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清狀元榜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涌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后,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科舉制選狀元肇基于隋,確立于唐,完備于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中國古代社會,從庶民百姓到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亙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斗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兇險難卜的仕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終于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跡可考者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宋代共產生了118個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占72.5%,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代共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的62歲。狀元之路絕不易于巴蜀之道。而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可以說,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實現人生價值的至上追求。

    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后,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近年,陸續有人在談中國古代共有多少狀元這個話題。1992年重慶出版社版《狀元史話》、1993年沈陽出版社版《中國歷代狀元錄》都只列出596位狀元姓名;1994年7月30日《文匯讀書報》說從唐武德五年(622年)第一個狀元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止,有姓名的狀元共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國16人,兩宋118人,遼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張獻忠大西國1人,太平天國3人。科舉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三年(公元1853年)的傅善祥。199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版《中國歷代狀元錄》則收羅了歷代狀元602名。我這里主要說說明清兩朝的狀元郎,供大家參考。

    一、文科人才 
    明清全國進士、狀元的時空分布表 
    ★表1 明代各省進士的地理分布 
    名次  省份   進士 
    1     浙江   3697 
    2     江西   3114 
    3     江蘇   2977 
    4     福建   2374 
    5     山東   1763 
    6     河南   1729 
    7     河北   1621 
    8     四川   1369 
    9     山西   1194 
    10    安徽   1169 
    11    湖北   1009 
    12    陜西    870 
    13    廣東    857 
    14    湖南    481 
    15    廣西    207 
    16    云南    122 
    17    甘肅    119 
    18    貴州     32 
    19    遼東     23 
    ★表2明代狀元分布表(前五位) 
    名次 省份  狀元 
    1    浙江  20 
    2    江西  18 
    3    江蘇  17 
    4    福建  10 
    5    安徽  6 
    ★表3 清代各省進士的地理分布 
    名次  省份   進士 
    1     江蘇   2949 
    2     浙江   2808 
    3     河北   2674 
    4     山東   2270 
    5     江西   1919 
    6     河南   1721 
    7     山西   1420 
    8     福建   1371 
    9     湖北   1247 
    10    安徽   1119 
    11    陜西   1043 
    12    廣東   1011 
    13    四川    753 
    14    湖南    714 
    15    云南    694 
    16    貴州    607 
    17    廣西    568 
    18    甘肅    289 
    19    遼東    186 
    ★表4清代狀元分布表  
    省份  狀元  榜眼  探花  合計
  江蘇   49    27    41   117
  浙江   20    29    26   75
  安徽   9     7     5    21
  江西   3     10    5    18
  山東   6     5     3    14
  湖北   3     5     5    13
  湖南   2     5     6    13
  廣東   3     4     4    11
  福建   3     6     1    10
  滿洲   3     3     2     8
  直隸   3     2     3     8
  順天   1     4     3     8
  河南   1     2     2     8
  廣西   4     1     0     5
  貴州   2     0     0     2
  陜西   1     2     0     3
  四川   1     1     1     3
  漢軍   0     0     3     3
  總計  114   114   114   342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明代進士、狀元大多出生于南方,北方則全面落后。進士中只有山東勉強擠進了前五名,狀元中前五名的省則無一是北方的。這固然與南宋以后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有關,但南北能相差這么多,與蒙元一百多年間對我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平原經濟、文化、人才的全面破壞是分不開的。由于這一百多年的屠殺和破壞,北方元氣大傷,有明一代恢復非常艱難!再看清代的進士、狀元分布,雖然北方依然落后,但已經出現了強勁反彈。尤其是河北、山東,無論是進士總數還是狀元人數,竟雙雙進入前五名。這與明清幾百年來北方,尤其是華北平原相對安定,人民休養生息,經濟文化元氣逐漸恢復有關!近代以來,中國經濟、文化、人口中心在南移的同時,也在加速向東北部尤其是環渤海地區轉移。隨著清末民初,大量漢族人口對東北地區的遷移定居,這一趨勢表現的更加明顯! 
