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務工作每位班主任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方法,無論是低年級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是高年級抓常規、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無不浸透著教師辛勤的汗水,因為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常抓不懈,無不傾注教師全部的愛。從握筆寫字、整理書包開始到怎樣保持室內衛生、搞好個人衛生,幫助孩子們逐漸養成良好習慣,自己管理自己,讓我們都深深體會到只有老師想不到的沒有孩子做不到的。
班主任工作只有細致入微,才能使班級管理見成效。
正如《細節決定成敗》中所說的,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往往能夠反映出一個人深層次的修養。說一點做一點,做一點積一點,積一點進一點,進一點創一點,責任心的培養從小事做起,良好班風的形成來自于這一點一滴的責任心。
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競爭優勢歸根結底是管理的優勢,而管理的優勢則是通過細節來體現出來的。每個人都要用搞藝術的態度來開展工作。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看成一件藝術品,對自己的工作精雕細刻。只有這樣,你的工作才是一件優秀的藝術品,也才能經得起人們細心地觀賞品味。
海爾總裁張瑞敏說:什么是不簡單?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
“如果你熱愛工作,你每天就會盡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圍的每一個人也會從你這里感染這種熱情。”(山姆·沃爾頓)這里的“每一個人”可能是你的領導、你的同事、你的家人朋友,更可能是你的學生們。
班級細節管理是借用企業細節管理的理念與自身特點結合的一種學校班級教育管理思路與方法。具體地說就是,在班級管理中,把班級的各項事務、活動、各種規章制度、發展目標等細化成點點滴滴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易檢驗的細小步驟,讓學生從身邊實實在在、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真真實實地在平常的小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形成自我管理的意和能力,主動參與班級的管理,最終形成自主、自制、自動的班級活動共同體,從而形成和諧的班級文化。
一、制度上的精細化。
嚴明的紀律是一個好班級的保證。開學初,制訂班規,所有學生都必須遵照執行。并對每條規則賦予分數,值日班干量化打分,每周總結一次,并把結果公布上墻,作為學生平時表現成績,為學生評優作依據。在工作中我還注意抓好班級管理中的組織、督促、檢查。經常性加強對學生的早操、早讀、課間操、衛生打掃、午休檢查,并有時作突擊檢查,力求更多的掌握學生一手材料,以便進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活動中,及時了解關心教育他們養成好習慣。
精細化管理強調的就是一個“精”字,一個“細”字。對待每一項工作要精心,每一個環節要精細。人人有事做,人人都是責任人,設立各級組織,層層負責,而班主任從中起到了一個傳達、引導、幫助的作用。班規是精細化管理實施的基礎,使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有法可依,同時也使班干部在管理班級時有章可循,使管理科學化、規范化。讓孩子們在做每一件事的過程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競爭。
日常工作力求做到細,如:站隊怎么站,腳踩在哪,手放在哪都有明確的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坐在板凳上應該怎么做,手放在哪,腳放在哪。這些小事也都要讓學生明確,并評選出“禮儀標兵”。
課堂細節:
①抓課前預備: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課前預備十分重要,預備鈴一響,就要求學生必須到教室里去。以往很多學生總是在打了鈴之后,象沒有聽到似的,在玩什么的還玩什么。上課之前,把學習用具準備好,能體現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息息相關的。在上課鈴響后,我每次都檢查學生書拿出來沒有,有沒有直尺、鉛筆、圓規等。通過落實每一節課的課前準備,培養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也能說明老師對他們學習上的嚴格要求,能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習上的成功是屬于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
②抓發練習本:好學生的本子、書都是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兩有生”的書封面差,掉底子,本子就是幾頁破紙。上課時把本子帶進教室,放在講臺上,下課后轉身就走。接下來的鏡頭是:學生們蜂擁而上,把講臺圍個結結實實,各人搶各人的本子。于是有的本子被撕破,有的掉在地上被踩臟。搶完了,一片狼籍的講臺上留下了許多碎紙片。好學生埋怨老師怎么不管一管,這是一個班變亂的前兆
