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曾經(jīng)說過,“在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可貴的不是權(quán)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沒事漢,清閑人”是中國古人富有哲理的處世哲學。追求淡然恬然、榮辱不驚、毀譽不傷、按自己的原則和意志去做人,那才是憂哉游哉! 人生一世,主觀上會有不同的追求,而這些不同的追求也決定人們不同的命運。順應(yīng)己心,淡然恬然;追求功祿,活得辛苦,一生疲憊。 在人類群體中,人是個很大的東西,可又是一個很“渺小”的東西。把小的我融入大的我之中,可達到忘我的境界。在自然之“我”與精神之“我”中,精神之“大我”。物質(zhì)生活貧瘠,精神生活卻該富有;外界有許多有形無形的枷鎖,而精神意志卻是可以自由飛翔的。莊子就說了:“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這話是說山雞寧愿十步或百步后才能尋到食物,也不愿意關(guān)在籠中做一只家雞。帝王雖然神圣,卻沒有什么自由。物薩特在他的《蒼蠅》一劇中,借神仙來庇特之口說:“神氏與國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類是自由的。”薩特和莊子遠隔萬里,思想上卻不謀而合,都體現(xiàn)了對自由的推崇。由此看來,濟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學多好啊! 自由是創(chuàng)造。自由體現(xiàn)在意志上,思想意志得不到了自由,就不能夠煥發(fā)出極大的創(chuàng)造力、釋放出思想的火花。 “一旦自由在一個人的腦子里被炸開,上帝對這個人也就無能為力了。”自由是個性。無論套著多重的枷鎖,只要思想意志是自由的,他就是一個自由人。有了意志的自由,就會有獨特的生活態(tài)度、生活方式。自由是財富。自由是寶貴財富。“清閑人”不等于是游手好閑,“放棄自己自由的人,就是放棄自己做人的資格,放棄做人的權(quán)利,甚至放棄自己的尊嚴”。自由不是隨心所欲,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自由是順心盡興。怎樣才能順心、盡興?不是“不學無術(shù)”,而是有所追求,不貪心,不怒發(fā)沖冠;要順心,但不違心,不同流合污。人生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總要在追求什么,完全渾渾然無所求的人幾乎沒有。人要生存,要生活,當然離不開物質(zhì)條件,適當?shù)奈镔|(zhì)追求無可厚非。功名利祿,只要是付出而得,就受之無愧。如果貪心不足變成永無止境,并以此來作為人格追求、價值追求,必然貪心不足蛇吞象。《呂叔簡語》說養(yǎng)心第一法,即:置寶貴、貧賤、生死、常變于度外,此乃灑脫人生。養(yǎng)心就是修心,修心才能順心。不“順心”就是壓抑自己,克服自我。人生不可因壓抑人性、克服自由而違背了自然,辜負了自己,甚至摧殘了人生。自由是和諧。既然知道自由的可貴和重要,就要去珍視它,自覺維護自由,以創(chuàng)造更加和諧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