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某,女,42歲。
患者以胃脘部嘈雜灼痛,反復3年而來治。據稱患者多年來,因夫妻關系不好,情緒欠佳,精神抑郁,飲食不香,漸至食后胃部不適,食量減少。
以后漸見胃脘隱痛,飽脹,并不斷加重,有時嘈雜如饑,胃脘燒灼難受,按之輕壓痛,有時干嘔,口干欲飲,大便干結,形體消瘦,心煩善怒,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曾經兩次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乃取肝俞、胃俞、中脘、期門俞募同用,行捻轉補法,以調理肝胃,取廉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溪以養陰生津,瀉行間、內庭兩穴,以清肝胃之熱。
經用本方加減出入,間日1次,治療1個月,胃痛、嘈雜與燒灼熱感明顯好轉,但仍飲食不多,神疲少氣,此胃熱雖去,氣陰未復。
乃用黃芪注射液注射肝、胃兩俞穴,以梁門、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等穴出入治之。連續2個月,癥狀完全消失,納食增加,精神好轉,經胃鏡復查,診斷為淺表性胃炎。
醫案出處:邱茂良
根據病史證癥分析,證屬情志所傷,肝氣郁結,久郁化火,灼傷胃陰,故見胃脘嘈雜灼熱隱痛等證。肝氣失宣,故見胸悶。陰虛則內熱,故見心煩、口干、便結。
治當以清養胃陰為主,略參調理氣機和胃降逆為輔。
在中醫驗案中,本例是不可多得的針灸病案,值得保存借鑒,啟示若能針藥結合,對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效果將大有裨益。
胃黏膜癌腫不是由正常細胞'一躍'變成癌細胞,而是一個多步驟癌變的過程,即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一般來說胃癌前病變主要包括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往往伴存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從正常胃粘膜向胃癌轉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因此胃癌前疾病主要指萎縮性胃炎,胃癌前病變指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