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十大武術形象人物
新世紀的中國武術形象大賽大賽即將拉開帷幕。俗話說,“溫故而知新”,為了演繹好這場別開生面的武術形象大賽,本刊經過網上調查,推出了活躍在我國武壇上的十位巨星,這些形象曾在各自的年代、在不同的層面上為武術推廣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人才輩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們相信,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武術形象會增加更多的時尚色彩,也許您涉足這一領域時間不長,同樣會有機會脫穎而出。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張之江發起并在上海主持選拔國術界國手,旨在組成國術代表隊隨中國代表團前去柏林表演中華武術。國手中的張文廣、溫敬銘、傅淑云、劉玉華等都是中央國術館的學生,他們在德國的武術表演轟動了世界體壇。由11人組成的國術表演隊在柏林、漢堡、法蘭克福、慕尼黑舉行多場表演,單刀對槍、空手奪槍……外國人看得目瞪口呆、如醉如癡。這次被稱為中國武術與世界體壇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向世界體壇展示了中國武術的風采。
一、張之江(1882——1966)
武術教育家。
字子姜,號保羅。河北省鹽山縣人。
張之江幼年上私塾,隨祖父攻讀詩書,并習練武術,先后畢業于東三省講武堂、國民政府陸軍大學將官班。1901年,張之江應征入清朝新軍,一開始為騎兵,先后參加辛亥革命時推翻清廷腐敗帝制的灤州起義與反對袁世凱稱帝的云南起義。在京郊南口大戰中,任國民軍總司令,繳討軍閥混戰,有力地配合了北伐軍勝利進軍。后升至陸軍上將。
張之江早年因為中風病癥,中西醫藥治療均不見效,其警衛余國棟教他學練太極拳,病愈,至此便和武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1927年,時局突變,張之江急流勇退,被委任為國民政府軍政部長而不就,毅然離開軍隊,脫離軍界,只任國民政府委員,以全身心投入倡導國術運動。
他認為:“國術是中華民族所固有的國粹,應將其由民間推向上層”。經他熱心奔走,國術終于引起了當政者的重視。在李烈鈞、馮玉祥、鈕永建、蔡元培、李濟深、于右任等人的積極協助下,于1928年3月24日在南京創建國術研究館,自任館長。
開始館內依拳種門類分工設置,但實踐證明這有悖于消滅門戶之見的主旨,于是設教務處,使內、外家及少林、武當不分界限,相互尊敬,相互學習。同時,張之江還領導國術館編輯出版了大量武術書刊。
張之江聘請各方名師來館執教,研究整理武術文化遺產,開展教學、訓練工作。他主張“范學博通,練打兼能”。要求學員廣學各門派拳種之精華,重長、短兵械,重散打、拳擊以及摔跤之術。張之江提倡移風易俗,努力改變人們把國術視為“民間雜耍賣藝”的偏見,提高了國術的社會品位,為使國術成為全民所共有的文化精神財富做出了貢獻。
1928年和1933年,張之江在南京兩次成功地組織領導了“國術國考”,為以后的武術比賽奠定了基礎。
他組織編寫了《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省、市國術館組織大綱》及《縣國術館組織大綱》,并于1929年敦請國民政府下達全國各地,各省、市、縣紛紛成立國術館,對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武術運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注重吸收新思想,循著中西溝通的辦學思路,經過多方籌措,在中央國術館內成立了體育傳習所。后幾經周折,將傳習所改為中央國術館體育專科學校。
抗日戰爭期間,張之江應李宗仁之邀任戰區長官的高級顧問,參加臺兒莊大戰取得輝煌勝利。隨后歷盡千辛萬苦成功地組織國術館、國立體專南遷,得以繼續辦學。到昆明后改名為國立國術體育師范專科學校,自任校長。
張之江通過中央國術館、國立體專的教學,賦予武術以強烈的愛國主義內涵,明確提出館訓為“健身強種,自衛衛國”,校歌中也有“明恥教戰,強種御侮”的詞語,因此吸引并培養了大批熱血青年和愛國華僑學生。很多學生學成后奔赴抗日前線。抗日將領宋哲元、張自忠、傅作義、孫連仲等部隊都有改觀,該校畢業生擔任武術教官,并建立大刀隊,痛殲日寇。
