

(2012福建卷文綜8-9 )圖 4 為中國某河干流區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日蒸發量和日蒸發總量(各類用地面積與其日蒸發量的乘積)。讀圖完成2題。

1.影響該河干流區日蒸發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土層厚度和植被覆蓋率                B.太陽輻射和土層厚度
  C.植被覆蓋宰和水分條件                D.水分條件和太陽輻射

【答案】C 

【解析】考查從圖中獲取地理信息和分析判斷地理信息的能力。同一地區太陽輻射相同,因此排除BD;圖中耕地、林地、草地日蒸發量較大,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日蒸發量較小,水體日蒸發量最大,因此造成日蒸發量差異的主要因素為植被覆蓋率和水分條件,選項B正確。

2.該河最有可能是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

【答案】A 

【解析】考查從圖中獲取地理信息和分析判斷地理信息的能力。從圖中可知,該地草地面積較大,水體面積較小,因此應位于我國西部地區,故A正確。 

(2012新課標全國卷6~7)讀圖2 ,完成2題

3. 根據圖是信息可以推斷,
  A 1月平均氣溫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1月平均氣溫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 7月平均氣溫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 7月平均氣溫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答案】 

【解析】影響氣溫的因素主要有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根據圖示的緯度可判斷甲、乙城市均位于我國大陸,且大致同緯度,排除法即可判斷甲、乙兩城市氣溫的差異主要在于地形。圖中給出的緯線為33°N,應聯想到我國重要的東西走向的山脈秦嶺的經緯度:(32°~34°N、100°~112°E ),結合圖中的經度可以判斷甲城市位于秦嶺以南的漢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黃淮平原。1月北下的寒冷氣流受到秦嶺阻擋,使得漢水谷地氣溫高于同緯度黃海平原地區;夏季兩地溫差相差不大。

4.  圖中甲 乙兩城市分別位于
  A 關中平原 ,浙閩丘陵  B 江漢平原,山東丘陵
  C 漢水谷地,黃淮平原   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C

【解析】本題組考查大比例尺中國流域(區域)經緯網(秦淮線:32°N到34°N之間)等相關定位及氣候地形比較。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秦嶺以南,乙地位于淮河以北,故C (漢水谷地 ,黃淮平原 )。本題要了解我國重要的地形區分界線的經緯度,如秦嶺(32°~34°N、100°~112°E 、巫山(30°N~32°N),南嶺(24°N~26°N,110°~116°E)等。

【綜合評析】組主要是對中國的氣候、地形區的考查。通過圖中經緯度位置、城市、河流、鐵路等有關信息可以確定圖示的區域位置。結合影響我國氣溫分布及變化的因素,地形對兩城市的冬季氣溫影響大。甲、乙兩城市緯度相近,但甲城市位于漢水谷地,由于北部秦嶺的阻擋,受冬季風影響小;而乙位于黃淮平原,受冬季風影響大。所以1月平均氣溫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021.1浙江省選考科目考試地理試題及其解析
分項匯編:近三年高考地理真題 專題15 中國地理
2014年高考地理試題分項版解析:專題13以中國區域為背景綜合題
2018高考全國卷26省9月聯考“超級全能生”甲卷地理試題【解析】
2013屆高三地理名校試題匯編(第1期)專題17 中國地理
【重磅來襲:溫州首次】2018年5月溫州市高一地理學考模擬卷及命題意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西林县| 黄石市| 金乡县| 莒南县| 包头市| 石棉县| 芮城县| 万山特区| 修文县| 衡南县| 鄂伦春自治旗| 财经| 榆树市| 若羌县| 德江县| 普宁市| 来安县| 会同县| 故城县| 佛山市| 偏关县| 香港 | 松原市| 自贡市| 开化县| 盘锦市| 祥云县| 香河县| 汕尾市| 句容市| 阿克苏市| 鹤岗市| 秦皇岛市| 新沂市| 岗巴县| 诸城市| 鄢陵县| 会昌县| 奇台县| 通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