上課細節:
上課永遠是我們老師的主陣地,很少聽說某位老師課講的不好而班主任做的好的。上課是我們立足的根本,現在學生比老師懂的更多,如果在我們最擅長的專業上都不能讓他們信服,他們怎么能夠相信我們的話,怎么能夠按照我們的指示完成任務?所以我們要抓住我們上課的每個細節,盡一切可能提高我們的專業素養,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
語言細節:課堂教學,學生最不要聽的就是老夫子式的說教,我們完全可以講的生動活潑。教訓學生要注意語言準確,不能夠出現猜測性的詞語,這樣容易被學生反駁,更容易給學生留下撒謊的機會。與學生談話,要注意語言幽默詼諧,這樣容易氣氛活躍,學生愿意講話,愿意講真話。
教學的提優細節:一直比較困惑我的問題是如何使班級中的優等學生更加優秀,讓他們有危機感,不要做井底之蛙;讓他們做一些難題,開發思維;密切注意他們的思想動態,可能更需要我們的關心。
抓住衛生細節:衛生是班級的窗口之一,我們一絲不茍的關注衛生細節可以提高整個學生的衛生意識,進而轉化為學生的集體意識,甚至可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工作態度,認真而細致。
一個班級學生的文明素質如何,不需要做過多的了解,只需要觀察他們教室的地面就可以了。如果教室的地面上無紙屑,無重泥土等,地面清潔等,說明這個班級學生的文明素養還是比較高的。盡管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表明了這個班級學生的教養水平,表明了這個班級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表明了這個班級班主任工作的精細而有效。
班級的地面經常的保持干凈整潔的狀態,是需要用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作保證的;而學生文明行為的培養,是需要用班主任老師經常不斷地引導、要求、管理、矯正作保證的。沒有管理,就沒有教育;沒有持之以恒的管理,學生的良好習慣就不能形成。
因此,我們的班主任老師,見到學生身邊的地面上有果皮紙屑,不妨提醒他撿起來,扔到垃圾箱里;學生身邊的地上有泥土痕跡不妨責成他找個拖把把地面拖一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就有可能得到矯正,教室就變得美了。
要告訴學生,為了將來你走上社會后不被人家歧視,請先學會保持教室地面的干凈。
兩操細節
廣播操和眼保健操雖與學習無關,但培養學生集體觀念和服從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學生穿著細節
學生的穿著體現學生的精神風貌,這里談的穿著并不是衣服如何得體大方。主是要衣服穿得是否整潔。例如衣服扣子故意不扣上,穿T恤衫不扣上面的扣子,褲子皮帶露出較多等,這些不好裝扮往往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這位學生較散漫,集體觀念不夠強,難以服從等。
門窗桌凳等公共財產的保護
門窗是學校的公共財物中的一部分,也是班級管理上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更是我們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關注學生對教室門窗的使用方式,教育學生善待教室的門窗,愛護教室的門窗,受益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身體,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靈。
門是最辛苦最委屈的。它們都為教室里的學生履行著遮風擋雨、保暖隔音、通風透光、保護安全的責任,但是由于門處于交通要道,開關的次數更多,所以更辛苦一些;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門受到的輕慢和傷害的次數也明顯多一些。但每天有學生搶著第一個先進教室,而辛苦了這扇門。我們也看到門上的鑰匙也不太好試。課間呢也夠累,進出總是有個別學生你推我拉,很會使門內傷。有時成為某些學生發泄自己怨憤的對象。也許這個學生和同學發生了矛盾,沒有得到解決;也許這個學生受到老師的批評,心里覺得委屈, 拿門當出氣筒,門是木頭做的,哪堪承受這樣的折磨?窗由于是開在墻上,加上現在都是鋁合金推拉窗,學生對它的態度還比較好。只是有時個別學生會在上面亂貼亂畫,但這情況并不嚴重。但也注意關窗是不是勾上鉤。
黑板報的出刊
辦黑板報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作,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藝術創造能力的一種實踐活動。
首先,黑板報的內容不僅要選用那些思想健康、積極向上、對同學們的成長有激勵陶冶作用的好文章,而且文章一定不能太長,如果長了接下來就是劃版。所謂劃版就是根據內容把黑板劃成若干部分,并且用鉛筆打上暗格,便于后面的書寫。之所以用鉛筆打格,就是為了保持版面的干凈。劃版在報社里是技術性很強的活兒,劃版的過程,就是對整個黑板報進行版面設計的過程。要適當留下天地和邊距,不能把黑板占得太滿。否則就會影響黑板報的審美效果。