1933年和1936年,張之江兩次率團分赴廣東、廣西、福建以及香港、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和地區表演并宣傳武術,卓有成效。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張之江發起并在上海主持選拔國術界國手,組織國術代表隊前去參加表演。國手中的張文廣、溫敬銘、傅淑云、劉玉華等都是中央國術館的學生,他們在德國的武術表演轟動了世界體壇。西方世界也開始向神秘而博大的中國武術投來注意的目光,當時當地的報紙稱贊武術有三大價值:體育價值、攻防價值、藝術價值。輿論界更稱:“中國國術具有藝術、舞蹈、奮斗三大特色,反映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及尚武精神。”
為此,張之江獲得了該屆奧運會以“五環”為標志的紀念章,并被譽為“中國國術開始走向國際體壇的第一人”。
瞻仰昂昂金剛漢,力巨出神,拳精入化,飛龍踞虎,尚武精神,豪氣鵬鵬貫牛斗;謳歌堂堂勇大俠,膽堅鐵石,志烈秋霜,愛國憂民,強我民族,大義凜凜滿乾坤。
二、霍元甲(1869——1909)
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迷宗拳大師。字俊卿,綽號“黃面虎”。祖籍河北東光,世居靜海(今屬天津市)。出身武術世家,父親恩第便是一位性情慷慨、喜好交游之人,精祖傳秘宗藝,名聞大江南北,人稱“霍二爺”,以保鏢為業。
霍元甲幼年體弱,據說他12歲時和鄰居七八歲的孩子玩打斗較力,大輸。父親考慮他學武不成,見他資質甚高,便希望他能夠在“文”上有所造詣。可霍元甲偏偏自己立下志向:學武圖強。每天他都偷偷潛伏在棗林中偷看父親向兄弟傳授技藝,并細心揣摩,披星戴月,苦練不輟。父親知道后嚴厲斥責他,霍元甲當即表示:“我絕不和別人比武,絕不丟霍家面子。”面對霍元甲習武圖強的堅定志向,父親沒有理由不給以表揚和鼓勵,并從此允許他與兄弟們一道練武。經過十余年的苦練,霍元甲后來居上,功夫大進,技藝超過同輩,盡得七代相傳的秘宗拳精髓。在繼承自家功夫的基礎之上,他更多方訪賢問道,集百家之長,匯各派之精華,將秘宗拳發展為迷蹤藝。
1890年(光緒十六年)秋天,有來自河南的武林高手杜先生聞霍元甲父親之名前來拜訪,希望能夠與霍父較量比試。父親先讓霍元甲的弟弟霍元卿與之較量,結果弟弟技不如人,飲恨敗北。正當父親準備親自出馬之時,霍元甲說:“我來陪客人走幾合。”聲落交手,杜頃刻倒地。從此,霍元甲在家鄉一帶名聲大振。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霍元甲到天津賣柴,遭盤剝者十多人持械圍攻,他奮力揮起扁擔,逐一破之,大快人心。此后,落腳天津謀生,成為懷慶藥棧掌柜。因為他可以單肩擔走數百斤藥擔,又可以一腳踢開大石滾子,被人們尊稱為“霍大力士”。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霍元甲痛斥到天津賣藝的俄國力士,一雪“東亞病夫”之恥。
1909年(宣統元年),英國力士奧皮音在上海挑釁擺擂,污辱中華民族。霍元甲應上海武友之邀,南下上海灘與奧皮音相約比武,同時以中英文刊登廣告稱:
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之“一病夫”,愿與天下健者一試……專收外國大力士,雖有鋼筋鐵骨,無所惴焉……
英國力士奧皮音對霍元甲之威名早有耳聞,未敢交手便悄然逃跑。
不久又有自稱東海、海門兩師徒要求登臺較技,霍元甲再三謙避,并以“余來滬與民族較長短,不與同胞自殘”相勸。該二人不從,執意比試,后大敗而歸。
霍元甲不僅武功卓絕,而且知書達理,敦厚謙恭,主張“天下武林是一家”,力斥好勇斗狠,力排門戶之見,深得中國武林人士稱贊。
后來在虹口的日本技擊館,又有旅居上海的日本武士向霍元甲挑戰摔跤,霍元甲連挫勁敵,在上海灘聲威大盛。
霍元甲于是決定在上海灘傳授武藝,發揚尚武、精武精神,在上海武術界名流陳其美、陳公哲等的支持下,于閘北黃家宅創立“中國精武體操學校”。孫中山盛贊他“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的理念,親筆寫下“尚武精神”的匾額相贈。霍元甲親任主任教師,劉振聲任教師,傳授十二路潭腿等武技。
數月后,霍元甲病逝。
第二年,陳公哲等在原精武體操學校基礎上改組成立精武體育會,奉霍元甲為該會創始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壯大,精武會在國內8省及南洋11埠建立分會43處,會員超過40萬人。
萬里長城永不倒。隨著眾多影視作品的再現,霍元甲已經成為中國人心目中尚武精神和精武正氣的集中代表。他一血中國人東亞病夫的恥辱,將愛國強種的誓言堅持到底。
三、張文廣
當代武林泰斗。