    二、武科人才
    我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始于唐代。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明朝武舉創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清代情況大不相同,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加上封建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清代武舉為國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產生了不少杰出人物。清代的武會試,一共進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一百一十二年武狀元的姓名都有記載,但目前能確知其籍貫者只九十二人。(其余二十一人還有待于考求。因此這個統計不完備,但大略可見各省武舉基礎的差別。) 
    ★清代武狀元分布表 
   名次 省份           武狀元  
    1   河北            32  
    2   山東            13  
    3   浙江             8 
    4 江蘇/漢軍旗        6 
    5 山西/河南          5 
    6 廣東               4 
    7 甘肅/福建/滿軍旗   3 
    8 江西               2 
    9 陜西/四川           1  
    河北省武狀元最多,一省獨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武榜眼、武探花也比別的省多。這與河北省民風尚武分不開。所以清朝對河北省的武舉選拔特別重視,鄉試名額總比他省給得多。陜、甘二省古多名將。尤其是甘肅,雖然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但自來“人材健壯,強勇者多。” 所以清朝對陜、甘二省總是另眼相待。有清一代,甘肅出了三名武狀元,一名榜眼,四名探花,以甘肅的經濟文化和人口而言,這個數字不能算小了。另外,山西的成績也不錯,別忘了人家的人口規模也就是河南、山東的三分之一。再聯系河北來看,正所謂“自古能言勇者莫過幽并”!還有,我們也應該逐漸改掉江浙就是文弱的代名詞的偏駁看法,尤其是浙江,其武風雖不如冀魯,但其他各省能出其右者也不多! 

明代狀元榜(89人)

1371年 洪武四年 吳伯宗 ─1384年 江西金溪縣人
1372年 洪武五年 朱善 1340年─1413年 江西豐城縣人
1385年 洪武十八年 丁顯 1367年─ 福建建陽縣人,原取花綸,但因明太祖朱元璋夢見殿中有巨釘而取丁顯為第一
1388年 洪武二十一年 任亨泰 ─ 湖廣襄陽人
1391年 洪武二十四年 黃觀 1363年─1402年南直隸池州府貴池縣人三元及第,靖難之役時為建文帝殉死,明成祖即位后摘除其功名
1394年 洪武二十七年 張信 ─1397年 浙江定海人
1397年 洪武三十年 陳進士 ─ 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1397年 洪武三十年(夏榜) 韓克忠 ─ 山東武城人
1400年 建文二年 胡廣 1369年─1418年 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 原內定王艮,但因王艮其貌不揚而改擢胡廣為第一
1404年 永樂二年 曾棨 1372年─1432年江西永豐人原取劉子欽,但因劉驕矜自恃,引起主考官解縉不快,解縉遂將考題泄漏給曾棨
1406年 永樂四年 林環 ─ 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
1411年 永樂九年 蕭時中 ─ 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人
1412年 永樂十年 馬鐸 1366年─1423年 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
1415年 永樂十三年 陳循 1385年─1462年 江西泰和人
1418年 永樂十六年 李騏 1378年─1425年 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 本名「李馬」,帝不喜,賜「騏」為名
1421年 永樂十九年 曾鶴齡 1383年─1441年 江西泰和人 原取劉矩,但因明成祖朱捸夢見鶴翼而取曾鶴齡為第一
1424年 永樂二十二年 邢寬 ─1454年 南直隸無為州人 原以孫曰恭為第一,但因其名不為帝喜,遂改取邢寬。邢寬有足疾。
1427年 宣德二年 馬愉 1395年─1447年 山東臨朐人
1430年 宣德五年 林震 ─ 福建長泰人
1433年 宣德八年 曹鼐 1402年─1449年 北直隸寧晉縣人
1436年 正統元年 周旋 1395年─1454年 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
1439年 正統四年 施盤 1417年─1440年 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 原取張和,因張有眼疾而改取施盤
1442年 正統七年 劉儼 1394年─1457年 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
1445年 正統十年 商輅 1414年─1486年 浙江淳安人 三元及第
1448年 正統十三年 彭時 1416年─1475年 江西安福人
1451年 景泰二年 柯潛 1423年─1473年 福建莆田人
1454年 景泰五年 孫賢 1423年─1477年 河南杞縣人 原取士丘浚,因其貌不揚而改取孫賢
1457年 天順元年 黎淳 1423年─1492年 湖廣華容人
1460年 天順四年 王一夔 1425年─1487年 江西新建人 原取祁順,因與皇上朱祁鎮之名相近,遂改取王一夔
1464年 天順八年 彭教 1438年─1480年 江西吉水人
1466年 成化二年 羅倫 1431年─1478年 江西永豐人
1469年 成化五年 張升 1422年─1517年 江西南城人