黑板報的書寫是最見功力的環節。不管你的字跡好壞,必須工工整整書寫,絕對不能潦草。板報的插圖是最后一道工序。我們許多學生喜歡沒寫正文先插圖,那是本末倒置。正確的順序是先寫正文,最后插圖。一是為了填充,而是為了點綴。
教室后面的黑板報不僅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陣地,更是展示班級師生藝術表現能力的地方。
聲音的傳播
不進教室,光聽教室里傳出的聲音,就可以知道這個班級學情好壞。如果教室里傳出的讀書聲洪亮清晰,瑯瑯有聲,那就說明這個教室里的學生精神振奮,學習認真,已經沉浸在誦讀的享受之中;如果教室里傳出的讀書聲低沉壓抑,無精打采,模模糊糊,那就說明這個班級的學生讀書是一種無奈,是一種應付,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苦役。口在動,心不應。這樣的讀書效果肯定不會好。
做好橋梁紐帶作用
1.處理好學生與任課教師之間的關系,維護教師在課堂上的絕對權威。
一些學生自由散漫,自以為是,沒大沒小,不把老師放在眼里,在課堂上違紀了被老師發現,卻不承認,還與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對著干,這樣老師就無法正常上課了,這對老師以后的上課會產生非常大的負面影響。這時班主任必須出面來維護教師的權威,原則是:老師在課堂是絕對對的,有意見課下在討論。
2.協調好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
我們學校學生家長大多數本身素質就不高,缺少正確的教育方法,再加上拆遷家里有些錢,家庭教育嚴重的缺失,這導致學生在家唯我獨尊,父母無法管孩子,進一步導致學校更無法教育學生,因此幫助家長有效的教育學生,協調好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是非常有利于老師教育學生的。
3.協調好學生之間的互助友愛的關系,創建和諧班級。
我認為,小學時代形成的友誼,是人生中最可寶貴的友誼。將來長大了,各自東西,分在不同的單位,彼此之間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心里的話可以互相傾吐,不用擔心可怕的后果,這種友誼,可以維持終生。所以,作為一個班主任,必須珍惜學生之間的友情,還要在班會上,或者其它的場合,真心實意地向學生反反復復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如果你發現幾個學生很要好,可以分別、也可以一起把他們找來談話,鼓勵他們把友誼發展下去。然后分別指出他們的長處和不足,要求他們學習對方的長處,克服自己不足。最后,希望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勉勵,用友誼來支持自己完成艱苦的學業。對學生的個別談話,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愿意聽,教育才有一定的效果。你不許他們一起玩,他們偏偏要在一起玩。而且作為報復,他們扎起把子跟班主任對著干,出老師的洋相,以尋求刺激。在校不在一起玩,校外照樣一起玩。甚至由于外力的作用,學生之間的友誼更加牢固了。這種情況被老師察覺了,班主任又是請家長,又是請學生,周而復始地忙碌一番,但往往收效甚微。
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與監督人
班主任的工作重點和中心任務,是整頓班級紀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這一任務的完成必須由班主任下決心,動真格,采取各種方法,并且要長期堅持,具體操作如下:
1.正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能否成功地啟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班主任能否帶好班的關鍵。我們現在對學生提了許多要求,要求學生為祖國學習,為四化建設學習,為共產主義學習……現在的問題是:這樣的要求,對于調動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有用處,我認為一點用都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從學生心理出發:
首先,老師對他好一點,讓他為感激老師而學習。
其次,要求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學習計劃表)
再次,老師多給高分,不要吝嗇表揚。表揚和批評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在班主任工作中,為什么不多用表揚而少用批評呢?好話總是容易被人聽進去的。可以假設老師在一個亂糟糟地課堂上課,為了整肅課堂紀律,老師可以采取兩種方法。前一種是訓斥不守紀律的學生。后一種是表揚在這種情況下還能遵守紀律、認真學習的學生,特別是成績差還能遵守紀律、認真聽課的學生。我敢說,后者產生的效果好于前者。
最后,開展“一幫一”活動,此時的學生,處在劇烈的分化階段,往往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個班能不能穩定下來,班主任在初二時的工作非常重要。一個班要帶好,班主任的工作重心要放在中間學生身上,只要把這部分中間學生教育成好學生,全班的整體水平就有很大的提高。在操作時不能簡單地以好帶差,在教育學生時,必須掌握一個原則------最接近原則。所以應該是好學生帶中間生,中間生帶差生,因為他們之間最接近。動員學生的群體力量,把他們一步一步地向好的方向進行引導!