是他,在德國柏林第一次將中華武術的魅力盡情散播;是他,第一批獲得中國武術最高段位——九段;是他,在北京體育學院參與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武術系;是他,培養出我國第一批武術碩士研究生。
張文廣
1915年1月15日出生,河南省通許縣人,回族。
武術教育家,著名武術教授,當代“武林三泰斗”之一。被稱為武術界的巨人,高山仰止的武林不老松,永遠屹立于武術之巔。
張文廣自幼喜歡武術,從1929年起跟隨近代查拳大師常振芳老師鉆研查拳體系的各種拳械套路。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國術館,系統地學習了長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術器械,以及摔跤、拳擊、散打、短兵、長兵等眾多對抗性項目,系統地掌握了武術各流派的特點和風格,善于套路演練,又長于對抗搏擊。
30年代,曾多次獲得全國武術、摔跤冠軍。1935年被選為南洋旅行團武術隊隊員,赴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表演。1936年4月,榮獲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武術選拔賽男子組第一名。同年6月,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武術隊隊員遠赴德國柏林、法蘭克福和漢堡等地表演。他的查拳、梅花刀、鎖口槍剛健瀟灑,動迅靜定,令人嘆服,第一次成功地在國際體育舞臺上宣傳了中華武術。
從1936年起,張文廣走進校園,在各類學校教授武術。1953年開始在北京體育大學任教武術,并和同仁一起創辦了新中國第一個武術系,長期擔任系主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武術人才,其中包括被譽為“當代武林四頭牛”的吳彬、門惠豐、夏柏華、張山。此外,他還培養出我國第一批武術碩士研究生,可謂桃李滿天下。
張文廣領導、組織和參與了眾多重大的國際、國內武術競賽,是武術、舉重、摔跤等三個項目最早的國家級裁判員。曾負責組織、領導過在河南省、浙江省、山東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以及云南等省舉行的全國武術比賽或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擔任過多屆國內外重大運動會武術比賽總裁判長、仲裁主任等。多年來,張文廣一直廣泛地進行著國際武術學術交流和傳播工作。先后以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武術專家、代表團團長等身份出訪。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武術學術交流活動結交了許多朋友,很好地宣傳推廣了中國武術,使武術運動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及世界各地蓬勃開展。
張文廣還在工作之余編著出版了《中國查拳》《查拳綜合套路》《中國查拳典型器械套路》《中國式摔跤》《廣播太極拳》《女子防身術》《散手拳法》《彈腿》等十多種武術專著,并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武術學科組組長。從實踐到理論為武術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鑒于張文廣對武術發展的杰出貢獻,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給他“新中國體育開拓者”榮譽獎。1995年被評為全國十大武術教授之一,1998年被授予中國武術九段。
四、金庸
世界之大,只有中國才有武俠小說。
武俠作者如繁星滿天,獨有金庸才是俠之大者,眾星拱月。每一個人都需要童話,每一個人也都將長大。長大的大人要看成人童話。除了金庸的武俠,天下沒有第二家成人童話。
金庸作品集,一十四部,三十六冊,讀者遍布全世界各個角落,中國人一讀再讀,左看右看,還是金庸。
他頭發稀疏,額上的幾綹,瀟然飄逸,如風中的野草;額頭寬闊閃亮,飽蘊智慧,眼睛雖小,卻銳利如鷹。
他不說話時,有些不怒自威,神情威風凜凜,像一個一呼百應、號令天下的武林盟主。說起話來,眼睛笑瞇成一線,笑聲揮灑出孩童般的純真無邪。
就是這個人,一手締造了無數神奇絕妙的武功、感人肺腑的故事、豪氣干云的英雄。
他,就是金庸。
本名查良鏞,生于1924年。
1955年,查良鏞偶試身手,寫出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一舉成名。“金庸”作為一個“神話”由此誕生。
