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的欺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壓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郁,而校園霸凌所帶來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轉的。
02
校園欺凌的種類:
校園欺凌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分為以下兩類:
(1)肢體欺凌(physical bullying):包含撞、踢、捏、推、抓、用拳猛擊、拉頭發、反鎖房間、吐口水及其他對身體的攻擊。
包括辱罵電話、勒索金錢、使用性暗示語言、惡毒評論、中傷(name-calling)、匿名傳送帶有病毒信件訊息、惡意戲弄、散布不利謠言等。
b、非言語欺凌
包含操作破壞人際關係、用詞粗魯、忽視或孤立被害者(此亦稱為關系霸凌)。此外,近年來透過電子郵件、網絡、移動手機等科技途徑進行惡意騷擾的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在數量上已快速增加,這種欺凌雖然不會給孩子造成身體傷害,但是帶來的心理創傷的速度、程度不可小覷。
03
哪些訊號提示你孩子有可能遭遇欺凌?
(1)身體上的訊號
一般來說家長發現孩子身上有傷痕等情況需要詢問孩子這些傷口的來源(盡量保持溫和的語氣,不要嚇到孩子),如果孩子坦率表示——自己摔倒了、擦傷了,那么可能是并不是受到欺凌(父母亦需要再觀察確認)。但是如果孩子支支吾吾,無法道清楚來由,那么作為父母需要注意,有可能是遭受欺凌。
(2)拒絕上學
這是個危險的信號。如果孩子拒絕上學,裝病,那要警醒了——可能他們害怕學校里的某個人。
(3)失去興趣
對原本有興趣的東西失去興趣。
04
有人說:“校園欺凌不就是互相打來打去的嗎?說到心理傷害,現在也早就痊愈了啊,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小題大做?”
知乎上一個獲得高贊的回答是:“站在橋上的人不會明白橋底溺水的人有多痛苦”。
校園欺凌可能會造成被欺凌者厭學、影響其人格發展、抑郁、社交障礙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嚴重情況會導致自殺。同時欺凌者自己也有可能成為欺凌者或以暴制暴。總之遭遇校園欺凌會對一個人的產生嚴重的影響,甚至影響其一生。(我們也看到有遭受欺凌后,經過正確的方式處理,被欺凌者開始自我成長,轉化成正能量,促進了自我成長的案例,但是目前來看是極為少數的例子,而過程亦是非常不容易的)
05
我的孩子被欺凌了父母應該怎么做?
以下幾點供大家來參考:
首先,父母需要識別什么是校園欺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開放,目前學校環境往往已經不如以前父母輩時那么單純,很多惡性事件開始低齡化,比如青少年墮胎、青少年性行為、青少年暴力事件、欺凌事件(網絡上搜校園欺凌你會看到很多這樣的事件)。父母需要有意識知道:不要盲目認為孩子之間發生的事情只是小事,隨便處理就可以了,仍然需要重視。當然,重視并不是說要小題大做,而是需要平衡看待、有智慧的處理這個問題。當父母自己能夠識別校園欺凌才不會小題大做或盲目忽視問題。
其次,是否尋求老師的幫助亦需要綜合考慮;
有一種情況是,父母與老師說了,老師做了一些處理,比如說換位子、批評一些欺凌者孩子等,但是這也有可能會導致帶來更多的隱形排擠:比如孤立、欺凌者通過其它方式繼續欺凌孩子。如果出現這樣的現象,往往不容易有證據證明,孩子往往百口莫辯。如果遇到一個懂得智慧處理的老師、有愛心的老師,那么對孩子會是一種幫助。反之,老師并不能很好的處理,而且還覺得孩子小題大作等情況那么有可能會造成二次傷害,讓孩子覺得孤立無援、不被理解。所以這個問題需要綜合考慮來對待。
再次,讓孩子有說“不”的能力;
我們看到很多被欺凌的孩子,很多是善良、柔弱的,還有一些不懂得怎么拒絕、不知道如何說“不”(這是其中的一種情況,并不是說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如果孩子不懂得拒絕,那么往往容易被人欺負。
在國外,在法律上對于校園欺凌亦是有嚴格規定,學校、父母亦比較重視;而我們國家相對國外,對于校園欺凌的法律仍然是較輕的,而且網絡欺凌、言語欺凌往往不容易取證也導致了欺凌者的無所畏懼。作為父母,從小培養孩子堅定、溫和的說:“不”的能力,有助于孩子保護自己。
最后,也借著這篇文章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重視校園欺凌的問題,能夠公平公正的保護被欺凌者的權益,不讓悲劇發生。同時,作為被欺凌者面對校園欺凌,不再沉默,智慧處理!
來源:網絡收集,版權歸屬原作者、本文僅做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留言、我們將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