時時留心“樹立榜樣,鼓勵競爭”
適時地樹立學習的榜樣,對于優良班風的形成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榜樣一經樹立便成了大家學習、競爭和趕超的對象。在榜樣的帶動下,大家競爭意識覺醒,學習興趣劇增,鉆研深入,效率提高,這就是榜樣作用的體現。
沒有競爭機制,集體便沒有活力,個人便沒有危機感,更沒有創造的火花閃耀。要打破這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創造出一種充滿活力的競爭局面,就必須鼓勵競爭,用競爭激發學生高昂的斗志,發掘學生巨大的潛能。俗話說的好,“要想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
二、情感上的精細化。
作為教育過程重要組成環節的班級管理是班主任和學生“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過程,是師生“心理交流”的過程。教師對學生懷有真誠的感情,尊重學生,關心、體貼學生,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自覺愉快地接受教師的教誨。因此,整個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我始終身體力行,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質,對工作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態度去感染學生;同時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無論品學兼優,還是品學均差,從不偏信偏愛。在老師的感染和倡導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成為班文化氛圍中最響亮的口號。“不論成績多高,只要比上一次有進步,就是好樣的!”成為班級管理評價的標準,為班級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以及“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的班級管理平臺創建提供了寬厚的空間。
關注生活細節。學生大多數的時間是在學校,和班主任老師相處的時間常常超過了父母。我們除了在關注學生的學習、關注思想之外,更要去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在我看來,關注學生生活是一個基礎性工作,班主任要用心用情去關注學生的點點滴滴。我經常關切的問候學生“早點吃過了嗎?”“渴不渴,帶水了嗎?”“睡得好嗎?”;輕輕的提醒學生“天涼了,該添衣服了”;摸摸學生額頭、給學生理理衣領;給學生一個溫暖的微笑,讓這種溫情流淌在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母親般的關愛。巡視教室時,給學生整理一下凌亂的學桌,彎下腰掉落的文具……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無言的關愛,在感動與感激中去模仿去學習。
用寬容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孩子們的年齡雖然不大,身心尚未成熟。但他們情感的觸角卻是敏銳的,教師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會令他們猜測許久。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就應該多多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當學生違反紀律時,我們如果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話,那我們一定會原諒他們。我們班的張禹斯同學具有自制力差的特點,因此我經常找他談話,對他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原來他是個頭腦異常活躍,并且愛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際的孩子,但是出錯率卻比較高,每次談話我都幫他分析失敗的原因,以使這個孩子日益完善。
對違紀學生的處理盡量人性化批評處罰。我們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面向少數學生,這就決定了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不僅僅是做到培優,更在把違紀學生(主要是后進生)擺在重要的位置。對每一個班級來說,違紀學生是不可避免的,這里所說的違紀學生,不分學習成績好壞,更重要的是指品行上,把違紀學生轉化工作做好了,以保證你的優等生會更突出,你的中等生會更多加入到優等生行列,那么如何做好轉化后進生的工作呢?首先,班主任要對違紀學生充滿信心,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讓師生的心靠得很近。我通常在批評違紀學生時搭著學生的肩膀(尤其在教室的走廊上),這樣照顧了學生的面子,學生易于接受老師的批評,至少學生不會與老師犯沖。最后,在空間距離上接近他們,轉化他們。轉化違紀學生的功夫不僅在課堂上,更多的功夫要花在課外。課堂上,教師站在臺上,居高臨下,師生之間的距離拉大,形成一道無形的心理防線,辦公室里,教師坐著學生站著,師生間的不平等性明顯拉大,我多選擇在校園小路處,坐在路邊與他們交談、批評他們,這樣學生會感到老師在尊重他們。當然,最讓老師頭痛的是違紀學生表現的反復性,在心理上要預期準備,對這樣學生要不斷去“磨”。
不輕易打電話請學生家長到學校來。我認為,不到萬不得已,急需與家長取得聯系,一般不要請家長到學校來。主要原因有兩個:
①小孩犯錯誤,家長心里本來就火,再加上上班請假,來到學校容易沖動,請來了,實際上是跟自己添麻煩。
②對問題比較多的學生以后就沒有“殺手锏”了。有的家長,當面對著老師陪著笑臉,一出校門就罵街。這樣的家長,在家里,當著孩子的面會說老師沒有水平,罵老師,護自己的孩子。這些話,讓學生聽了,會產生非常嚴重的負效應。學生在家挨了打罵,會造成什么后果呢?學生會恨老師。當一個學生在恨一個老師時,老師對他的教育已經不起作用了。這樣老師,累得要死,所教的學生,越教越難教,越教越煩心。
三、班主任自身修養的精細化。
精細化管理要求我們教師做到言傳身教,用細節去感染學生。馬卡連柯曾說過:“從口袋里掏出揉皺了的臟手帕的教師,已經失去當教師的資格了。”這句話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教師,如果你不能在細節上影響學生,便不能當好學生的導師。一個教師的人格和靈魂更多的是表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表現在與學生相處的一點一滴中,這些細節可以說是一絲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夜喜雨。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不放任何細節:在黑板上板書的時候,有時粉筆寫斷了,寫斷的半截粉筆掉到地上,我立刻把它撿起來放到粉筆盒里。看到地上有廢紙的時候,我都能彎下腰把它揀起來放到垃圾桶。我要求學生講文明禮儀的時候,我能做到以微笑和寬容面對每一個學生。
做了多年的班主任,我深深地體會到:做一個稱職的班主任最關鍵之處是“勤”、“細”、“實”。“勤”—--勤下班、勤說話、勤蹲點、勤“陪讀”;“細”—--要細心,要注意每一個細節,“實”—--要實實在在,要實事求是。
勤能補拙;細能明察秋毫;實能贏得信任,付出總有回報,真心實意關愛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因有你的愛而有一個全新的人生。
班榮我榮,班恥我恥,班級是我家,愛護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