自《書劍恩仇錄》后,金庸一發不可收。《雪山飛狐》一出,石破天驚,全城爭讀。《射雕英雄傳》更被視為“天書”,新派武俠小說的宗師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鏞34歲。
35歲,查良鏞拿著他的8萬港幣,自立門戶,創立《明報》。很多人都認為不出一年半載,《明報》就會關門大吉;但查良鏞憑著他的一支如椽妙筆,憑著他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等,撐起《明報》大業,使《明報》得以苦苦維持下去。
1972年,金庸掛印封筆,金盆洗手。封筆之后,查良鏞把近20年來所寫的武俠小說逐字逐句地修改。經過10年的修訂,一套15種共36冊《金庸武俠小說全集》終于出版完畢。
從1955年第一部金庸武俠小說問世迄今,該作品的發行量已逾億冊。
金庸的每一部武俠小說都被搬上了銀幕和銀屏,有的武俠小說甚至被反復改編,拍攝成電影和電視連續劇,經久不衰,直至今日近半個世紀過去了,根據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仍是中國銀幕、銀屏不可替代的觀賞熱點。
金庸武俠小說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難解之謎。上至政府首腦要員、文人墨客、學者教授,下至農夫民工小販,從中國到美利堅,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層出不窮的金庸迷。
金庸用傳奇的形式展示民族的文化精神,小說大俗大雅,至幻至真。他筆下的英雄,用“武”征服世界,用“俠”完成道德,在真正自我的“情”與道德禁錮的“理”中矛盾糾結。
或許文人與武者都是要建立一個理想的世界,只不過文人用筆,而武者用劍罷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著墨最多的無疑是中華武術。說不清有多少人為金庸小說中的武俠神功癡迷,也說不清有多少孩子在看過金庸小說后立志學習功夫。雖然也有人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和電影電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對現實產生了復雜的影響,阻礙了現實武術的進一步發展,但是金庸對中華武術和中華民族古老藝術的傳播功不可沒。
如果說金庸塑造了中華武術博大精深、神妙絕倫的形象,并不為過。
1943年1月13日,歷史上第一場武術與拳擊的正式比賽在今天的上海陜西南路、當時的回力球場舉行。交戰雙方是14歲的中國國術隊蔡龍云和西洋拳擊隊的馬斯洛夫。
第三回合,蔡龍云貼近對手,先是一串鋪天蓋地的連環掌不給對手絲毫喘息機會,緊接著一個兜拳重重打在馬斯洛夫的肋骨上,啪啪作響。所有人屏息。馬斯洛夫轟然倒地。
全場在沉寂后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五、蔡龍云
武術家。
1928年出生,山東省濟寧市人。
蔡龍云自幼跟隨父親蔡桂勤習武,因為是家中獨子,父親對他要求格外嚴格。精華拳、少林、太極、形意等多種拳法,尤精技擊。
40年代的上海灘,有一批打西洋拳的外國人,他們口出狂言,認為中華武術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根本無法與他們的西洋拳擊相提并論。于是雙方決定搞一次正式的比賽,看一看究竟是拳擊厲害,還是武術厲害。蔡龍云代表中國國術隊出戰,那一年,他只有14歲。
14歲的蔡龍云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的場面,稀里糊涂地登上了拳擊臺,稀里糊涂地在裁判還在介紹比賽雙方的時候,便使出渾身力氣給了對方一個貫耳拳。
當比賽正式開始后,蔡龍云不再稀里糊涂,充分發揮了中國武術的身手敏捷、貼身靠打的優勢,兩個半回合內把俄國拳師馬斯洛夫打倒13次大勝而歸,轟動了整個大上海。
1946年,在上海與美國拳擊家魯塞爾比武,在只準用拳的限制下,仍連連擊倒對方,使對方在第五回合中倒地不起。蔡龍云憑借高強的武藝為中華民族揚眉吐氣,被譽為“神拳大龍”。
1953年11月,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上,蔡龍云演練的“峨嵋刀”“一路華拳”“四路華拳對練”受到一致好評,獲金質獎章。他演練的拳法和器械,遵循傳統技法,古拙樸實,穩健挺拔,端正勢整。動作動靜分明,有節有序。每一招每一勢都“方中矩,圓中規”,勢正而招圓。蔡龍云善于運用“骨法”技巧中的“撐、拔、張、展、裹、扣、沉、踏”,貫力于股肱之中,是拳械的招勢體現出“形健勁遒”的特點。同時,他又使外形與心志活動緊密結合,將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凝成一個整體,內外合一,一氣貫串,流暢無滯。
