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兵伍,定行列,正縱橫”,這是冷兵器時代行軍布陣時戰斗隊形的基本要求。帶兵者依據這個要求,在戰斗中力求取得對己方最有利的行兵方法,(包括天時地利人和),從而達到勝利的目的,這就是陣法。
古代陣法,我們在許多演義小說中經??吹疥嚪ǖ纳裨捄推嫠脊窒?,如三國演義、穆桂英掛帥、封神榜等,將布陣演繹的神乎其神,等同于地獄火海,入者有死無生。
不過現實行兵布陣,沒有小說描述的那么懸奧神秘可怕,但是兵馬如果陷入對手精妙的布陣中,也是九死一生,生還無助!因為好的布陣,讓自己的隊伍處于最有利地形、最好出擊方位,最佳配合距離,充分發揮兵將作用,莽撞進入這樣的陣中,任你有萬夫之勇,千鈞之力,最后也會力盡身亡。
首先說這些陣是怎么來的?很多人打過獵,攆兔子的時候一幫人就要排成一字陣散兵線平行向前。一來可以攆起兔子,二來可以避免誤傷。如果換做獵殺熊象虎豹這類大型動物,相信古人又會“集團”作戰。
所以陣法陣型,就是從遠古時人們的狩獵生產活動協調作戰總結而來。
戰場上為什么要有陣法?唯一目的就是充分發揮自己兵勢,去爭取打敗敵人。發揮己方兵勢,還牽扯進攻、突擊、防守、撤退、指揮、協調、保護等等諸多關節,一窩蜂往上沖是不行的。
拿盾的要在前,刀斧手要靠后,弓箭手要排排隊;步兵不能擋了騎兵,前軍后軍要圍護中軍大將。共產黨軍隊戰場上的三三制,其實也可以算作一種進攻陣法。
陣法就是士兵以及作戰器械包括戰車、戰馬、鹿角丫杈等等規范化的排列組合,也相當與現在戰爭中的諸兵種協同。
陣法自古有之。前些年河南密縣就發現了一套我國最早的《風后八陣兵法圖》。此圖九幅,其一為八陣正圖,其八就是八個陣式: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云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
風后《史記》里就是軒轅黃帝的一員大將,據記載《八陣圖》就是黃帝和風后一起研創的。
戰國孫臏有兵法八十九篇,還附有戰圖四卷。但都湮滅在歷史煙云中,前幾年出土的兵法竹簡中,不知可有附圖。其流傳后世的戰陣有十種,分別是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
影視劇導演們最愛展現“宏偉”的就是方陣,密密麻麻摩肩接踵,腦殘加積水,連趙括都會笑得摁不住棺材板。
最著名的要屬諸葛亮《八陣圖》。《八陣圖》并非諸葛亮發明,也非“一個”陣,它原有八個。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其:“推演兵法作八陣圖”,世存的八陣圖遺跡就有三處之多:《水經注》和《漢中府志》說在陜西沔縣(今勉縣)東南諸葛亮墓東;《寰宇記》說在四川夔州(今奉節縣)南江邊,而《明一統志》卻又說在四川新都縣北三十里的牟彌鎮。
推動陣法創新發展的唯一源泉就是帝王事業就是血腥戰爭,也只有經過戰爭不斷洗禮沉淀下來的陣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陣法而非傳說。
影視劇里的方陣其實可以找到原型,宋太宗趙光義。他搞過一個平戎萬全陣,就是步兵巨型方陣,用以有效遲滯和壓縮北方騎兵的機動空間。電影赤壁中也有類似的陣法叫八卦陣,都是以步兵的縱深抵御騎兵,進而圍剿。南宋名將岳飛為了破“拐子馬”,還使用過撒星陣。兵勢布列如星,一排“拐子馬”沖過來,士兵散落不受沖擊,等敵人撲空后撤,再聚兵圍砍馬腿。
再一個就是著名的明朝戚繼光鴛鴦陣,長槍短刀相輔相成,行伍行伍,就是五人一伍,雖是人數不多的小陣,但也殺的小鬼子鬼哭狼嚎。說起來最奇葩的戰陣還應該屬于太平天國的太平軍。當被敵追擊,他們會一聲令下全部臥倒,然后喘勻氣憋足氣,等到敵方接近,就會萬口一聲全軍爆起!要的就是這個聲勢,嚇不死人也嚇暈你的馬!因為要趴窩,所以這叫個伏虎陣。憑著這一手,可是武昌長沙各處轉戰一次次大敗清妖。
陣法說白了就是布局和詭計,集中各方力量為一體,如同下圍棋一般,排好陣,布好局,循循善誘,不管是多么厲害的英雄豪杰,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