1472年 成化八年 吳寬 1435年─1504年 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
1475年 成化十一年 謝遷 1449年─1531年 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
1478年 成化十四年 曾彥 1425年─ 江西泰和人
1481年 成化十七年 王華 1446年─1522年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傳聞吏部尚書劉珝泄題給黃恂,王華適巧窺見,暗記應試,而黃恂卻得第二。王陽明之父。
1484年 成化二十年 李旻 1445年─1509年 浙江錢塘人
1487年 成化二十三年 費宏 1468年─1535年 江西鉛山人
1490年 弘治三年 錢福 1461年─1504年 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人
1493年 弘治六年 毛澄 1460年─1523年 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
1496年 弘治九年 朱希周 1473年─1557年 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 疑因泄題ZB且名字得上所喜而掄元
1499年 弘治十二年 倫文敘 1467年─1513年 廣東南海人 原取豐熙,因豐腳跛而改取倫文敘
1502年 弘治十五年 康海 1475年─1540年 陜西武功人
1505年 弘治十八年 顧鼎臣 1473年─1540年 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
1508年 正德三年 呂柟 1479年─1542年陜西高陵人原取楊慎為第一,但楊因試卷為火所焚而落第,不過3年后再試仍掄元
1511年 正德六年 楊慎 1488年─1559年 祖籍江西廬凌,徙居四川新都
1514年 正德九年 唐皋 ─ 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人
1517年 正德十二年 舒芬 1484年─1527年 江西進賢人
1521年 正德十六年 楊維聰 1500年─ 順天固安人
1523年 嘉靖二年 姚淶 ─1537年 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
1526年 嘉靖五年 龔用卿 1500年─1563年 福建懷安人,一作福清人
1529年 嘉靖八年 羅洪先 1504年─1564年 江西吉水人
1532年 嘉靖十一年 林大欽 1512年─1545年 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人
1535年 嘉靖十四年 韓應龍 1498年─1536年 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
1538年 嘉靖十七年 茅瓚 1499年─ 浙江杭州府錢塘人原取陸師道后改袁煒,但因明世宗朱厚熜突然改變心意,臨時改取茅瓚
1541年 嘉靖二十年 沈坤 1507年─1560年 南直隸太和人,祖籍昆山
1544年 嘉靖二十三年 秦鳴雷 1518年─1593年浙江臺州府臨海縣人原取吳情,但其名不為明世宗朱厚熜所喜,且因明世宗夢見雷聲,遂改取秦鳴雷
1547年 嘉靖二十六年 李春芳 1510年─1584年 南直隸揚州府興化縣人
1550年 嘉靖二十九年 唐汝楫 1513年─ 浙江金華府蘭溪縣人
1553年 嘉靖三十二年 陳謹 1525年─1566年 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1556年 嘉靖三十五年 諸大綬 1523年─1573年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
1559年 嘉靖三十八年 丁士美 1521年─1577年 南直隸淮安府清河縣人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 申時行 1535年─1614年 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
1565年 嘉靖四十四年 范應期 1527年─1594年 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人
1568年 隆慶二年 羅萬化 1536年─1594年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
1571年 隆慶五年 張元忭 1538年─1588年 祖籍四川綿竹,徙居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1574年 萬歷二年 孫繼皋 1550年─1610年 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
1577年 萬歷五年 沈懋學 1539年─1582年 南直隸寧國府宣城縣人
1580年 萬歷八年 張懋修 1555年─1634年 湖廣江陵人 原為第三,因為權臣張居正之子而擢為第一
1583年 萬歷十一年 朱國祚 1559年─1624年 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
1586年 萬歷十四年 唐文獻 1549年─1605年 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
1589年 萬歷十七年 焦竑 1541年─1620年 江寧人
1592年 萬歷二十年 翁正春 1553年─1626年 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
1595年 萬歷二十三年 朱之蕃 1561年─1626年 南京人,世居山東荏平,后附南直錦衣衛籍
1598年 萬歷二十六年 趙秉忠 1574年─1626年 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人
1601年 萬歷二十九年 張以誠 1568年─1615年 南直隸松江府青浦縣人