從中學開始,蔡龍云便對古典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打下了深厚的文學根基,50年代開始。蔡龍云先后在上海多家報紙雜志上發表文章,在當時小有名氣。
1954年4月,蔡龍云入選國家武術隊,任政治輔導員兼教練員。40多年來,他一直以中國武術的傳統理論與技術為研究方向,探索并揭示武術固有的體育價值與科學性、哲理性、藝術性及教育意義,使武術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道路。
1957年,蔡龍云被借調到國家體委任武術研究小組組長,和其他武術專家一起編寫出版了《長拳運動》《簡化太極劍》《武術基本動作應用術語》以及初級、乙級和甲級《長拳》《劍術》《刀術》《槍術》《棍術》等系列武術教材;主編了中國第一部《武術競賽規則》,并考察嵩山少林寺,整理了釋德根演練的大、小紅拳。
蔡龍云為武術的繼承與發展,為武術的理論建設、教材建設、競賽科學化及武術走向世界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研究工作中,他認為“武術的繼承、發展,目的在于發展”,中華武術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而在創新之前,人們的當務之急是首先摸清武術本身固有的規律,先繼承才能談到發展。繼承是基礎,而發展才是最終的目標。蔡龍云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武術的起源、性質、分類、內外家、教學法等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為武術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以及建立科學的理論體系與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
少年時代便英雄虎膽,為中華武術揚眉吐氣。學識的累積和歲月的歷練后,又獨到地提出了自己對武術繼承與發展的看法,構建出合理而科學的新武術體系。蔡龍云用他的不凡的身手和睿智頭腦推動中華武術發展之路。
特立獨行,卓而不群。
六、李小龍(1940——1973)
70年代,一個年輕人自信可以震驚世界,雖然人們并不相信。后來,他真的做到了——用了四部半的電影。這個年輕人,就是李小龍。
李小龍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結束。無論時光怎樣流轉,都絕不會再有第二個集哲人與武者于一身的功夫明星了。
李小龍以凌厲瀟灑的腿法和出神入化的雙節棍將空手道家們一個個擊倒。然后把“東亞病夫”四個字撕下來,“告訴你們,中國人不是病夫。”李小龍揚長而去,一個民族英雄的形象就此塑造。
這便是《精武門》的經典畫面,這便是深深留在人們印象中的永恒的李小龍形象。
英文名布魯斯·李(Bruce Lee)。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龍在美國三藩市誕生,父親給他起名叫李振藩,希望他有一天能夠名振三藩市。李小龍幼時身體瘦弱,為使身體強壯,7歲時便開始練習太極拳。13歲,李小龍開始跟隨名師葉問學習詠春拳。他先后練習過洪拳、白鶴拳、潭腿、少林拳、戳腳等拳種,為后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歲時,李小龍離開父母、師傅,孤身來到美國,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哲學系。進入大學就讀以后,他除了學習外,把精力都放在研習武術上。1964年,在加利福尼亞州舉行的全美空手道比賽,年僅24歲的李小龍橫掃所有選手取得桂冠。
李小龍熱愛武術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經過精益求精的潛修苦練,他的功夫日益嫻熟,達到很高的境界。除了精通各種拳術外,他還擅長長棍、短棍和二節棍等各種器械,研習氣功和硬功,并且從實戰出發,以中國武術為基礎,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國拳等技擊術的優點和特長,總結多年的經驗而自創了一種拳術——截拳道。
回到香港的李小龍迎來了他龍騰虎躍的演藝事業。1971年主演《唐山大兄》,創下香港自1840年開埠以來的最高電影票房紀錄:310多萬元港幣。他以他在片中打斗的實戰風格一夜間躥紅整個東南亞,掀起東南亞地區的武術熱潮。
1972年主演《精武門》,再創440萬元的票房佳績。“李小龍式”打斗動作在此片公映后被人們認可,而他凝視敵人的犀利眼神和打斗時的怪叫也在此片后成為他的“注冊商標”。也是在該片中,小龍第一次使用兩節棍,并被譽為“李三腳”。李小龍以凌厲瀟灑的腿法和出神入化的雙節棍將空手道家們一個個的擊倒。然后把“東亞病夫”四個字撕下來,“告訴你們,中國人不是病夫。”李小龍揚長而去,一個民族英雄的形象開始出現。
同年底,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并任武術指導,全面展現李小龍電影才華的影片《猛龍過江》刷新《精武門》的票房紀錄,首輪放映便狂售530多萬元港幣。李小龍在片中的打斗自由無羈,收放自如,并將其“以無法為有法”的截拳道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猛龍過江》奠定了李小龍國際巨星的地位,那么1973年與好萊塢合作拍攝的又一部力作《龍爭虎斗》則奠定了小龍國際巨星的超級地位。《龍爭虎斗》使李小龍躋身于世界頂尖明星之列。李小龍也向全世界宣揚了他的哲學思想。“不是思考,而是一種直覺。”李小龍就是一種直覺,想到了就去做,絕不會去想什么后果。這一點上,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李小龍終于如愿以償地實現了使中國演員在好萊塢重要影片中獲得主演地位的夙愿,使美國人重新認識了中國功夫、重新認識了中國人。
1972年深秋,李小龍在完成《猛龍過江》后不久,便開始構思、投拍新作《死亡游戲》。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卻于1973年7月20日在香港驟然逝世。
李小龍生于美國三藩市,長于香港,在美讀了大學,最后又回到香港,他就這樣游走于兩種文化之間,也許是這樣的經歷使他最后突破了形式的束縛,創立了以無法為有法的截拳道。
李小龍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于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 Kungfu 。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
他就像一道流星,生來就是為了閃耀。人的一生是不能用長短來衡量的,李小龍的人生是完整的。
七、成龍
2002年10月9日,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有了一顆屬于成龍的星,48歲的成龍是第2205個在星光大道上留下星的人,他成為繼李小龍之后第二個在星光大道上留下星星的華人明星。當日,有500人參加了典禮,好萊塢市將10月4日定名為“成龍日”。
當年力捧成龍的香港導演羅維給他取藝名“成龍”,除了希望他能夠有朝一日飛龍在天外,也希望他能成為像李小龍一樣成功的巨星。而成龍也不負眾望,先是在80年代稱霸亞洲市場,90年代后期更是打入好萊塢,以驚人的票房佳績,成為獨樹一幟的動作喜劇巨星。
成龍原名陳港生,1954年生于香港。
1961年,成龍進入戲劇學院,隨著名的京劇大師于占元師父學戲。隨著年代的改變,京劇慢慢衰落,成龍和師兄弟們開始給電影當武師。70年代初期是屬于李小龍的時代,成龍在《精武門》和《龍爭虎斗》中均參與特技演出工作。李小龍去世后,成龍作為嘉禾選中的李小龍接班人出現在《新精武門》里。嘉禾希望成龍能成為又一位李小龍,一位讓美國人和亞洲人同樣認可的功夫明星。但成龍畢竟不是李小龍,李小龍的電影模式放在他的身上一點都不合適。成龍決定背離李小龍那種“中國超人”式的風格,他從來就沒有想做第二個李小龍,只想做第一個成龍。他說:“我不要那么嚴肅,要活潑一點、好玩一點、搞笑一點,我一定要和李小龍區分開來。李小龍打斗時愛喊‘哈’,那我就喊‘呵’!”《醉拳》,使功夫喜劇模式形成,并從此成為港片的一個潮流,風行多年。
成龍是香港電影的一個奇跡,他開創了現代功夫片的潮流,并成功地打進了美國市場。《尖峰時刻》是成龍在好萊塢主演的第一部影片,電影公司為成龍度身訂造了劇本,并在影片中安排了足以表現他超凡功夫的動作場面,而且還設計了體現他幽默天才的情節與對白。2001年的續集更是大賣,讓美國人徹底接受這條中國龍。兩部《尖峰時刻》創下的票房收入以及影片在美國觀眾中的口碑,足以證明這一點。
雖然他的《燕尾服》批評如潮,雖然有些人說他并不是去征服好萊塢,而是被好萊塢征服,但是無論如何,他用他幽默的肢體語言,用貼近生活的功夫,受到了好萊塢的肯定。