1604年 萬歷三十二年 楊守勤 1566年─ 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
1607年 萬歷三十五年 黃士俊 1577年─1661年 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人
1610年 萬歷三十八年 韓敬 1580年─ 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 為主考官湯賓尹的門人且行賄通關而掄元
1613年 萬歷四十一年 周延儒 1593年─1644年 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
1616年 萬歷四十四年 錢士升 1575年─1652年 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
1619年 萬歷四十七年 莊際昌 1584年─1629年 福建永春人
1622年 天啟二年 文震孟 1574年─1636年 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
1625年 天啟五年 余煌 ─1651年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
1628年 崇禎元年 劉若宰 ─ 南直隸安慶府懷寧人,一作潛山人 貌丑、駝背
1631年 崇禎四年 陳于泰 ─ 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 原取吳偉業,但陳于泰因為是主考官周延儒之姻親且行賄通關而掄元
1634年 崇禎七年 劉理順 1582年─1644年 河南杞縣人
1637年 崇禎十年 劉同升 1587年─1646年 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
1640年 崇禎十三年 魏藻德 1605年─1644年 順天通州人
1643年 崇禎十六年 楊廷鑒 ─ 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

清代狀元榜(114人)

1646年 順治三年 傅以漸 1609年—1665年 山東東昌府聊城縣人
1647年 順治四年 呂宮 1603年—1664年 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
1649年 順治六年 劉子壯 1609年—1653年 湖北黃州府黃岡縣人
1652年 順治九年 (滿榜狀元) 麻勒吉 —1689年 滿洲正黃旗人
1652年 順治九年 漢榜狀元 鄒忠倚1623年—1654年 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1655年 順治十二年 (滿榜狀元) 圖爾宸 — 滿洲正白旗人
1658年 順治十五年 孫承恩 1619年—1659年 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1659年 順治十六年 徐元文 1634年—1691年 江蘇蘇州府昆山縣人
1661年 順治十八年 馬世俊 1609年—1666年 江蘇鎮江府溧陽縣人
1664年 康熙三年 嚴我斯 1629年— 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今湖州市)人
1667年 康熙六年 繆彤 1627年—1697年 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1670年 康熙九年 蔡啟僔 1619年—1683年 浙江湖州府德清縣人
1673年 康熙十二年 韓菼 1637年—1704年 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人
1676年 康熙十五年 彭定求 1645年—171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市人
1679年 康熙十八年 歸允肅 1642年—1689年 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1682年 康熙二十一年 蔡升元 1652年—1722年 浙江湖州府德清縣人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陸肯堂 1650年—1696年 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1688年 康熙二十七年 沈廷文 — 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
1691年 康熙三十年 戴有祺 —1711年 江蘇金山衛(今上海金山區)人。原取吳昺,因康熙帝愛戴有祺書法而取戴為第一
1694年 康熙三十三年 胡任與 —1704年 江蘇江寧府上元縣(今南京市)人
1697年 康熙三十六年 李蟠 — 江蘇徐州人  
1700年 康熙三十九年 汪繹 1671年—1706年 江蘇蘇州府常熟人
1703年 康熙四十二年 王式丹 1645年—1718年 江蘇揚州府寶應縣人
1706年 康熙四十五年 王云錦 1657年—1727年 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1709年 康熙四十八年 趙熊詔 1663年—1721年 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王世琛 1680年—1729年 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1713年 康熙五十二年 王敬銘1668年1721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今屬上海市人  
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 徐陶璋 1674年—1738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祖籍昆山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 汪應銓 — 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1721年 康熙六十年 鄧中岳 — 山東東昌聊城人