成龍是一個神話。作為一個明星或是動作明星,成龍外表似乎沒有什么過人之處,雖然他擁有長達十年的艱苦戲劇學習經驗,但是依然沒有李小龍和李連杰過硬的功夫,但成龍還是成了龍。世界上,每當外國人談起中國文化,肯定會談到李小龍、金庸還有成龍。因為他們是中國的代言人。他將幽默融入武打,用肢體語言幽默,創造出一流而無法克隆的成龍式的功夫喜劇。
成龍對功夫電影是狂熱的,他似乎永不知疲倦,有永遠旺盛的精力。他說:“我從來都堅持不用替身的。現在渾身上下都受過傷:眼眶被打青過,鼻梁、下巴還有腮幫子被打斷過,上嘴唇裂過,雙手燒傷過,脖子扭傷過,韌帶撕裂過,肋骨和肩膀斷過,盆骨和胸骨脫過臼,髖骨碎過,甚至連脊椎骨都傷過。”除了成龍,似乎再也找不到一個人可以為電影讓自己的身體遭受如此程度的摧殘。
正是因為成龍在海內外的知名度,正是因為他身上那股永不停歇的旺盛精力,正是因為他依靠不服輸的精神創造的電影奇跡,正是因為他的親和力,成龍成為北京申奧第一位形象大使。
八、李連杰
一席黑衣的無名,一人獨闖秦宮的無名,一個面無表情的無名,一劍便可刺殺成功的無名,一閃念便失去了所有機會的無名……
沉默,壓抑,內斂,決絕,豪氣,悲情……這種難以名狀的東方男人的味道足以令好萊塢興奮地尖叫。
說李連杰,要先說《英雄》。
無論這部影片引起了多大的爭論,人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賞心悅目的電影。李連杰在影片中飾演無名一角,在最關鍵的一剎那選擇了放棄,成為了又一個用鮮血完成舍生取義的英雄。
《英雄》在武打戲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全片有50%的戲份是武打戲,程小東摒棄了那種拳拳到肉、刀刀見血的激烈打斗風格,這似乎沒有充分地發揮李連杰的深厚功夫,而更加注重詩情畫意的武打拍攝方法把李連杰的動作拍得更有味道。
說李連杰,要從《少林寺》說起。
1980年,17歲的李連杰在《少林寺》一片中展現了他過人的武藝才華,《少林寺》在內陸上映時萬人空巷。
《少林寺》的成功使人們記住了這樣一個名字——李連杰。
中華大地,大江南北,形成了武打動作片的拍攝高潮。李連杰,這位武術全能冠軍有著扎實的功底、華麗的身手和靈氣十足的演技。他精光四射的眼睛似乎是專為英雄人物設計的。
《少林寺》是一個里程碑,開創了真功夫武俠電影的先河。李連杰也找尋到了除競技武術運動外的另一方天地。
從《黃飛鴻》到《方世玉》再到《中南海保鏢》,不管是披馬褂還是穿制服,不管是梳辮子還是剃平頭,李連杰的形象始終保持著那種清朗和質樸,在一招一式之間,他已經把中華武術發揮到了道的高度。那一式虛步亮掌,猶如淵停岳峙,在神威無敵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清風拂山岡明月照大江的美感。而這幾乎已經固定的完美形象無疑出自他科班出身的深厚武術功底。
李連杰1963年4月26日出生于北京。8歲時進入北京什剎海體校業余武術班,從吳彬習武,從此走上習武之路。他訓練刻苦,悟性極高。3年后即成為北京市武術隊第一批運動員。1974年,李連杰嶄露頭角,獲得全國武術比賽少年男子全能和自選刀術冠軍。后隨中國武術代表團首次訪問美國,轟動大洋彼岸,并受到美國總統尼克松的接見。此后,在歷屆全運會及全國武術比賽中,李連杰獲得全能、拳術、槍術、刀術及對練冠軍14次,銀牌、銅牌18枚。1979年,李連杰被北京市體委榮記特等功。1983年,獲得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在香港拍了《少林寺》《黃飛鴻》《功夫皇帝方世玉》《東方不敗》《龍霸天下》《太極拳》《方世玉》等膾炙人口的武俠片經典劇目后,李連杰西行挺進好萊塢,讓西方世界被出神入化的中國功夫和內斂冷峻的中國男人的魅力徹底征服。其片酬也由拍攝首部《轟天炮4》的200萬美元連升三級,新作《猛龍戰警》已升為500萬美元,據說下一部影片將會升至1000萬美元。
李連杰說:“因為周圍環境改變了,所以我也會改變。一生不變的只有一點,我永遠是一個傳統的中國人。”
如今,由李連杰主演的又一部好萊塢影片《致命搖籃》已在美國公映,但是無論他扮演了多少英雄形象,留在人們心中的,永遠是《少林寺》中樸實的覺遠。
九、林秋萍
容貌清秀、氣質端莊,緩抬腳、輕落步,林秋萍將龐雜的東方文化與哲學從緩緩的太極中滲透提煉出來。太極拳打出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個的動作、招式,而是東方的神秘、東方的包容、東方的和諧、東方的力量。
1964年出生,福建福州人。