1723年 雍正元年 (恩科) 于振 — 江蘇鎮江府金壇縣人
1724年 雍正二年 陳德華 1696年—1779年 直隸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1727年 雍正五年 彭啟豐 1701年—1784年 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1730年 雍正八年 周澍 1684年—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1733年 雍正十一年 陳倓 1695年—1739年 江蘇揚州府儀征縣人
1736年 乾隆元年 金德瑛 1701年—1762年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1737年 乾隆二年 于敏中 1714年—1779年 江蘇鎮江府金壇縣人
1739年 乾隆四年 莊有恭 1713年—1767年 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
1742年 乾隆七年 金甡 1702年—1782年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1745年 乾隆十年 錢維城 1720年—1772年 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梁國治 1723年1786年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中塘今屬上虞人
1751年 乾隆十六年 吳鴻 1725年—1763年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恩科)秦大士 1715年—1777年 江蘇江寧府江寧縣人
1754年 乾隆十九年 莊培因 1723年—1759年 江蘇常州府陽湖縣人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蔡以臺 — 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
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 畢沅 1730年—1797年 江蘇太倉州鎮洋縣人
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恩科) 王杰 1725年—1805年陜西同州府韓城縣人。為取得江南江北的平衡,遂改取江北人王杰
1763年 乾隆二十八年 秦大成 1720年—1779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原取褚廷璋,但因褚得罪某官而被用計換掉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張書勛 — 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1769年 乾隆三十四年 陳初哲 1736年—1787年 江蘇蘇州府元和縣人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 黃軒 —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 父親為上海園林‘獅子林’的主人
1772年 乾隆三十七年 金榜 1735年—1801年 安徽徽州府歙縣人 
1775年 乾隆四十年 吳錫齡 —1776年 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
1778年 乾隆四十三年 戴衢亨 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縣。原應為邵自昌第一,但因邵之試卷無法拆封見名而改取排第二的戴衢亨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汪如洋 1755年—1794年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1781年 乾隆四十六年 錢棨 1734年—1799年 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連中三元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茹棻 1755年—1821年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
1787年 乾隆五十二年 史致光 —1828年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
1789年 乾隆五十四年 胡長齡 1758年—1814年 江蘇通州(今南通)人
1790年 乾隆五十五年 石韞玉 1755年—1837年 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1793年 乾隆五十八年 潘世恩 1770年—1854年 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王以銜 1761年—1823年 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
1796年 嘉慶元年 趙文楷 1761年—1801年 安徽安慶府太湖縣人
1799年 嘉慶四年 姚文田 1758年—1827年 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 
1801年 嘉慶六年 顧皋 1763年—1832年 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1802年 嘉慶七年 吳廷琛 1773年—1844年 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1805年 嘉慶十年 彭浚 1769年—1833年 湖南衡山縣人
1808年 嘉慶十三年 吳信中 — 祖籍安徽休寧,寄籍江蘇蘇州府吳縣)