1977年,林秋萍入選福建省武術隊,1980~1988年,在第五屆全運會及全國武術比賽中分獲太極拳冠軍六次。1985、1986年分獲在西安和天津舉行的國際武術邀請賽女子太極拳冠軍。1988年在中國國際武術節武術比賽中又獲女子太極拳冠軍。1985~1988年參加國家體委編寫的24式、48式及楊式(競賽套路)太極拳技術錄像做動作示范演練。多次隨國家和省武術代表團出訪波蘭、羅馬尼亞、日本、菲律賓、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1982、1983年被福建省政府分別記功、表彰各一次。1985年被評為福州“十佳”運動員,1989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三級榮譽獎章。1987年入北京體院教練班深造。
樸實謙和、任勞任怨、沉著冷靜的性格成功鑄就了林秋萍自成一體的太極風格。林秋萍通過多年來的一如既往、一絲不茍的磨練,憑借著對太極拳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雕琢出“林式”柔和舒展、端莊大方的太極味道,素有“太極之花”的美稱。
容貌清秀、氣質端莊的林秋萍緩抬腳、輕落步,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欲進則退,將東方文化與哲學從緩緩的太極中滲透出來。
太極拳打出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個的動作、招式,而是東方的神秘、東方的包容、東方的和諧、東方的力量。
這種人拳合一的東方境界,這幅意境深遠的東方畫面,這位寧靜恬淡的東方女子,似乎再沒有比這些更能集中體現東方太極文化的感覺了。
十、釋小龍
1995年,釋小龍應香港電影協會邀請,作為第十四屆電影“金像獎”特邀嘉賓為著名影星成龍頒獎,或許從那一刻起,或許是在更早以前,成龍便成為釋小龍心中的偶像。釋小龍已經把赴美留學、闖蕩好萊塢的計劃提上了自己的議事日程。他說:“我一直夢想要成為像成龍一樣的功夫影星。”
俗名陳小龍,1988年生于河南登封市。兩歲時拜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接法傳人釋永信為師,賜法名釋小龍。
釋小龍自幼受家庭和環境的熏陶,兩歲開始,便隨父親練習武術。從最簡單的通臂拳、齊眉棍開始,逐漸拓展到少林拳、五形拳、羅漢拳、棍、刀、劍、流星錘、達摩杖等拳術。
釋小龍隨身為武術學校校長的父親在少林寺參禪拜佛,習練武功。步入武壇以后,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進步迅速。掌握了少林拳法、腿法、步法等少林基本功,學會了少林通臂拳、醉拳、醉劍、少林棍、五行拳等傳統套路和規定套路。
1992年,釋小龍參加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表演,獲得了少林通臂拳、羅漢棍兩項優秀獎,從此逐漸受到影視及社會各界的關注。1993年,在第三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器械表演比賽中,榮獲優秀表演獎;同年,釋小龍隨“嵩山少林寺佛學文化訪問團”訪問臺灣地區,有機會拍攝第一部影片《旋風小子》,一舉成名。
近年來,釋小龍參與演出的影視作品有《龍在少林》《中國龍》《武尊少林》《少林雄風》《賭圣》《無敵反斗星》《少年包青天》《少年黃飛鴻》等多部。尤其是四十集電視連續劇《少年包青天》中扮演的少年展昭一角,將釋小龍一身武功演技展示得淋漓盡致,深得廣大青少年影迷的青睞。
雖然釋小龍年紀輕輕,可是他為中國少林武術的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曾經在第四十三屆乒乓球錦標賽開幕式、“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式及少林武術節等大型活動上表演中國功夫。韓國、德國等許多國家的電視臺都曾專程赴河南嵩山少林寺拍攝少林寺釋小龍武功表演的專題片。
與武術界前輩們不同,釋小龍的長項不僅僅是刀槍劍棒,多才多藝的他更是將觸角伸向表演、主持、演唱等諸多領域。在主持上,他曾經作為特邀嘉賓與中國著名武術家蔡龍云等一起出席“上海大觀園少林武術擂臺爭霸賽”,在演唱方面,他已經拍攝了《少林、少林》《少林魂》《做到最好》等多首MTV。
隨著釋小龍在海內外的知名度日益擴大,釋小龍不僅片約不斷,眾多廠家更是將目光投向了一身功夫的他,從學習機到VCD,從兒童食用醬油到壓力鍋,甚至有廠家推出“釋小龍”品牌兒童健身服。
釋小龍憑借擁有的中國功夫而引人矚目,并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釋小龍也給中國功夫賦予了清新健康的新形象,堪稱新生代武術形象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