1809年 嘉慶十四年 洪瑩 — 安徽徽州府歙縣人
1811年 嘉慶十六年 蔣立鏞 1782年—1842年 湖北天門人
1814年 嘉慶十九年 龍汝言 —1838年 安徽安慶府桐城縣人
1817年 嘉慶二十二年 吳其浚 1789年—1847年 河南固始縣人
1819年 嘉慶二十四年 陳沆1785年—1826年 湖北蘄水縣(今浠水)巴河人
1820年 嘉慶二十五年 陳繼昌 1791年—1849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三元及第。原擬第二,但因考官希望增加清朝“三元”的紀錄而建請嘉慶帝擢陳繼昌為第一 1822年道光二年戴蘭芬
1781年—1833年 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寧縣,寄籍安徽天長縣) 
1823年 道光三年 林召棠 1786年—1873年 廣東吳川縣人  
1826年 道光六年 朱昌頤 1784年—1855年 浙江嘉興府海鹽縣人 
1829年 道光九年 李振鈞 1794年—1839年 安徽安慶府太湖縣人  
1832年 道光十二年 (恩科)吳鐘駿 1798年—1853年 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1833年 道光十三年 汪鳴相 1794年—1840年 江西九江府彭澤縣人
1835年 道光十五年 劉繹 1798年—1879年 江西永豐人
1836年 道光十六年 林鴻年 1805年—1885年 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 。原取何紹基,但因何父得罪權貴卓秉恬而被換掉
1840年 道光二十年 李承霖 1808年—1891年 江蘇鎮江府丹徒縣人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 龍啟瑞 1814年—1858年 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 孫毓桂 山東濟寧人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 蕭錦忠 — 湖南長沙府茶陵人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 張之萬 1811年—1897年 直隸南皮人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陸增祥 1815年—1882年 江蘇太倉人
1852年 咸豐二年 章鋆 1820年—1875年 浙江寧波府鄞縣人
1853年 咸豐三年 孫如僅 山東濟寧州人
1856年 咸豐六年 翁同和 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1859年 咸豐九年 孫家鼐 1827年—1909年 安徽壽州人
1860年 咸豐十年 鐘駿聲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1862年 同治元年 徐郙 1836年—1908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人今屬上海市
1863年 同治二年 翁曾源 1834年—1887年 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1865年 同治四年 崇綺 —1900年原為蒙古正藍旗人,后改為滿洲鑲黃旗
1868年 同治七年 洪鈞 1839年—1893年 江蘇蘇州府吳縣人。原取王國鈞,因其名不為慈禧所喜,遂改取洪鈞
1871年 同治十年 梁耀樞1832年—1888年廣東廣州府東莞人廣東順德杏壇人
1874年 同治十三年 陸潤庠 1841年—1915年 江蘇蘇州府元和縣人
1875年 光緒元年 張謇 江蘇通州人
1876年 光緒二年 曹鴻勛 1848年—1910年 山東濰縣人
1877年 光緒三年 王仁堪 1848年—1893年 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1880年 光緒六年 黃思永 1842年—1914年 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寄籍江蘇江寧府江寧縣(今南京市)
1883年 光緒九年 陳冕 1859年—1893年 祖籍浙江紹興府山陰縣,寄籍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
1886年 光緒十二年 趙以炯 1857年—1907年 貴州貴陽青巖鎮人)
1889年 光緒十五年 張建勛 1848年—1913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原取費念慈或張孝謙,但因考官爭執不下而改取張建勛
1890年 光緒十六年 吳魯 1845年—1912年 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
1892年 光緒十八年 劉福姚 — 祖籍江西廬陵,寄籍廣西桂林)
1895年 光緒二十一年 駱成驤 四川省資中縣人
1898年 光緒二十四年 夏同和 麻哈州高枧(原名獅山)人
1903年 光緒二十九年 王壽彭 山東濰縣人
1904年 光緒三十一年 劉春霖 直隸肅寧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清朝的文武狀元名單
從康熙雍正到咸豐光緒,200年間狀元書法06
中國明代90+1文狀元榜之七
清代狀元書法全集
古代狀元書法,就是這么拽!
清朝全部狀元的科年、生卒、籍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锦屏县| 花莲市| 工布江达县| 辽阳县| 内丘县| 和硕县| 定州市| 绵阳市| 和田县| 兴隆县| 张家港市| 阳原县| 东阳市| 上饶市| 遂溪县| 宣汉县| 宜良县| 六枝特区| 青河县| 芷江| 景谷| 峨边| 特克斯县| 麻阳| 荥经县| 达州市| 南阳市| 聊城市| 磐安县| 前郭尔| 连州市| 桓台县| 辽源市| 台江县| 衢州市| 湾仔区| 习水县| 汝州市| 义乌市|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